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袋鼠的近親是袋熊嗎

2020-06-02     劉哥寵物

原標題:你知道袋鼠的近親是袋熊嗎

在大自然或者是自然保護區域也好,所有的哺乳動物幼崽都是需要呵護和關愛的,而很多時候新生幼兒在野外出生後會失去母親的所以怎麼辦呢?有時候會有帶離家庭照顧它們,幫組它們度過寶寶的幼年期。

袋熊一直給人的形象和印象就是一動不動,而在其他地方的話你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比如在自然區中有著這麼一個十月大的袋熊,它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中,而袋熊也是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動物。據了解這個十月大的袋熊是路上發現的,而它的母親死於車輪下,好心的路人發現還有個幼崽在,所以就送到保護區了。

袋熊其實屬於袋鼠目動物,也就是袋鼠的近親。它們大約也是在四萬多萬年前就開始進化,而小袋熊初到保護區的時候就已經沒有母親提供的育兒袋了,所以只能特製一個保暖袋給它。主要是幫它度過一年左右的幼兒期。差不多一歲半的時候才可以在地面上生活,這個臨時的保育袋使用枕頭套反過來包裹著籃子的,裡頭也十分的軟綿保暖。

而作用還可以隔絕它們的體溫,它們生活在育兒袋會染上它們的氣味。而野外生存的袋熊在一歲前,都會住在母親育兒袋裡,而沒有母親照顧的這位,就是由工作人員用特調的奶來喂養。大家都取名給它叫做「蒂娜」人工喂奶從而補充這個階段的營養需求。

在保護區內袋熊寶寶要學會野外生存技能,它們的食物範圍會越來越廣,包括草和植物根莖以及灌木等植物都是食物。就像野生浣熊一樣,而袋熊天生具有靈活的身體特性,它們的牙齒呈中空狀態,而且具有強大的復生能力。也是最大的洞棲類哺乳動物,非常獨特。

而袋熊的洞穴充滿建築感,有些長達二十米,而且它們的洞穴是相互連通的,擁有許多入口和出口,而小袋熊要學會挖掘自己的洞穴,而這些洞穴頂部是堅固的,它也會用石頭等物品來搭建洞穴。這種行為就表現出來它的獨特建築天賦。它不會直接挖穿洞穴,因為這樣雨水會倒灌進去,所以一般都是從側面開始挖掘,這個方法很聰明。

它們是天生的挖洞能手,四肢也是非常強壯。幾乎能挖通所有的東西。而有時候它們會面對不速之客,所以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待客之道。所有袋熊的尾巴都有一塊軟骨組織。厚度一般為半英寸,尺寸比較大。它們會用尾巴作為當門板,如果遇到捕食者的威脅,它們會跑回洞穴的入口處,而不是藏在洞穴中,否則捕食者就會尾隨它們,所以才要用尾巴擋住入口。這部分的神經組織比較少,就算被咬住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

而袋熊的尾巴部位生產的東西也很獨特,它們的糞便形狀獨一無二,跟大部分的袋鼠不一樣,它們的糞便呈立方體,因為袋熊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所以立方狀的便便可以保持固定位置,讓其他袋熊引起注意。 動物學家也是略知一二,卻沒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

小袋熊會在兩歲大的時候進入成年期,到時候身體長將達到一米,體重超過五十斤,隨之性格也會發生極大的轉變,野外環境中的成熟袋熊極具攻擊性,它們不喜歡繼續待在母親身邊,所以它們也有天生愛獨處的性格非常有利生存。所以小袋熊長大後也有利於回歸野外。保護區其實有很多動物回歸野外以後,還會保留著接受人類喂養的習慣,而袋熊完全不一樣,它們性格變了,取而代之就是強大的挖洞能力和防禦力。一些數據顯示,放歸野外的袋熊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

幾乎友好的動物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至少小袋熊還是友好的,看來在遠離城市的野外其實有蠻多野生動物,也有動物保護區,也有動物園。可以見到生物的多樣性是非常不錯的,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vNEdnIBnkjnB-0z3A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