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達峰變局

2023-04-18     投中網

原標題:人口達峰變局

01

查理·芒格曾說:「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在這個脆弱的時代,反觀過去,鑑往知來,尋找復甦的力量和成長的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兩個重要指標,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同時,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介紹,去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也是我國人口自1962年以來(即6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22是中國人口正常環境下負增長元年。

人口達峰是重要的社會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慢變量趨勢性掉頭,將是大變局時刻的指標,它將會從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長期而又深刻地改變政治經濟生活的現狀。14.1175億人口總量代表不了一切,結構性分析反而更加重要,它將前瞻性地預測和解釋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可能性趨勢。

具體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6%,城鎮化率已達到65.22%,年結婚對數低於700萬對,總人口性別比例104.69,男性比女性多了3237萬,60歲以上老人占全國人口19.8%,比日本總人口還多。

未來勞動力供給不足,用工難、用工貴已成定局,勞動力成本將大幅度上升。發展中的我們未富先老,總和生育率低將導致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的嚴重錯配。醫療養老、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投入不足和相關產業發展滯後,將考驗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人口撫養比的快速變化,將給原本已有巨額歷史欠帳的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造成巨大衝擊。長期以來依靠「南水北調」轉移支付方式統籌養老和醫療保險的方法,面臨著統而不籌,無米之炊的窘境。而長期的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缺失,會進一步削弱年輕世代的生育熱情,醫療、教育、養老、房地產的不平等和高昂成本又變相提高了年輕人的生育撫養成本,阻礙了正常的社會階級流動。長此以往,年輕人躺平和內卷心態更加嚴重,覆水難收的生育觀將使人口懸崖現象出現。而這些現象的根本扭轉需要政府職能的徹底轉變。

總體上潛在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因為這種結構性變化,將受到重大衝擊和影響。從生產要素分析,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會邊際上改善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供給側成本壓力,技術進步的指數級效率會覆蓋算術級的人力資源成本增加,達至帕累托最優。

02

從周期理論解釋,今天的世界經濟,處於康波周期的調整解釋範圍之內。中短期的朱格拉周期和基欽周期,也不能解決長期發展的穩定因素。面向未來的抉擇才決定了今天的勝率,以終為始的相機抉擇,決定了出發就是抵達。中國極可能和東亞近鄰日本一樣深受老年社會、低慾望社會帶來的有效需求不足、預期轉弱和經濟停滯增長的長期滯脹局面的困擾。過去三年受疫情衝擊全球通脹高企,各國普通加息予以應對的環境下,我們進入經濟逐步下台階狀態,事實上陷入通縮的狀態。

企業和地方債務危機和巨額財政赤字的囚徒困境,又掣肘了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空間,引以為傲的經濟韌性和彈性從數量工具和戰略方向上,客觀上缺乏足夠冗餘空間和應有彈性,快速進入保主體、保就業、保增長環境下的穩增長和保民生狀態,長久以來依賴的政策工具箱確無多少空間和工具。

為今之計,痛定思痛,唯有給社會鬆綁、給經濟鬆綁、給民生鬆綁、給體制鬆綁,全面徹底激發社會活力,重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特別是堅持依法治國。大力提倡民營經濟和市場經濟,激發經濟活力和動力的關鍵作用就凸顯出來。

形勢總是比人強,這不是既和又的兩全其美的妥協需要,而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生穩定和體制改革的內在必然要求。只有將市場經濟旗幟鮮明地內生在治國理政的法律框架體系之內,將市場經濟公平交易的底層邏輯根植於百姓的內心深處,讓常識和良知回歸社會日常生活。與民休息、給市場力量空間、給經濟結構轉型調整足夠機會,將全局性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目標慢慢融入巿場化、法治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戒急用忍、事緩則圓。

與此同時,將市場經濟中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的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支柱來堅定培養和支持,使全社會重拾高慾望社會發展的積極進取風氣,為年輕人創造更輕鬆友好的成家立業、創業就業、建功立業的新時代氛圍。這才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應有作為,這才能真正走出大國興衰的歷史周期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03

人口結構這種慢變量變局帶來的結構性成本衝擊。同時,水電煤氣、碳排放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快速「達峰」導致的市場成本上行衝擊了所有行業的成本結構。社保入稅、金稅四期工程的實施和共同富裕中提高勞動者首次分配占比,都將衝擊中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現代服務業,並倒逼行業的數字化和現代化變革。

