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才有奔頭,但在努力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挫折、困頓,就像在玻璃上爬行的蝸牛,看得見前路,也知努力方向,但爬起來卻艱難異常,前進的步伐永遠和努力的程度成正比。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新聯村的黃一晨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大型通信公司,他從營業員做起,用了兩年時間成長為部門負責人。因為目標明確,業務能力十分出眾,是公司裡面的標杆,同事都叫他「狼王」,他在工作之餘開了一家手機店和一家汽修廠,日子過得平淡又舒適。
切忌盲目投資
2012年的一天,黃一晨聽說當地有不少人都跑去非洲投資,賺了不少錢,別人都說這是個「機器一響,黃金萬兩」的活。黃一晨心動了,他拿著自己全部的積蓄50萬元和兩個姐夫一起湊了200萬元到非洲去投資。
兩個月後,黃一晨沒有等來「黃金萬兩」,他得到的只有一個消息:投資發生意外,所有資金都打了水漂。
投資失敗讓黃一晨明白了一句話叫「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前前後後轉了大半年,黃一晨辭職了,他拿著家裡僅剩的3萬塊錢,投入了一座雜草叢生的荒山上,一簽就簽了30年。聽說了這個消息,73歲的父親坐不住了,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媳婦和親朋好友也都表示支持父親的決定,全部都站到黃一晨的對立面。
黃一晨大學學習的是動物科學,自己也有著8年的市場銷售經驗,他在半年的考察當中看到了斷層,城裡人想要農村的好東西,而農村沒有渠道賣不出去。他認定,生態養殖一定有市場,他要進山養土雞。
雖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闡述了觀點,可大家還是覺得這事不靠譜,只有剛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堂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了黃一晨的創業夢。
2013年,這對沒人看好的創業二人組開始著手建養殖場,當初承包荒山就花去了2萬多元,哥倆兒手裡就剩下幾千元錢。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修路——兩公里多的路程,僅僅是打通,施工隊就報出了上百萬元的預算。
為了省錢,黃一晨能自己乾的活就全部自己來,曾經因為開著二手裝載機下坡,裝載機失控發生事故,萬幸的是車沒有翻到山崖下,這才讓黃一晨撿回了一條命。
為了養雞,黃一晨把手機店轉讓了,汽修廠也關了。到2014年,他前前後後投入了30多萬元,手中只剩下了3000來塊錢。養殖場算是建好了,在離過年只剩一周的時候,黃一晨花了1500元錢買了500隻雞苗。可連堂弟都不相信,這500隻雞苗能折騰出來什麼名堂。
2014年過年時,在山上的哥倆想給家裡打個電話說聲新年好,卻連信號都沒有。兩人就在屋裡吃著泡麵,聽著外面的爆竹聲過了個淒涼的年。
遇事不慌,沉下心想解決辦法
讓黃一晨覺得欣慰的是,500隻雞養得還算順利。養大之後賣掉,再買雞苗,經過這樣的輪番滾動,到了2015年,他已經養了8000多隻雞。每年春節都是雞銷售的旺季,在離2016年春節只剩下兩個月的時候,黃一晨突擊引進了5000隻一斤左右的雞苗,如果順利可以多賺10多萬元。可誰都沒想到,才引進來的5000隻雞,沒幾天就開始陸續死亡。
前兩天的三五隻,黃一晨沒有放在心上。可到了第三天後,每天要死一百隻左右,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0隻雞死亡。那時候養殖場裡總共有13000多隻雞,如果不趕緊解決問題,養殖場的雞可能會全部死亡。
黃一晨找到大學老師和同學,共同查找雞到底生了什麼病。那時候他每天給雞喂藥、打針,但並沒有什麼效果,10天時間,死去了2000多隻雞,還花去了1萬多塊錢。養雞場就像個吸錢的無底洞一樣,不少人勸他把雞都捕殺,重新來過,也好過做無用功。
就在大家束手無策、心灰意冷的時候,黃一晨玩起了彈弓,每天都盯著目標打,這是他用來分散注意力的辦法,他要求自己冷靜下來,沉下心找方法。
