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房山兩日游 看古剎住城堡 博物館裡看祖先

2019-07-03   香香花貓

炎熱的京城想要邁出家門絕對是需要勇氣的,無奈太陽太大,只能去京郊避暑。以往常常向北邊出發,這次來點不一樣,我們一路向西,去房山過周末吧!說起房山,以往最常去的應該是十渡吧,那裡風景如畫,景區成熟,非常適合和朋友一起聚會團建,這個周末我們打算換換主題,逛逛博物館,住住房山的度假酒店,來一場逃離烈日的休閒文化之旅。

第一站:周口店遺址。

上一次來周口店遺址好像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作為國家文物局評定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當然值得一來再來。周口店遺址位於北京房山周口店鎮,備考峰巒起伏的太行山脈,面臨著廣闊的華北平原,山前一條小河潺潺流過。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是70-20萬年前的「北京人」、20-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3-1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曾經生活的地方。這裡共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產地點,還發掘了多個「北京人」化石遺骸、石器和上百種動物化石和大量的用火遺蹟等。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這裡展出的藏品包括古人類、古動物、文化遺物等一千餘件,展示方式以多媒體互動和數位技術結合為主,介紹了周口店遺址的發現、發掘、研究和保護。

這裡展示了周口店遺址的發現發掘歷程,距今70-20萬年前「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他們通過採集、狩獵來獲取食物。




猿人洞

這裡是周口店遺址群眾最著名的一處了,原來是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北京人」在這裡斷斷續續生活了近50萬年,他們的遺骨、遺物、遺蹟和洞頂塌落的石塊、洞外流入的泥沙在洞內一層一層填充起來形成的巨厚堆積層,是華北中更新世洞穴堆積的標準剖面。






這裡的猿人洞保護棚,更壯觀,金色的陽光灑進來,儼然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呢!




周口店遺址科普體驗館

體驗館以穿越遠古為主題,通過原始採摘、打制石器、遠古狩獵與遠古捕魚等大型互動展項,讓觀眾穿越時空回到遠古時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能在這裡找到樂趣的同時學習到知識,啟迪智慧,了解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偉大與艱辛。

周口店遺址是「北京人」及其後代的搖籃,再是亞洲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來這裡看看自己的祖先,北京人來自哪裡,尋找「自我」的過程,都能在周口店遺址找到答案。




Tips:

乘車路線:天橋乘836路公交車到周口店換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遺址下車。

第二站:天毓山莊 歐洲風情古堡酒店

當車子拐進天毓山莊的大門口,整個景色就完全變了一種風格,讓人恍如隔世,以為來到了歐洲小鎮。沒錯,天毓山莊就是一個造夢空間。

這裡是集餐飲、住宿、會議、娛樂、運動、健身為一體的大型休閒、度假的園林式酒店,在天毓山莊度過悠閒而美好的一天,是此次房山之行最為驚喜的一地了。



這裡儼然就是地道的德國小鎮,巴洛克式建築帶給人們莊嚴隆重而又充滿歡樂氣息的氛圍,在花園裡悠閒散步,真的像在童話故事裡呢!湖水邊映襯著一切,在藍天的映襯下,就像是一副畫,就這樣靜靜的感受這裡的一切,忘記都市裡的車水馬龍,這才是我們周末應該有的樣子。




以柏林郡為核心的別墅群,有的毗鄰湖畔,有的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紅色的磚牆,四周被高大的綠樹掩蓋,樹影婆娑,低調而靜謐。如果是在清晨,我們能聽見鄉間的打鳴,也能欣賞京郊最美的藍天。如果是在傍晚,這裡有瀑布泉水的流淌,有傍晚迷人的金黃。




晚上,回到我們的艾德堡,可以容納我們一行12共同入住,六個房間還配有餐廳和客廳,讓我們可以在這裡盡情的放鬆休息。房間全部是歐式風格,實木家具,花色壁紙,高雅溫馨,非常舒適。





清晨,叫醒你的不再是鬧鐘,而是寧靜時而傳來的鳥語蟲鳴、雞啼犬吠,這才是真正的體驗到擁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拉開窗簾,綠樹壞繞,山林間的空氣格外清新,天然大氧吧,來了就不想在離開。