同時,消費需求和萎縮預期轉弱也將面臨較大的修復成本。眾所周知經濟行為基於預期。過去人們敢花錢,現在民眾形成預防性儲蓄的習慣,22年新增儲蓄接近19萬億之巨,裡面固然有疫情衝擊因素,但對於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預期因素又占多少,因何而來則值得認真思考。預防性儲蓄快速增長,確實極大地擠壓了有效需求,但也客觀反映了民生心態。人口結構變化,老年化、少子化和生育水平快速下行的情況,也會長期重構中國的購買力和消費圖譜,也會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施加重要影響。

在多重因素疊加下,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經濟發展態勢,確實不利於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但沒有消費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托底,沒有他們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沒有他們創造的海量就業和稅收,中國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將面臨空前嚴峻的壓力和挑戰,遑論足夠戰略定力和財稅能力支持科技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價值鏈的升級進階。

這種情況下單純提科技進步值得商榷。某種意義上當下科技的話題和投入有些過熱了,特別是運用補貼等非市場手段,希望用「大會戰」方式依靠燒錢短促出擊解決「卡脖子」高科技產業振興問題,事實證明難免拔苗助長,得不償失。新能源、電動車和晶片大基金的腐敗問題已經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財富效應的無孔不入,客觀上也一定程度上異化了科技產業發展和基礎科學研究氛圍,讓基礎科學研究少了點坐冷板凳、吃苦耐勞的紮實態度和奉獻精神,讓科學技術進步多了技術,少了科學;而對消費需求拉動的基礎和系統重要作用重視不足,消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意識不足、強調得不夠,長期而言也將削弱我們科技發展潛力和動力,畢竟科技的最大應用場景和生存空間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場景。

影響力輸出最好的方式是文化輸出,文化輸出最好的形態是「生活方式」,消費品牌是表達「生活方式」的最佳形態之一。在中國,寶潔、可口可樂、肯德基、瑪氏等歐美消費品牌,藉助消費品牌的全球化推動了文化輸出的全球化。而越來越多正如伊利、蒙牛、東鵬這樣的民族快消品牌,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全球化,民族品牌作為中國文化和經濟全球化投射的載體,必然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最好故事,最佳名片。民族資本應致力於給全體國人創造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品牌圖譜和生活方式指南。支持民族品牌,助力中國消費、走進人間煙火,賦能百姓生活。

04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城市化率僅為10.64%,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5.22%。2035年預計要達到75%。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巨大變化,不僅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更意味著隨著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的根本變化,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也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14.1175億人口中,近8億居住在城市,未來的中國在完成城市化進程後,如何真正站在百姓立場上經營好城市,通過消費服務業和科技進步的發展賦能城市生機和活力,真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讓城市生活活色生香,讓人間煙火生生不息,讓精神生活百花齊放,讓文化教育百家爭鳴,這樣的城市生活會停在你的眼裡,進入我的心中。這才是未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將是考驗執政能力的重大現實挑戰,更是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歷史機遇,於個人而言,就是事業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與百姓生活為伍,與人間煙火相伴,與光同塵,走入生活深處才可能解決穩定和發展的根本問題。

穩定是發展出來的,絕不是維持出來的,中國社會的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消費行業真正變得性感和可靠起來。拉動內需,消費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一定是人均收入水平的長期持續改善,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幅提升,中產階級真正逐步壯大起來。這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會更加惠及百姓和民生。

今時今日如何破解企業基業長青的奧秘,快公司慢做,以終為始的倒做企業就成為一種超級能力。新消費搞營銷,老法師才苦練基本功,未來公司基本面的價值愈來愈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好人做生意的時代」的真正含義。靠商業模式創新、簡單流量變現和平台壟斷都對抗不了經濟周期和共同富裕的社會進步趨勢。「系統重裝」的時代,是好人做生意的時代,賺辛苦錢真正值得人尊敬,全社會慢慢形成唾棄「搞錢」邏輯的社會風氣,尊敬辛勤勞動和價值創造,這才是德魯克式管理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好時代,更是時間的複利價值開始展現威力的時代,更多湧現任正非、曹德旺的中國企業家啟蒙的時代。

大巧不工,大巧若拙,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努力在偉大的時代成為一個時代的企業家。手謀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現實需要大家與時代共情,躬身入局,置身事內,在鄉土中國實踐山水關情,家國一體的研究,如此長期主義,才可能是一種主義,而不僅是一種主張,理想終究可以變成現實。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514324e9a3cc951faabf8b8bcce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