黃一晨小時候對中醫藥方面的書十分感興趣,認識許多中藥材。於是他就死馬當作活馬醫,按照自己的理解,上山找來二十多味中藥,連夜配製、熬制,給雞喂下去。第二天,奇蹟真的出現了,養殖場裡的雞死亡速度明顯放慢,三天過黑,雞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從2013年起,三年時間,黃一晨總算見到了回頭錢——年銷售額200多萬元。養殖場漸漸有了收入,他也慢慢看到了希望,幾次三番邀請父親上山來看看他的成果,可父親就是不來,這也成了黃一晨心中的一個大疙瘩。
直面客戶、搶占渠道
剛開始的時候,黃一晨把心思全部放在了養雞上,而賣雞全靠經紀人,這樣確實省事,卻在無形中少賺了許多錢。
黃一晨發現,一般養殖戶在把雞養大後,要麼在市場擺攤,要麼進超市。做銷售出身的他覺得賣雞和自己以前賣手機的道理是一樣的,要直面客戶、搶占渠道。於是黃一晨自己跑到農家樂和酒店推銷雞,卻沒想到吃了閉門羹,不和他談合作的原因只有一點:規模太小。
那時候黃一晨一年也就養1萬多隻雞,但是農家樂、酒店等商家需要穩定的貨源、優質的食材,很明顯,黃一晨當初做不到每天都有雞上市。2016年,黃一晨突然宣布,他要養12萬隻雞,並且能都賣掉。
在當地人眼中,散養土雞是個很難做大的行業,對於養殖技術和場地要求太高,而且銷售成了問題,如果砸在手裡,誰都承受不住。
「三板斧計劃」
黃一晨的養殖場由四個獨立小山坳組成,四面環山,形成了天然的圍欄。雞從小雞到出欄,需要養七個月,黃一晨把四個山坳分成七個養殖區域,每月引進1萬隻,雞輪流養殖,這樣來保證每個月都有1萬隻雞上市。
12萬隻雞,目標很大,但將12萬隻雞分成12個月,每月只有1萬隻雞,再細分到每天,一天下來只需要賣掉300多隻雞,化整為零。不過要一天賣出300多隻雞,就那麼容易了嗎?
2016年9月,黃一晨用新方法養的雞可以上市了,這時他亮出了三板斧的第一板斧——品質。
黃一晨找到了某山莊負責人黃建玲,將養殖時間長的土雞介紹給她,並且保證能夠穩定提供貨源,二人很快達成了合作。接著通過黃建玲的介紹,黃一晨成功的把雞賣進20多家酒店和農家樂,每天都能賣出100多隻雞。
每進一批雞,都會有1000多隻雞常年待在樹上,白天下來覓食,晚上在樹上過夜,平常很難抓到,每批雞賣到最後,黃一晨都只能讓工人在晚上趁著雞看不見東西的時候上樹抓雞。
每天賣掉100多隻雞不能達成黃一晨的目標,這時候他亮出了第二板斧——渠道。
黃一晨找渠道不放過任何機會,農村的便民商店,他都會去問上一句:「賣不賣雞?沒賣過?我教你」。黃一晨一口氣找了20多家位置較好的便民店,一家一天大約能賣出五六隻雞,通過分銷的方式,每天能多賣100多隻雞,每隻雞的利潤達到了30元。
第三板斧——發揮個人能動性。
2016年的一天,黃一晨接到一個電話,電話中的人要買一隻雞,但是要送到20多公里外的地方。20公里只賣一隻雞,大傢伙都覺得沒必要,但是黃一晨卻認為這雞必須要送。
她叫李春鳳,當天就是她打來的電話。送完雞後的第二天,她就來到了黃一晨的養殖場,在養殖場轉了一圈後,決定要做賣土雞這個生意。
原來李春鳳在小區開了一家小型超市,跟小區里的業主都很熟,她每天把賣雞的信息發出去,有人需要買雞時,黃一晨負責發貨,這樣平均每天也能賣15隻雞,每年能賣出去5000多隻雞。黃一晨用同樣的方法,在南寧市周邊大型社區,找到了10個這樣的核心的代理商,每天能賣出200多隻雞。
到2017年,黃一晨積累了6萬多的固定客戶,為了方便客戶下單後,隨時都可以拿到雞,他進行數據分析後,在南寧一個消費能力強的社區建立起配送店,這也讓他的年銷售額從400多萬元上升到了800多萬元
降低單一產品承受風險,增加客戶粘性
6萬多的固定客戶,如何維護好呢?如果只做散養土雞,產品太過單一,雞賣完了,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渠道就斷了,所以找到新出路,增加客戶粘性才是當務之急。
這種牛被黃一晨稱作土黃牛,他將養牛和養雞相結合,在增加產品種類的同時降低了傳統單一農業所承受的風險,牛糞用來種蔬菜,從而搭建起生態產業鏈,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再通過配送店賣出去。2018年黃一晨一年賣出200多頭牛,銷售額達到了200多萬元,公司總銷售額達到1000多萬元。
黃一晨趁著這次採訪,再次邀請父親到養殖場去看看,他太過渴望向父親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想告訴父親自己是可以的,也想和父親為當初的自己道個歉。這一次父親終於答應了,六年來第一次到養殖場。
當初跟著黃一晨一起創業的堂弟從養殖場出來,開始獨立創業,當地也有不少人,在黃一晨的帶動下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2018年黃一晨的養殖基地也被當地政府列為精準扶貧示範點,黃一晨將要帶領周圍更多人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