天毓山莊擁有大面積的綠色田野,田園風光別有一番情趣。在這裡,可以採摘到多種原生態有機蔬菜,還有有機水果。從菜地到餐桌,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的時效自然讓沉悶的都市味蕾充滿期待。在天毓山莊,不僅有豐富的自種食材,更有手藝高超的廚師。讓我們在一天的兩餐當中,輪番品嘗到這裡的特色菜。



不得不說這天毓招待菜上桌真是霸氣的不得了,紅潤的湯汁浸入食材當中,讓肥而不膩彈嫩軟爛的紅花肉、緊緻紮實純肉無澱粉的肉丸子、自製老豆腐......都相當入味,濃郁芳香。下面墊的白菜粉絲,更透著豪邁與質樸。



牛肉燒麥粒,說起來算是一道能刷爆朋友圈的菜,一顆顆麥粒很有較勁,搭配肉沫散髮油香。平日比較少機會能直接吃到這樣的大顆的麥粒,也算是一道嘗鮮菜啦!



這道咯吱皮卷肉與山東煎餅有異曲同工之妙,辣椒為點睛之筆,肘子肉的香、炸排叉的酥、菜葉子的脆,搭配一根清新小綠蔥,就這樣一卷,別提多香了!




京郊必點菜椒鹽蘑菇,這裡也有創新,酥酥脆脆的是餐桌上最快「見底兒」的菜。



在天毓山莊只有一天一夜的短暫停留,讓我看到的已經足夠豐富,不過,還有更多特色項目沒有體驗,期待再一次住進天毓山莊,繼續做回我的童話夢。



第三站:雲居寺

房山雲居寺位於房山區石經山下大石窩鎮水頭村,又稱西域寺。是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

雲居寺內珍藏著石、紙、木三經、佛祖舍利、唐遼塔群及眾多文物古蹟,其中尤以14278塊房山雲居寺石刻佛經大藏經著稱於世。




雲居寺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年),為隋代高僧靜琬法師所建。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原有六進殿宇,依次是天王殿、毗盧殿,兩側是鼓樓和鐘樓;再往上是釋迦殿、旃檀殿、藥師殿和彌勒殿,其兩側建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建築;最高處是大悲殿,它與說法堂、藏經閣渾然一體,構成全寺規模最大的殿宇。寺院北部有一遼代磚塔,名羅漢塔,俗稱北塔;南部亦曾有一磚塔,名壓經塔,俗稱南塔。南塔及寺院大部分殿堂已毀於抗日戰爭期間的炮火中,僅有山門、北塔及周圍的四座小塔倖存。近年,主體建築已陸續復建。



石經

雲居寺最為著名的是寺院對面石經山所藏房山石經,它們是中國唯一的石刻大藏經。經文均刻在石板上,分別藏在九個岩洞內。隋大業年間,靜琬法師繼承其師、北齊南嶽僧人慧思大師之志,發願刻經,藏於石室,以備一旦再遭「法難」,充經本之用。從隋大業到唐貞觀年間在此建寺刻經開始,直至明末完成,其中以唐、遼、金三代刻經最多。



在石經山半山腰,開鑿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兩層,其中八個洞為封閉式,裝滿經板後用石堵門,以鐵水澆鑄。只有一個規模最大的雷音洞為開放式,靜琬最初刻經146塊,嵌在洞的四壁。洞內有四根八面的立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身,故稱千佛柱。九個洞內共藏經石4196塊。山下寺院內的南塔亦名壓經塔,塔下地宮藏經石10082塊。全部經石14278塊,鐫刻有佛經1122部3572卷,堪稱世界佛經銘刻之最。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雲居寺於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將10082塊遼、金石經全部回藏到恆溫、恆濕、密閉、充滿氮氣的地宮中。房山石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極其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 值。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的美譽。




