錢理群:校園裡不能沒有詩——語文如果遠離了詩歌,就成了「失魂」教育

2023-08-1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錢理群:校園裡不能沒有詩——語文如果遠離了詩歌,就成了「失魂」教育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語文如果遠離了詩歌,就成了「失魂」教育

來源|給孩子

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先生不僅畢生致力於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更長期關注中小學語文教育,在中小學推動開展「詩性教育」。他曾和洪子誠在北大發起「讓詩歌伴隨一生」的畢生詩歌閱讀項目,近日,脫胎於該項目的圖書《和孩子一起讀詩》經由活字文化陸續上市,與小讀者見面。

錢理群先生高度重視詩歌教育,他說:

不懂詩,沒有詩的悟性,就無法進入中國文學的殿堂。……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詩歌,也就遠離了人的靈性與神性,成了「失魂」的教育。

這些年,對詩歌教育的忽視,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失去了文學性,失去了詩性,失去了語言的薰陶,也就遠離了語文教育的本性。

為什麼詩歌教育如此不可或缺?在這篇文章里,錢先生做了非常深入的說明——

錢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著名人文學者。主要從事現代文學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1948:天地玄黃》《與魯迅相遇》《錢理群講魯迅》等。

我自己不寫詩,也不研究詩,但卻特別關心詩歌教育,特別是中學詩歌教育。這大概是出於我的詩歌觀與詩教觀。

葉嘉瑩:中國詩詞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張春燕:回到母語的家園——一段從古典詩詞到儒家經典的浩蕩旅程

所謂詩歌、詩歌教育的四大本性:

01

詩歌是最文學的

文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而詩歌正是最精緻的語言藝術。詩歌與語言是具有本源性的聯繫的:我們每個人從小都是從母親吟誦的兒歌、童謠里感悟語言的;以後在學校里,我們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閱讀、賞析、朗誦詩歌作品,詩歌無疑是語文教材里最重要的文體。

中國是一個詩國,詩歌是構成了中國語言文學的主體的;漢語文字之美,最充分地體現在詩歌的韻律里;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國的小說、散文、戲劇,無一不充滿詩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不懂詩,沒有詩的悟性,就無法進入中國文學的殿堂。

在中國語文傳統教育里,詩歌教育從來占據主要地位,絕不是偶然的。這些年,對詩歌教育的忽視,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失去了文學性,失去了詩性,失去了語言的薰陶,也就遠離了語文教育的本性。

02

詩歌是最歷史的

如本書的編者所說,詩歌「和歷史一樣古老」,「與歷史相伴隨」。一部古今中外詩歌史,就是全人類、各民族的精神史,情感、心理發展史,社會、文化史。以詩學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中國詩教十分重視詩歌的認識功能與精神溝通的功能,就是強調要通過對詩歌的學習、鑑賞,建立起每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與本民族、人類的歷史和內在精神的聯繫,這是一個承接民族和人類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徑。

錢理群、洪子誠主編《和孩子一起讀詩》兒童卷

03

詩歌是最人類的

詩歌不僅和歷史,更和人的存在相伴相隨。有人就有詩,因此,詩歌是全人類的藝術。詩歌對於人的心靈的溝通,是超越民族、種族、國家、地區、時間和空間的。

詩歌從來都是各民族民間交流的最佳手段,不同國家的詩人聚集在一起,朗誦各自的詩歌,儘管語言不通,也能從詩歌本身的韻律、聲調和朗誦者的神態里,達到心靈的撞擊和默契。這樣的特殊交流功能是最能顯示詩歌的神秘性的:它是直通人的靈魂的。

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詩歌,也就遠離了人的靈性與神性,成了「失魂」的教育。

新教育實驗的兒童課程——晨誦午讀暮省:一種回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

曹曉麗:晨誦詩賦、午讀典章、入暮思省——這所學校用閱讀課程培養學生文質兼美的君子人格

04

詩歌是最年輕的

詩歌本質上是一種青春的藝術。詩歌與兒童、青少年有一種本原、本質上的血緣關係,即所謂「青春永在,詩永在」。

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說得很好:

幾乎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詩意盎然的歲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開的青春期,迷惘執著的深情,敏感纖細的心靈,仿佛只有詩歌才能述說滿腹的心思,書寫對生活最初的感應,因而每個年輕人天生的就是詩人。

嚴凌君《〈人間的詩意——人生抒情詩讀本〉前言》

這些年在應試教育的邏輯支配一切的情況下,詩歌教育或者被邊緣化,或者也納入應試軌道,成為一種分析性知識,我們的語文教育也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青少年,特別是他們的心靈世界和感情世界。

