鉈中毒曾3次出現在高校,均是投毒

2023-12-24     新民周刊

原標題:鉈中毒曾3次出現在高校,均是投毒

鉈中毒曾3次出現在高校,均是投毒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

文 | 蒲 琳

清華大學「鉈中毒案」當事人朱令坎坷的50歲人生畫上句號。此案多年來質疑聲此起彼伏,如今隨著朱令離世的消息傳來,再度掀起網友對案件進展的關注。

朱令舊照

資料顯示,鉈是地殼中自然產生的一種元素,主要以單價元素的形式存在。在海水、局部強氧化的淡水和土壤中,主要以三價氧化物存在。一般存在於土壤中,酸性條件下易溶於水,在溶解狀態下一價鉈較穩定,而三價鉈可以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的形式沉澱從水中析出。

通過熔鍊金屬礦石、採礦、水泥生產和以煤炭為主的礦物燃燒,鉈可被釋放到生活環境中。鉈常和某些金屬共生,高溫熔煉時,鉈的蒸汽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由於鉈屬於被國家嚴格管制的化學物質,人們在生活中一般接觸不到,化學商店中也買不到。但值得注意的是,鉈中毒曾3次出現在高校。

01

2013年,北京警方曾發布通報稱朱令案「認定有投毒犯罪事實發生」,北京市公安局依法立案偵查,組成專案組開展偵查工作。但因相關場所沒有監控設施,犯罪痕跡物證已經滅失,儘管辦案人員盡最大努力,採取了當時能夠使用的各種刑事偵查措施,仍未獲取認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證據,並表示辦案「未受到任何干擾」。

除了朱令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學發生了全國大學校園裡第二起鉈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龍很快被公安局扣押,最終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王某龍與江某同班不同寢室;與陸某光同寢室不同班。王某龍曾交待,過去江某與他關係好,後來卻疏遠他了,所以投毒。為實驗投毒量,他把陸某光當作實驗對象,也投了毒。王某龍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況後,醫院對兩名受害人及時用了解藥,方轉危為安。

2007年6月,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發生三名大學生鉈中毒事件,同樣是投毒。學生常某因對三名同學心懷不滿,產生了報復之心。網購硝酸鉈,溶解後用注射器注入三名同學水杯中,三名同學喝水後出現鉈中毒反應並住院治療。

除了高校里的投毒案,鉈中毒的事件其實時有發生。2022年2月有媒體報道,福建福州1歲女童不明原因「鉈中毒」。

筆者注意到,北京協和醫學院比較醫學中心副研究員楊師2022年在科普中國刊文介紹,在我國鉈中毒的途徑已有如下四類——

一是因採集和加工含有鉈的礦(汞礦),在含鉈的礦渣上面覆土造地種菜。遇乾旱年景,地下水透過礦渣層被捲心菜類根系較長的蔬菜大量吸收,人們吃了大量含鉈的蔬菜引起鉈中毒而造成局限性地方病(此前貴州有類似案例)。

二是在高溫加工鉈鹽的生產環境中,在毫無防護設備的條件下徒手作業,大量吸入含鉈蒸汽(此前湖南株洲、北京有類似案例)。

《株冶科技》曾報道,湖南株洲冶煉廠於1978年9月,一位鉈生產車間工人因焊接鉈萃取液攪拌葉輪時未戴口罩,造成了急性吸入性鉈中毒。自感咽部燒灼,胸痛、胸悶、口渴、噁心、時而嘔吐,而後又出現畏寒,全身肌肉痛等。

三是將鉈鹽當作食鹽誤服(此前江西有類似案例);

四是作為可能謀害他人的手段。

02

早在1961年,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作品《白馬酒店》(The Pale Horse)中,就描述了鉈中毒的作案手法。

小說《白馬酒店》

其中有關鉈毒症狀的描寫非常精準,中毒者會感到:乏力、刺痛、嘔吐,「頭髮一把一把地連根脫落」「頭髮被拔掉也不痛」……總之,這種無色無味、作用緩慢、對成年人致死劑量為800毫克的毒素,常常被誤診為發燒或其他的疾病,導致耽誤治療。

由此可見,鉈的毒性本身並不很強,但一旦中毒會長時間毒害人體機能。由於非常難以診斷,因此也難以救治。

目前,急性鉈中毒沒有專門的特效解毒藥物,但可以儘早使用比如普魯士藍聯合血液凈化的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療。治療原則是儘早清除毒物、減少毒物吸收,及時清除體內的鉈以減少消化道鉈化合物的吸收;如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和其他器官功能損害時,及時給予神經營養、對症支持等綜合治療。

至於生活中如何預防鉈中毒?

第一, 避免接觸鉈,尤其在一些生產一線的工人,在接觸鉈時,需要戴好口罩、手套等防護工具。

第二,避免鉈污染,比如在一些礦區種植食用蔬菜注意有害物質的富集。

第三,避免誤食鉈,千萬不要食用非國家專賣的食鹽。

第四,提高警惕心,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

資料來源:健康時報、@中國交通廣播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b84f6a2c7d965ba40e31f80ef931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