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出天際的鯡魚罐頭,到底是鯡魚本身難聞還是故意加工成臭味?

2019-05-14     溫晨動物園

古今中外有很多美食都是帶著強烈臭味的,比如我們中國的臭豆腐、螺螄粉、豆汁兒;日本的鮒魚壽司、臭魚乾;韓國的洪魚膾;冰島的臭鯊魚肉;瑞典的鹽腌鯡魚罐頭。

大部分帶有臭味的美食都是通過發酵來製作的,其中公認威力最大的臭味食物就是鯡魚罐頭了,品嘗鯡魚罐頭甚至成為了許多主播用來吸引粉絲的手段,很多人紛紛效仿,出於一種獵奇的心理去購買鯡魚罐頭試吃。

品嘗過鯡魚罐頭的人們對於這種臭出天際的神物褒貶不一,有人一開罐就被臭到昏厥,有人卻能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鯡魚罐頭名不虛傳,屋裡開罐的話濃郁的臭味能繞樑三日,心臟不好的人提鼻子一聞就能眼前發黑,開始出現走馬燈,恢復過來後就是一頓感慨:生命如此脆弱,珍愛自己,遠離鯡魚罐頭。

那麼鯡魚罐頭這麼臭,到底是鯡魚本身難聞呢,還是在加工過程中出現的臭味呢?

先來介紹一下鯡魚罐頭的主角: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大西洋鯡有許多亞種,其中被用來做鹽腌鯡魚罐頭的主要是大西洋鯡波羅的海亞種(C.h.membras)。大西洋鯡本身沒有異味,而且它在海洋中的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數量最多、資源最豐富的海水魚之一,在生態鏈中承上啟下,主要進食橈足類、甲殼類和很多浮游生物,而且是大部分中大型食肉魚類、海洋爬行類和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主食。

大家在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和BBC拍攝的一些海洋紀錄片時,經常能看到海里有一大群魚擠在一起共同行動,一會兒繞圈一會兒衝刺,數量很多很多,在躲避天敵時能統一行動,進退有度,非常壯觀

大西洋鯡就是會這樣集群生活的魚類,人們在進行海洋捕撈時一網下去也能撈到很多。大西洋鯡是歐洲很多地區的重要經濟生物,不但自己能吃,還能加工成各種鯡魚製品,輸送到全世界各地。

鯡魚罐頭其實有很多種,有正常烹制的,有除刺切片裝罐的,也有整條裝罐的。(本文由溫晨原創)我們平時說的、也就是最著名的鯡魚罐頭只是其中一種,叫做鹽腌鯡魚罐頭,在當地也被稱為腌鯡魚、酸鯡魚。

因為鹽腌鯡魚罐頭的瑞典語是Surströmming,其中Sur-這個前綴的意思就是「酸的」,後面的strömming指的就是波羅的海鯡。

那麼鯡魚罐頭到底是怎麼製作的?在哪一環節出現了臭味呢?鯡魚罐頭起源於瑞典地區,早期是為了能夠讓鯡魚能夠保存得更久一點,也為了節省食鹽,才用淡鹽水將鯡魚密封起來保存,讓它自然發酵。當初瑞典和周邊的漁民比較喜歡這種食物,一是因為便宜(現在可不便宜了),二是易於存放。

至於臭味,則來源於發酵過程中的厭氧細菌,會製造出丙酸、丁酸、硫化氫、乙酸等異味。丙酸的味道很刺激辣眼,丁酸是腋臭味,硫化氫是臭雞蛋味,乙酸是刺鼻酸臭味。所以成品的鯡魚罐頭是這些味道糅合在一起的集合,也難怪如此威力巨大了。

其實鯡魚罐頭不是全年生產的,所以網上許多鯡魚罐頭其實是假的,仿製品。真品大約二百塊一罐,新鮮的罐頭只在八九月份有。

根據當地傳統,生產者會在每年的春夏季捕撈產卵期的鯡魚,先用濃鹽水浸泡鯡魚一段時間去除血液,再把鯡魚的頭切掉,有些生產者會去除鯡魚的內臟,有些則保留了鯡魚的內臟,然後將鯡魚浸泡在淡鹽水中裝罐密封,在適宜的溫度控制下讓它們自然發酵兩個月左右,再於八月的第三個星期四開始統一上市銷售,這一天是瑞典的「鹽腌鯡魚日」,隱隱有成為非遺節日的趨勢。

為什麼鯡魚罐頭這麼臭,瑞典人還愛吃呢?因為鯡魚罐頭其實並不是開罐即食的,因為它又臭又咸,沒辦法直接吃,瑞典人也不是抖M。網上很多人為了滿足獵奇心理,挑戰開罐即食,然後懷疑人生,實在不是正確吃法。

根據瑞典的傳統,鯡魚罐頭要在戶外的水裡開罐,並且反覆用流動的清水沖洗鯡魚,然後除刺切片,放在脆麵包片或薄餅上,再夾著煮熟的土豆片洋蔥粒番茄片蒔蘿,上面塗抹黃油或酸奶油以後再吃(見下圖),這樣吃才是當地人吃鯡魚罐頭的方法,開罐直接吃的話一是跟自己過不去,二是暴殄天物,三是浪費了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MWCmwBmyVoG_1ZJn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