應該說明的是,上述四大詩歌觀、詩教觀,並非我個人的獨創,而是我和蘇州十中的老師相互交流、討論的結果,因此,可以說是同樣關心詩歌教育的我和第一線老師的一個共識。

儘管心懷這樣的詩歌信念與理想,我們又不能不面對「詩神已被逐出校園」的嚴酷現實。我在《校園裡沒有詩意味著什麼?》一文里,談到我讀到我的母校南師大附中的王棟生老師的《作文教學筆記》時,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因為他揭露了一個事實:如今不僅整個中國,而且連本應是詩的沃土的校園裡,「青年愛詩的環境沒有了」,愛寫詩的學生竟然成了學校領導、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異類」,青少年心中的詩的萌芽被扼殺在「搖籃」里了。

據王老師的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高考作文規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在「一切與高考無關的教育,都不能進入中學」的應試教育的鐵的邏輯下,勸阻、甚至禁止學生讀詩寫詩也就是理所當然了。(該文發表時間較早,如今高考命題已有改觀,參見《高考作文詩歌不再「除外」?? 》)

其二,即使課文里選有少量的詩歌作品,也被納入應試的軌道:讓學生背誦詩詞名句以備考,拿著《鑑賞辭典》指導他們「賞析」,這樣一來,本是能夠觸動心靈的詩變成了面目猙獰的怪獸,「愛詩的學生也愛不起來了」。

其三,一些教師「經過一段時間應試教育的體驗,喪失語言趣味。走向平庸甚至熱愛平庸,追名逐利,文學品味和思想境界低於學生」,怎麼能指望他們去引導學生走向詩歌這塊精神的高地呢?

以上這些都是極其沉重的教育話題:詩的缺失與被扼殺的背後,是作為詩的本質的精神自由、想像力、理想主義、美的情操和心智的崇高的缺失和被扼殺。

王棟生老師最後說:

在錯誤的教育觀之下,學生不僅僅不愛詩,而且不會愛一切美的事物,也不會有心靈的崇高,而更可悲的,是一個沒有詩的民族也將沒有希望和前途。

這就點破了問題的實質:詩歌教育的危機的背後,是中國教育的危機,更是中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危機。

問題是,面對我們的詩歌教育理念、理想與教育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我們怎麼辦?奮力推動教育改革,以根本改變「校園無詩」的狀況嗎?教育改革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裡,我們根本無能為力。

放棄嗎?尚存的教育良知和對詩歌的深情不允許,我們於心不忍,也不甘。

在兩難之中,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鼓勵第一線教師從改變自己的教育存在做起,把被逐出的詩神請進課堂,在有限的時間與範圍內,堅守詩歌教育,引導孩子走進詩歌,以「影響一個算一個」的低調與執著,逐步喚醒孩子潛在的詩性。我們可以把這叫作「靜悄悄的詩歌教育試驗」。

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事實上,這樣的試驗已經在部分學校、部分教師中施行,只是不為人們所關注。我所接觸到的,就有兩個成功的教例。

就在我的母校南師大附中,有一位周春梅老師,她寫了一篇題為《「我就是一首詩」》的「現代詩歌教學手記」(載《名作重讀》2013年第6期),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因為她所進行的「現代詩歌教育試驗」正是當下語文教育中最薄弱的,也是爭議最大的一個環節。詩歌教育本來就處於邊緣位置,而人們對中學詩歌教育的理解與實踐,又往往局限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範圍,不但選入教材的現代詩只有寥寥幾篇,而且在一些老師的心目中,現代詩有沒有價值,要不要教,能不能教,都成了問題,現代詩歌寫作更是被完全排斥在寫作教育之外。

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周春梅老師堅持現代詩歌教學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挑戰性;而周老師卻用相當平靜的語氣,這樣談到她的試驗——

中外的現代詩作品非常豐富,學生的興趣卻不一定高。與其批評學生缺乏詩情,或空談詩論,不如多帶學生親近詩歌,愛上詩歌。教學時間有限,可更多地從短詩入手。早讀或課堂多出來的零碎的幾分鐘,如一篇課文上完,離下課還有幾分鐘,或請幾個同學板書回答問題,其他同學往往無所事事等待,這些零碎時間,我們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一首短詩並完成背誦」,

如波蘭詩人辛波斯卡的《三個最離奇的詞》:

辛波斯卡

當我說「未來」這個詞,第一音方出即成過去。

當我說「寂靜」這個詞,我打破了它。

當我說「無」這個詞,我在無中生有。

「短短三個詩節,充滿了哲思。我輕輕念出這些詩句,少年的眼睛像星星一樣閃亮。這樣的短詩,兩分鐘就可以完成背誦。三年下來,就有了不少積累。

與其他體裁相比,詩歌可以用最短的篇幅,帶給我們最深的觸動,或最富啟發性的思考。費時不多,收穫很大。

我曾經建議學生早晨讀一首小詩,臨睡前再讀一首。只需幾分鐘,就可以使自己的一天在詩歌中開始,又在詩歌中結束,用詩歌連綴起自己的生活」。

「我輕輕念出這些詩句,少年的眼睛像星星一樣閃亮」——這一刻,老師與學生都打開了心靈的通道,也共同享受了現代詩的真正魅力: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現代詩歌教育。

