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太監集團居然也開始「家族化經營」,家族幾代人都是宦官,而且數量相當龐大。
我說的是真宦官,不是假宦官,也別奇怪,他們雖然不能生兒子,但可以收養乾兒子,由此父子相傳,形成一個特殊的政治群體。
唐懿宗時期有個叫楊玄價的左神策軍中尉,其父楊欽義就是個太監,他本人也收養了兩個乾兒子,一個本姓喬,改名楊復光,一個本姓林,改名楊復恭。
楊玄價原本就想著自己死後能跟正常人一樣,能吃上祭祀就心滿意足了,豈料這兩個兒子太牛,一不小心給他造出六百多個孫子,而且將楊氏家族捧上「宦界」巔峰。
楊復光自幼聰明伶俐,喜歡弄槍舞棒,有大志向。十幾歲時,他就向父親提出,自願去地方任監軍,而不是留在楊玄價的羽翼下吃現成飯。
晚唐的監軍太監其實不好當,隨著大唐的沒落,各藩鎮都開始走向割據,皇帝的聖旨都跟臭襪子差不多了,監軍們一不小心就又被拉一刀。
楊復光卻能放低身段,主動投入戰場,每戰身先士卒,贏得了相當好的聲譽,也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乾符四年,黃巢起義爆發,大唐天下一片戰火,楊復光的才華瞬間得以展現。
作為監軍、招討都監,楊復光輔佐了四任招討使,雖說也憑藉軍事才華立了不少功,但真正讓他成名的卻是另一項從未失過手的絕技——嘴功。靠出色的說服力,楊復光收降了大批降將,其中就包括晚唐最牛的兩大軍閥李克用和朱溫。
楊復光培養了一大批能言善辯的說客,這些說客像一張龐大的網,滲透於義軍的各個角落。
乾符四年,義軍首領王仙芝被說服,準備投降,並派心腹去跟楊復光談判。如果這次談判成功,歷史很可能就被改寫了。遺憾的是,招討使宋威貪功,居然半路截殺了王仙芝的談判代表,讓楊復光功虧一簣。
後人總是罵太監禍國殃民,其實士族階級干起壞事來比太監還要沒底線。由於內鬥,義軍的規模越搞越大,王仙芝死後黃巢接過了大旗,並於廣明元年攻克長安,做起了大齊的皇帝。
彼時,楊復光被義軍追擊逃到了許州。為了絕地反擊,他冒險單刀赴會,說降了黃巢手下大將周岌。因為擔心周岌返回,楊復光又令養子楊守亮立刻行動,斬殺了黃巢的使者,堵死了周岌反悔的可能性。
隨後他又說服了「人魔」秦宗權,並攻克鄧州。遠在成都的唐僖宗龍顏大悅,當即下旨表彰楊復光,並任命他為天下兵馬都監。
中和二年,楊復光派姦細潛入朱溫的大營,用重金收買了朱溫的兩位心腹。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楊復光順利地策反了朱溫。
朱溫的倒戈,讓黃巢失去了關中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接著,楊復光又四處奔走,說服了多方勢力,終於讓李克用率領的沙陀騎兵成了大唐平叛的一把尖刀。
正是朱溫和李克用的雙劍合璧,將黃巢趕出了長安,並在陳蔡重創黃巢,讓瀕臨破產的大唐帝國終於又活了過來。
在這場為時六年的平叛中,楊復光一邊率軍戰鬥,一邊以高超的政治才華瓦解義軍,同時還要協調內部關係。
毫不誇張地說,楊復光就是平定黃巢起義的最大功臣,是扶社稷於傾倒的柱國。楊復光憑藉個人魅力征服了朝野,史書也對他竭盡褒獎之詞。
遺憾的是,楊復光只活了41歲就病逝了。他的死引得全軍慟哭,唐僖宗下旨給他加諡號「忠肅」。歷史上還有一個諡號是「忠肅」的大名人,他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
相對於楊復光,楊復恭名聲就有點糟糕了。
楊復光有幾十個乾兒子,數字就已經夠龐大的了,但跟楊復恭相比,那就差得太遠了。楊復恭居然有600多個義子,這個數字恐怕歷史上沒有第二個。
