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安享晚年」的城裡人,紛紛選擇逃離,為何會反悔呢?

2024-01-12     禾木報告

原標題:回農村「安享晚年」的城裡人,紛紛選擇逃離,為何會反悔呢?

隨著大城市人口壓力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考慮在退休後回歸農村生活。早先,這種趨勢頗為顯著,前兩年確實有大量退休人員遵從內心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鄉村購置房產,重新開啟了他們的鄉村生活篇章。

然而,近年來,反對這一選擇的聲音逐漸顯現。有人明確表示,退休之後不應選擇回到鄉下老家安度晚年,並列舉了一系列回農村養老可能面臨的種種弊端。為何一些原本決定在農村養老的退休人士又紛紛選擇離開呢?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一同傾聽那些在農村生活後感到後悔的退休者的心聲,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與見解。

  • 沒有宅基地

無論身處何地,房子問題始終是核心關注點,即使是考慮回歸農村生活也不例外。實際上,在農村購置房產可能相較於在城市購房更具挑戰性。

許多人在年輕時選擇進城務工並最終在城市定居落戶,戶口也隨之遷出農村,因此他們不再擁有農村的宅基地權益。雖然當初將戶口遷離農村相對容易,但想重新遷回卻面臨較大困難。

現行法規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及其上的房屋不允許自由買賣,特別是「一戶一宅」政策的實施,使得不少有意向在農村養老的退休人員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

另外,儘管租賃農村住房作為臨時解決方案看似可行,但長期來看,租金加上裝修投入無法轉化為產權,導致潛在損失顯著。因此,要實現回歸農村生活的願望,首要解決的難題便是住房問題。

就醫不方便

大家是否意識到這樣的現象:當我們的父母處在50多歲的階段時,他們的身體狀況總體上還相對穩定;然而,一旦跨入六七十歲的門檻,各種小病小痛似乎接踵而至。儘管這些健康問題並非總是嚴重的疾病,但畢竟歲月不饒人,任何身體不適都需要通過在醫院進行全面體檢來獲得安心。

隨著退休年齡的延後,許多人到60歲左右才步入退休生活,而這恰好是身體機能開始逐漸衰退的時期。設想在這個階段選擇回歸農村居住,若遭遇身體不適,農村地區的醫療資源和條件相較於城市明顯滯後。

舉例來說,部分農村地區距離市區的大醫院車程可能超過一小時甚至更久,這就意味著,如果家中老人突發急症,就醫過程將變得極為不便且耗時。

因此,回農村生活的一大顧慮在於,醫療服務獲取難度增大,看病難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 不習慣農村生活

當前,農村地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然而,對於經歷過貧困歲月的老一輩農民而言,即使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他們依然保持著節儉的生活習慣。相比之下,退休人員通常擁有穩定的退休金收入,消費水平自然會高於農民朋友。這種情況下,部分農民可能會對此感到不適應,長此以往,難免產生隔閡。

儘管回歸鄉村生活的初衷是希望與昔日的老友、鄰居重聚,但城鄉生活習慣的差異已經導致他們在日常交流上難以找到共同話題。

另外,鄉村生活的一大特點就是濃厚的人情味。在城市中,即使是關係親密的鄰居也不會整天相伴,而在農村,除去農忙時節,村民們大都整日閒聊,通過談論一些日常瑣事來排解寂寞。不過,有時農村中的流言蜚語也讓人頗感壓力。

我曾親歷過一個實例:一位老人退休後選擇回鄉居住,卻遭到村裡人的種種背後議論。有人揣測他在城裡與人結怨,無法立足;也有人謠傳他是因不受兒媳待見而被迫回到鄉村。各種說法紛紜複雜。

最終,這位老人不堪忍受流言,再次回到了城市生活。雖然這種情況並不普遍,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如今的農村生活,還是不是我們記憶中那個熟悉的農村呢?

總結

當然,這並不是說農村生活全然沒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農村生活的壓力相對較小,人們能夠親自種植豐富多樣的蔬菜水果,並在自家院落里飼養雞鴨鵝等家禽,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無疑能節省不少生活開支。

其次,相較於城市的住宅格局,農村的房屋通常更為寬敞,並且大多都配備有獨立的小庭院,對於那些不喜歡居住在高層樓房的人來說,這樣的農村大房子無疑是滿足他們居住需求的理想選擇。

再者,農村地區遠離了汽車排放的尾氣以及工廠污染,生態環境更佳,空氣品質尤為清新,水源也相對更加純凈。

至於是否選擇在晚年回歸農村生活以頤養天年,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具體需求和生活方式。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cd0303368bbb22ba20b655fac54e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