台灣大學歐麗娟:詩歌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活著可以有美好的姿態

謝冕:讀書人是幸福的——唯詩歌與美食不可錯過

《人生第一次》劇照

周老師依靠她對現代詩的深切的愛和感悟,對學生內在的詩性的信賴和理解,「發揮想像,尋求突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她的努力下,現代詩的閱讀和寫作,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藝術。這裡不妨介紹幾個方法:

01朗讀

其中有一個「倒讀法」:「學生會發現,倒讀往往別有意味。因為與其他體裁相比,詩歌中往往存在省略、跳躍、倒置、錯位,從而達成一種奇異的效果。

倒讀還可以構成新的詩歌主題。如顧城《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著

幻想在破滅著

幻想總把破滅寬恕

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

倒過來讀,把「卻」字移一下:

破滅從不把幻想放過

幻想卻總把破滅寬恕

幻想在破滅著

我在幻想著

這又是一首完整的、新的小詩。原詩提醒我們「幻想的破滅」,倒置後,卻成了「堅持幻想」,頗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執著。

《人生第一次》劇照

02續寫

「我的詩歌寫作教學,往往和閱讀連在一起:和詩人一起寫詩。」

如墨西哥詩人帕斯的作品:

在大海的黑夜裡

穿梭的游魚便是閃電,

在森林的黑夜裡

翻飛的鳥兒便是閃電。

在人體的黑夜裡

粼粼的白骨便是閃電。

「我隱去了最後兩行和標題,讓學生續寫,並提醒他們,詩歌最重要的是『新鮮』,應力避平庸。」學生就有了這樣的發揮與創造——

在生命的黑夜裡

含笑的高歌便是閃電

在精神的黑夜裡

堅定的意志便是閃電

——這還是停留在一般的青春立志;

在心靈的黑夜裡

微微的悸動便是閃電

——這就直擊心靈了;

在靈魂的黑夜裡

絕望的吶喊便是閃電

——這是為在絕望中構築希望的魯迅作注;

在時空的黑夜裡

你我的存在便是閃電

——這不一定只關乎愛情,更可以看作是對生命的審視。

在你的黑夜裡

我便是閃電

——有一種自信,知曉自己對於對方的意義;

在愛情的黑夜裡

交匯的目光便是閃電

——這就是直接寫愛情了。

以上出於不同同學的三句詩,都關注愛情。可以前後相連,這種巧合也會讓學生覺得很有意味。

在旅途的黑夜裡

響起的汽笛便是閃電

——這就有點特別:使用了通感。

在瞳孔的黑夜裡

驚醒的眼白便是閃電

——奇特的想像,造成奇崛之感。

同學們最欣賞的是這一句:

在晃眼的閃電里

連翻飛的燕尾蝶都成了黑夜

——這一句將「閃電」與「黑夜」倒置,整句的意境也體現出新鮮的詩思。

老師則告訴學生:「詩最重要的本質,也許就是帶我們以新鮮的視角重新觀察、感受和思考世界;從內容到形式,都應當與眾不同。」

這個環節結束後,周老師告訴學生,原句為「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便是閃電」,標題是「朦朧中所見的生活」。有意思的是,有些同學認為所謂的「大家手筆」很平庸,大失所望。

《人生第一次》劇照

03摹寫

摹寫並非機械的模仿,可以跳出原詩,有更多的自我的創造和詩性的想像。比如顧城的長詩《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是大家熟悉的名篇,周老師要求學生以「我是一個 的孩子」為題,寫一首小詩。

學生的作品童趣盎然。光看標題就很有意思:

我是一個等雨的孩子;

我是一個天空的孩子;

我是一個收藏影子的孩子;

我是一個熊孩子;

我是一個想當老婆婆的孩子……

周老師說,其中兩首特別打動她,一首有童話般的俏皮與甜美;另一首則很溫暖——《我是一個溫暖的孩子》:

我覺得溫暖

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不問為什麼

只是想到暖暖的黃昏的光線

我也總愛感受那黃昏的溫暖

感受咖啡杯里的熱氣

我想在初春的黃昏

用暖意

讓知了多叫一夜。

周老師說:「讀這首詩,恰巧是一個黃昏,這個孩子心裡的溫暖,也浸潤到了我的心裡。」

就像周老師說的那樣,學生寫了什麼,寫得好不好都不重要,

關鍵在於喚醒其詩心。讓他(她)有持久地讀詩寫詩的熱情。詩的種子一旦播下,他們會發現,「萬物靜默如迷」,詩意俯拾皆是。

重要的是,

在詩歌里浸潤過的孩子,到老了,氣質也不會猥瑣。

說得真好:中學詩歌教育的意義、價值、必要與可能、能不能教、怎麼教,答案都在裡面了。關鍵是,老師與學生都要有詩心,即對詩的語言、意象、情緒、思維的敏感,對生活的敏感——所謂「詩歌教育」,就是老師以自己的詩心去喚醒孩子的詩心。詩心之外,還要有詩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像周老師這樣,詩歌教育也要有詩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來源|給孩子、中國詩歌網、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3c87e2d403cc756fd15d0bb1887fa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