雲居寺還珍藏紙經二萬二千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數量之多為國內各大名寺所罕見。



佛祖舍利

雲居寺的佛祖舍利於1981年11月27日出土,在石經山雷音洞的拜石下,發現長、寬、深各二尺左右的石穴和一套漢白玉雕成的石函。大石函內是一個青石函, 青石函函蓋有靜琬題刻,青色函內是第三層精細的漢白玉函。其內是第四套小銀函,最後是第五套極小的玉函,精美的原料,精細的雕刻,在小玉函內發現了釋迦牟尼佛舍利兩顆,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兩顆佛舍利與陝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八大處二處的佛骨舍利並稱為「海內三寶」。





唐塔

雲居寺的唐塔有五座是七檐式,兩座是單檐式,分別座落在寺內和對面的石經山上。在北塔四角的四座方形小塔,是七檐式唐塔。這些塔為方形,高4米有餘,塔頂為重檐七層,所以又稱七級浮屠塔。其中西北角的小唐塔,建於景雲二年即公元711年,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唐塔。

雲居寺標誌建築物北塔,34.2米,磚瓦結構,建於遼代,塔剎及塔身由相輪、覆缽、樓閣式構成鍾、鼓、樓形外 觀,塔基是八角形須彌座,在束腰周圍雕有表現遼代樂舞人等,反映出了遼代文化遺風,為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等文化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在北塔下部的八面基座 上一共鑲嵌了176塊佛像磚,佛像磚上,每一塊都有「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的偈語。



北塔北側的三座古塔,自北向南分別是圓通、了塵、雲光師徒兩代,三位雲居寺清代主持的墓塔,所以又稱三公塔。三座墓塔的建築風格屬於喇嘛塔,每座塔身上均有塔銘,塔銘記載了,三位主持在清代對雲居寺的修復工作做出的卓越貢獻,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建了三座墓塔。






雲居寺綠樹成蔭,竹林茂盛,也是避暑的好地方。同時,在這裡品禪茶,聽梵音,讓這個夏日清心寧靜。






Tips:

開放時間:全年(含寒、暑假)


第四站:房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房山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房山區長溝鎮。

這家博物館展陳以「天地人和」為靈魂,以公園的地址變遷、生物演變、人類進化為主線,以科普性、故事性、大眾化的語言為紐帶,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公園的地質遺蹟和人文景觀內容。從剛一進門,就讓我充滿好奇,在國內看到如此有吸引力、有趣味性,絲毫不會沉悶的博物館真的很難得。



地史演化廳

通過岩石演化、構造演化、生物演化三條主線,講述了房山聯合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不同發展時期的地質演化歷史。



地質景觀廳

以八個園區為展示單元,甚至把十渡、石花洞等景點搬進了博物館。




國內外世界地質公園展示廳

介紹了全世界的地質公園,通過顯微鏡展示了岩石標本、房山地層牆等等。




實物標本廳

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礦物天地。



Tips: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

費用:免費參觀 至少提前一天預約,憑預約號及有效證件領票參觀

地址:房山區長溝鎮金元大街

乘車路線:天橋乘917至雲居寺路口下車,沿雲居寺路向西行約2.3公里。

第五站:張坊古戰道

張坊古戰道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村。宋遼古戰道北依太行山,南鄰拒馬河。這裡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民風古樸,更兼有眾多名勝古蹟,歷來是中外遊客嚮往的地方。




古戰道經初步探測,長約1500米,現已修復400多米,據文物專家認定,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內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揮室和生活設施,對研究古代軍事、政治、建築有較高價值。






青磚結構的古戰道,牆體磚是順砌,上下錯縫,頂部為立磚順砌,這種砌法與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戰道內岔道分布,形成網狀結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迂迴曲折,連通4個城門樓及周邊村落。 張坊村塔位於房山張坊村,遼天慶六年(1116)始建。 塔為八角形五級密檐石塔。通高6米。塔座分上、中、下三層,上部是圓形的石雕仰蓮托,中、下部為兩層須彌座,周身浮雕人物,動物圖案。塔的中部是獨石制就的八角幢身,因上面刻有經文,所以俗稱「精幢」。



在房山的短短兩日,行程緊湊但很悠閒放鬆,讓我對房山有了更多了解,當然這只是房山遊玩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景點等著我去探索,這裡空氣清新,食材天然,是值得多次前往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