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籃球,NBA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標籤。
不過,說到籃球電影,《卡特教練》、《光榮之路》這些高分經典,卻都不是講述NBA故事的。
就連NBA球員自己拍的或者參與演出的,凱里·歐文演的《德魯大叔》,麥可·喬丹和勒布朗·詹姆斯先後主演的《空中大灌籃》系列,舞台都不在NBA。
作為籃球世界的巔峰舞台,卻沒有一部拿得出手,講述真正NBA故事的電影,著實是有點尷尬。
為什麼一直沒有呢?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籃球還是足球,體育電影的受眾有限,甚至都可以說是小眾類型片。即便,這些運動有著眾多的球迷。
喬丹《空中大灌籃》的票房成績一直是籃球電影難以超越的數字,詹姆斯的續作也未能超越。
而要在電影還原真實的NBA賽場,那也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製片廠知道這種電影很難賺錢,自然就不怎麼原因投錢拍攝了。
但流媒體不同。
沒錯。最後還是得靠Netflix,網飛。
雖然自己主演的《空中大灌籃:新傳奇》砸掉了,但有意在好萊塢發展一下副業的詹姆斯並沒有放棄電影。不然也不會二度離開當年選中他的克里夫蘭騎士隊,前往洛杉磯去了。
他得到了和Netflix合作的機會,(擔任監製)炮製出口碑非常不錯的《必勝球探》。
爛番茄新鮮度和觀眾分數都是92%。
IMDb7.4分;
Metascore68分;
都是佳片級別。
豆瓣開分7.4,暫時高於《空中大灌籃》。
即便劇情是很老套的勵志片套路,一個草根球員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逆襲進入籃球之巔NBA,口碑也還是成了。
到底原因何在,這個有趣的問題,對於似乎只能勵志的體育類型片有著不小的討論空間。
前面提到,體育電影算是小眾片,其受眾遠不及動作片,科幻片,乃至愛情片這種大類型。
所以,既然小眾,那就先讓小眾滿意。
《必勝球探》拍的是真正的NBA故事,針對的是NBA的粉絲群體。那就先把這一人群服務好。
上線時間掐准NBA總決賽如火如荼的時候,請來眾多球星助陣,真實感很強,能讓觀眾信服真實的NBA就是如此。
很多粉絲看到熟悉的球星串場,就會像漫威粉絲看到聯動彩蛋一樣興奮。
很有趣的一點是,劇情其實結合了NBA最流行的2K系列遊戲,有點生涯模式結合經理模式的劇情,只不過經理的位置變成了球探而已。總之,粉絲看了會很親切。
劇情再怎麼老套,只要矛盾衝突足夠強烈,觀眾還是不會吝嗇給多一點分數的。
故事開場就設置了男主角球探史坦利和球隊老闆兒子的水火不容。
這兩個角色都由職業演員扮演。
男一號亞當·桑德勒和籃球可真有緣分,之前主演的《原鑽》就有凱文·加內特的出演。
本·福斯特扮演富二代高層。
演出了一看到就想上去揍他的那種感覺,其他人一看就是打籃球的,他一看就是會演戲的。
另外還有扮演球隊老闆的羅伯特·杜瓦爾,好萊塢名宿,是《教父》系列裡面的軍師湯姆。
他仍然活躍在大銀幕,差不多每年都還會有參演新片上映。
當富二代接過球隊的管理權,史坦利自然就遭殃了。
首先史坦利這個角色一開始就有著很明確的個人目標,希望從球探變成教練,能有時間多陪陪家人,這使得觀眾容易代入進去,希望主角能夠實現個人目標。
不過富二代成為了巨大的阻礙。
史坦利必須要找到一位足夠好的球員,才能實現願望。
那麼,劇情其實就和那些老套的勵志片有所不同了。
一般體育勵志片都是以運動員為主角,用主角的個人目標去帶動劇情,就算是很特別的《百萬美元寶貝》也是如此。
但《必勝球探》卻挖掘了一個不同的角度,不只是說主角不是運動員,更是主角的目標很普通,一點也不熱血。
他也不是想說培養一個偉大的運動員,而只是想借著這個運動員滿足自己的其他個人願望而已。
只不過中途這個目標似乎出現了變化。
史坦利堵上了一切,要把他找回來的博·克魯斯帶進NBA。
後半段就是熟悉的勵志片情節了。
或許是主創就是不想俗套,後面還特地加多一個阻礙,來了個小小的反高潮。
總之,劇情所設置的阻礙一個接一個,史坦利和博·克魯斯共同在克服困難,各自實現自己的目標。
劇本紮實,人物塑造到位,加上粉絲情節,《必勝球探》也就贏得了許多掌聲。
這或許不會是NBA電影的曇花一現,畢竟NBA確實有太多的故事可說了,傳記片就可以弄一大堆。
只是,體育片是不是就一定只能勵志,有沒有其他相關又不太一樣的故事,類似於史坦利這樣的故事線,就不只是NBA電影,更是整個體育類型片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