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也有《聖教序》?雖與王羲之無關,卻備受唐高宗、武則天推崇
熟悉書法的朋友都聽說過「聖教序」三個字,最經典的是《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件作品是行書必學字帖;其次就是褚遂良的楷書《雁塔聖教序》,也是一部經典。那麼,《聖教序》是什麼,為何在唐代如此受推崇呢?這還要從「西天取經」講起。
大唐貞觀三年(629年),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離開長安,經由絲綢之路前往天竺取經,歷經十六年,於貞觀十九年(645年)返回。在長安,玄奘開壇講法、翻譯經文,累計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太宗李世民親自為其中《瑜伽師地論》寫下序文,即《大唐太宗文皇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
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高宗李治為紀念母親長孫皇后,興建大慈恩寺並請玄奘主持奠基儀式,李治又寫下《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簡稱《述聖記》。649年,該寺建成,褚遂良奉敕書寫《聖教序》和《述聖記》,經刻工摹刻上石後,置於雁塔底層入口兩側。
說到這裡,大家會有疑問,不論是最早的《雁塔聖教序》,還是後來的《懷仁聖教序》,都發生在陝西西安,與河南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提另外一件與王羲之沒什麼關係,卻又備受李治和武則天推崇的作品,它就是書法家王行滿寫於顯慶二年(657年)的《招提寺聖教序》,位於河南偃師。
玄奘法師的家鄉便是河南偃師,也是在此地出家,因此此碑鐫立,主要是為表彰玄奘功業。書者王行滿,知道他的人很少,但卻是一位高手,清代收藏家畢沅稱讚他「用筆端方綿密,綽有姿致,不在遂良之下」。
王行滿以楷書見長,《招提寺聖教序》也是以正楷書丹。王行滿取法於智永、歐陽詢、虞世南等人,並受好友褚遂良影響。細觀此碑,風格與「虞楷」相似,起筆逆鋒而入,行筆輕盈圓活,以橫畫為例,秀潤含蓄,首尾回鋒,不露鋒芒。結字寬鬆舒展,捺畫還保留隸書痕跡。
與虞歐二人相比,王行滿的楷書有虞之蘊藉、歐之嚴謹,用筆和結構上,方圓變化明顯,不像歐陽詢善用方折;另一方面,從橫折、走之、提勾等筆畫的處理,以及欹側取勢上,又比虞世南更加險絕。他將剛健與秀潤合於一體,水平不輸「初唐四家」。
除了這件《聖教序》,王行滿傳世作品還有《韓仲良碑》《周護碑》兩件,風格方圓兼備、剛柔並濟,這種風格還影響到了後來的顏真卿、柳公權等人。大家平時臨摹唐楷,除了選擇那些知名度高的人,也不可錯過像王行滿、敬客、蘇靈芝等,要做到兼采眾家之長,化為己用。
大家對王行滿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