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選手「持證上崗」背後:退役轉型之路更引人關注

2022-09-28     懂懂筆記

原標題:電競選手「持證上崗」背後:退役轉型之路更引人關注

「「我也是持證上崗的人啦!」」

9月7日,和平精英職業聯賽的頭部電競選手朱伯丞,在微博上曬出了「電子競技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並@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表示了感謝。

隨後,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官方帳號,也在評論區參與了互動。可以說,首批「電子競技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頒發,預示著電競職業化、專業化正式落地。

從前年電競運動正式「入亞」,到去年EDG戰隊在S11決賽中奪冠,再到近期首批「持證上崗」的電競選手誕生,電競項目的國民認可度正逐步提高。

不過,也有行業聲音認為,儘管電競已然成為一門新興職業,但想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電競行業,並非易事。畢竟電競職業化、專業化,背後仍有系統性的難題,尤其是職業選手的「退路」如何解決?

01

職業電競很難「從娃娃抓起」?

「真希望電競選手『拿證』的新聞,能廣泛傳播吧。」

聊及近日深圳人社局頒發電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話題,在廣州某電競培訓機構負責招生工作的李倩(化名)難掩喜悅,她認為職業技能等級認證的出現,有利於破除社會對電競行業的偏見。

「電競培訓作為一項青少年技能教育,發展現狀其實很尷尬。」李倩表示,儘管電競培訓與音樂、美術、體育培訓一樣都是興趣教育,但出於一些偏見,很少有家長主動將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學習。

儘管最近幾年,電競「入亞」和EDG奪冠,讓外界對於電競的偏見略有減少,然而在不少家長眼裡,電競一詞仍等同於打遊戲、玩物喪志,而非一門新興職業。

「青少年如果說喜歡音樂、畫畫、運動,有條件的家長,或許會將孩子送入相應的培訓班學習。但如果孩子說自己喜歡電競,估計只會換來家長一頓板子。」

正因如此,最近幾年大部分電競培訓班所招收到的學員,幾乎都是有一定經濟收入的年輕人。獨立的經濟基礎,讓他們得以出於興趣參加電競技能培訓。

「對於培訓機構而言,有學費可賺自然是好事,但說句實在話,成年人學習電競,職業前景、出道的機會都比較渺茫,只能當成一種興趣培養。」李倩強調,相比其它職業,電競選手吃的畢竟是青春飯。

由於職業電競選手需要較強的精力、注意力、反應能力,因此,出道年齡都比較小,曾有退役選手指出,職業電競選手的黃金年齡,在 18~24 歲之間,其中出道年齡最小的選手僅為十四、五歲。

「有經濟能力、自主決定權的學員,大部分已經超過20歲了,經過一、兩年培訓,都快到退役年齡了,很少會有電競俱樂部簽約,更別說出道參賽了。」

Joe在深圳一家電競俱樂部從事賽事策劃工作,他也強調,電競培訓難以「從娃娃抓起」,是導致職業電競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這幾年,為了孵化職業化的電競選手,不少電競俱樂部都推出「青訓」計劃。

既然讓家長掏錢,送孩子參加電競培訓班,是一件難事,那麼電競俱樂部只能投成本、包吃包住,甚至開出工資,吸引適齡選手加入職業培訓,為電競戰隊儲備、輸送人才。

「但是,俱樂部是就業,不是學技能。你見過有踢野球的運動員簽約商業俱樂部的嗎?沒有,而職業電競目前發展現狀恰恰是如此。 」

因此,和李倩一樣,Joe也寄希望於電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讓電競能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推動電競培訓向系統化、體系化轉變,「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再談電競培訓色變。」

顯然,電競的職業化之路,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培訓問題,選手短暫的「黃金期」恰恰也是電競往職業化道路上的大障礙。

畢竟,出道即巔峰的選手並不多見。

02

「持證上崗」難消退役焦慮

「真的獲得電競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又能怎樣呢?」

不久前,看到媒體對於職業電競選手「持證上崗」的相關報道,阿牧很欣慰。作為一名電競選手之一的他,很高興能看到電競作為職業得到官方認可。

但他同時也表示,職業電競選手「持證上崗」的消息,仍無法「治癒」他和很多電競選手內心的焦慮。最近一年,他正在尋找機會「跳槽」到擁有更多賽事資源的好戰隊。

因為如今已23 歲的阿牧,距離電競選手「黃金期」的結束只有短短兩年時間了。因此,他必須要爭取更多行業高級別賽事的參賽機會,才能力爭上遊。

「目前,大部分的職業電競選手會在25歲退役,而在俱樂部里,過了23歲,選手都會被調整在比賽當中打輔助,表現的機會會減少。坦白地講吧,誰都不甘黯然退役。」

阿牧無奈地說道,入行之後自己才發現,比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更難的,是有限的「黃金期」里獲得優異成績,尤其在國際賽事上一戰成名。