楊復恭也是牛人一枚,他早年參加過鎮壓胖勛起義的戰鬥,因功授樞密使。王重榮、朱枚作亂,唐僖宗二次逃亡時,楊復恭以左神策軍中尉、觀軍容使身份率軍平定叛亂,並將唐僖宗重新迎回長安。
憑藉這個功勳,楊復恭扳倒了最大的對手田令孜,也奠定了他第一權宦的地位。
文德元年,唐僖宗駕崩,大臣們準備擁立年長的吉王李保,而楊復恭卻依仗兵權,強行擁立了壽王李曄(即唐昭宗)。
中唐之後,南衙的文官集團凋零,大權被宦官集團的北衙所掌控,如今以楊復恭為首的楊氏家族又壟斷了宦官集團的權力,可以豪不誇張地講,楊復恭幾乎就是個二皇帝。
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導致野心膨脹,從這時候開始,楊復恭開始與唐昭宗產生摩擦。唐昭宗原本希望通過舅舅王瑰壓制楊復恭,無奈楊復恭實力太強大,他被迫將王瑰調任黔南節度使。
不料,楊復恭竟然讓義子半途鑿沉了王瑰的船,使王瑰及其隨行人員全部遇難。唐昭宗恨得咬牙切齒,但又不敢跟楊復恭撕破臉,只能打斷牙齒肚裡咽。
唐昭宗其實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也一直試圖重振朝綱,為了扳倒楊復恭,他偷師楊復光,從楊氏家族內部給楊復恭製造對手。
楊復恭有個義子叫楊守立,唐昭宗特地給他賜名李順節,又不斷對他超規格賞拔,不到一年時間就讓當上了宰相。
楊守立就是個貪圖權力的野心家,見皇帝對自己如此垂青,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義父分道揚鑣。
隨著楊守立的崛起,楊復恭的權力被大大壓縮。唐昭宗釜底抽薪,隨即下令楊復恭出任鳳翔監軍,試圖將他逐出權力中樞。
楊復恭被憤怒的情緒搞壞了腦子,他居然以鬧辭職的方式,試圖迫使唐昭宗改變主意,豈料唐昭宗冷冰冰地回復他兩個字——同意。
楊復恭怒火中燒,他再出昏招,竟然一刀殺了使者,徹底跟唐昭宗撕破了臉。
到這時候楊復光才發現,自己一步步被唐昭宗逼近了死胡同,無奈之下他逃出長安,躲進商山以避禍。
習慣了權力快感的人,怎麼會甘心長期蝸居于山野?三個月後,楊復恭悄悄潛回長安,準備與唐昭宗一較高下。
好玩的是,楊復恭似乎過度自信,又急於宣洩心中的不滿,他一邊乾兒子寫信給唐昭宗,責罵他是「負心門生天子」,一邊向各大節度使兒子們發出指令,要求他們「不奉中央」。
難怪楊復恭那麼大氣性,原來他一直將唐昭宗當作自己的「門生」,這腦子,嘖嘖……
說到底,宦官就是皇帝的附庸,在皇帝身邊他們就能狐假虎威、權勢熏天,離開了身後的那棵大樹,他們就啥也不是。
唐昭宗正愁沒地方找他呢,楊復恭居然上送門來了,他一聲令下,楊守立率領禁軍就殺奔楊宅。
面對禁軍的刀槍,楊復恭清醒了,他扭頭就跑,一口氣跑到四川,並發動他的幾個乾兒子扯起了「殺楊守立,清君側」的大旗。
唐昭宗樂了:你不是要殺楊守立嘛,好辦,朕替你殺了。
唐昭宗也夠腹黑的,他啟用楊守立就是為了對付楊復恭,如今楊復恭已經被拔了根,楊守立留著也沒用了。
那就讓我最後愛你一次吧!就這樣,楊守立稀里糊塗就被清除了。
楊復恭怎麼辦?根本不用唐昭宗出手,就有一群人撲上去對他群毆了。
還是那句話,宦官集團唯一的根就是皇帝,士族集團、藩鎮是他們的天敵。平時士族集團和藩鎮相互不鳥,但在對待宦官集團的立場卻出奇地一致——猛打,毫不留情。
楊復恭自尊自大,到這一刻才知道自己原來就是個小丑。在李茂貞、韓建等人圍攻之下,楊復恭父子兵敗被捕。
韓建恨恨地羞辱了楊復恭一番,然後將他裝進一直粗布口袋,用大棒將他活活打死了。
李茂貞、韓建他們是忠臣良將嗎?呵呵,比楊復恭還要可恨!唐昭宗舉目四望,看到的是群魔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