根據人社部2019年發布的《新職業——電子競技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國內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約10萬人,正在運營的電子競技戰隊、俱樂部達5000餘家。可以說,這樣的基數其實並不低。

「你看一下,經常活躍在國內賽事的俱樂部、戰隊,大概有幾百家的樣子,但經常參加國際賽事的也就只有十幾家,表現亮眼、叫得出名的選手,往往也就是那二三十個。」

短短的七、八年間,職業選手要從「10萬分之一」躋身「幾十分之一」難度可想而知。身為電競選手,職業生涯遠比35歲才退役的其它體育選手更短。

那麼,力爭上遊為何會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心理負擔」呢?一戰成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嗎?

對此,阿牧搖了搖頭嘆氣道,電競選手的收入是要和比賽、獎金、成績掛鉤的。

「電競選手算是高薪職業了,目前行業普遍工資在萬元以上。」但與「死工資」相比,職業選手的獎金分成才是重點。一般國內的電競賽事,獎金約在10~100萬元不等。至於國際性賽事,獎金往往可高達600~2000萬美元。

如果能在賽事中奪冠,按照「行業慣例」,獎金選手、戰隊以6:4分成,選手大致可分得十幾萬甚至百萬元收益。

換句話說,若是搭上頭部戰隊的「大船」、贏一場國際化的電競賽事,選手可以在有限的「黃金期」內賺到令人艷羨的獎金。

但是,擁有光環的畢竟是少數人,如果無法早登巔峰、躋身頭部,很多職業電競選手在享受七、八年的高薪生活之後,就將面臨「人生難關」——退役職業電競選手除了打遊戲,還能幹什麼?

03

退役選手的轉型誰來兜底?

「退役的電競選手,要轉型十分困難。」

李倩的同事、電競教練阿丁,曾經就是一名職業電競選手,作為一名在職業「黃金期」內沒有一戰成名、黯然退役的「失敗者」,他坦言自己很慶幸能夠順利轉型成為電競教練。

和他同期退役的選手,不少都經歷過職業轉型的陣痛。

畢竟,作為「小眾」職業,職業電競選手轉型的可選方向十分有限,轉型門檻也並不低。

「最對口的,一個是電競教練,另一個是電競賽事裁判。」阿丁發現,在最近關於電競選手「持證上崗」的大部分新聞報道中,也都提到「職業電競裁判」崗位需求的增加。

但仔細一想,無論是電競教練還是電競裁判,即便需求再大,也很難滿足行業快速疊代、大量退役電競選手轉型。畢竟一場賽事只需三五名裁判,一家中等規模的電競培訓機構也只需十位左右的教練。

「也有人說,職業電競選手退役,可以轉型遊戲主播解說遊戲,畢竟輕車熟路。但是說真的,如果是不知名、沒影響力的選手退役當電競主播,流量估計還沒一早入行的遊戲主播高。」

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電競行業缺口較大的還有賽事策劃、賽事運營等工作,但是這更強調策劃、運作能力,一出道便埋頭打遊戲七、八年的職業電競選手,很難這一類管理勝任。

尤其是,職業電競選手出道年齡普遍較小,導致學歷、電競以外的其他行業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人社部公開數據顯示,有46% 的職業電競選手為高中及以下學歷,這也是多數退役電競選手轉型困難的原因。

近幾年,學歷限制了退役電競選手的轉型,也一度成為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在退役之後選擇進修「回爐重造」的選手,自然也不在少數。

「正因為職業生涯短,退役之後難以轉型,才導致大部分家長不願意讓孩子涉足電競,同時也讓年輕的電競選手心生焦慮。」阿丁強調,作為一門不能「越老越值錢」的工作,轉型機會很重要。

【結束語】

有行業人士認為,相比「職業認證」,社會能夠給退役的電競選手提供相應技能培訓、能力增值及轉型機制,才能讓更多熱愛電競的人打消顧慮,將電競當成是一種職業、一份工作。

但電競作為一門新興的、尚屬「小眾」的職業,在短期內註定很難形成像退役運動員一樣,有系統化的轉型保障體系,電競選手的職業化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012c3b2f310ebffad7d262ce96c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