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佳佳 石丹
ID:BMR2004
近期「個人碳帳戶」一詞活躍在大眾視野。前有2022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提出,建立個人碳帳戶,碳排多,付出多;碳排少,有獎勵。對個人碳減排賦予價值,並支持將個人碳帳戶減排量,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後有中信銀行推出首個由國內銀行主導推出的「個人碳帳戶」。
碳帳戶是包含碳排放數據採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和場景應用等功能在內的碳減排支持體系,能夠幫助企業和居民算清「碳帳」,提高減排效率和意識。在「雙碳目標」「綠色金融」背景下,金融業重點將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同時也促進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不少銀行向「個人碳帳戶」領域布局,為搶占市場紛紛出招,其中普遍推出碳積分兌換權益、個人綠色貸款等優惠政策。此舉也顯示出金融領域大力倡導全民共同參與節能減排中來。
有觀點認為,「未來有望實現個人參與碳交易市場活動,既能承擔起個人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又能獲得相關獎勵等權益。」《商學院》記者就銀行紛紛推出「個人碳帳戶」的場景規劃、激勵機制以及圍繞個人碳帳戶未來會推出哪些綠色金融產品等問題致函中信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和日照銀行,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銀行紛紛試水「個人碳帳戶」
中信銀行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展合作交流,聯合國內專業機構中匯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推出首個由國內銀行主導的「個人碳帳戶」。
2022年3月10日,中信銀行宣布,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中信碳帳戶」內測版上線,公開邀請千名用戶參與測試體驗。「中信碳帳戶」內測版通過用戶授權,自動採集個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並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減排量,以此鼓勵用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
據「中信碳帳戶」核算預測,每年中信銀行信用卡用戶通過在線金融服務方面的低碳行為,累計可減少約200萬噸以上的碳排放。
2022年3月13日,日照銀行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為深入落實「雙碳」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日照銀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職能部門和監管機構的科學指導下,積極打造綠色生活金融服務平台,搭建「個人碳帳戶」體系。2022年1月,日照銀行「個人碳帳戶平台」正式上線,截至2月末,已發放個人碳積分近1億分,預計年末將開通個人碳帳戶30萬戶,年減少碳排放10噸。
2022年3月初,建設銀行向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實施工作組申報了「基於『碳帳本』的個人金融服務」,探索運用聯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測算建行用戶低碳生活水平,為形成「碳帳本」提供支撐。
基於「碳帳本」的個人金融服務,主要服務對象為建設銀行個人客戶。按照風險可控原則合理確定用戶範圍和服務規模,預計年服務個人客戶100萬,減少碳排放10噸。
早在2021年11月,浦發銀行就宣布全面升級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率先推出適用於企業和個人的碳帳戶體系。碳帳戶主要以碳積分的形式,對企業及個人客戶的減碳行動進行倡導和鼓勵。
對於銀行紛紛推出「個人碳帳戶」,鄉村振興建設委副秘書長袁帥告訴《商學院》記者,「面對中國的『碳中和』發展目標,就金融領域而言,無論是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碳交易等都有巨大潛力,碳交易是未來的重點,所以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認為,「中信銀行推出中信碳帳戶在行業里可謂先行先試,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隨著參與碳帳戶交易的主體增多,交易量增大,『碳資產』的『金融屬性』就會發揮得更好,未來的碳金融交易也會更加豐富、更有活力,『碳金融交易系統』也更加值得期待。」
對於設立「個人碳帳戶」的意義,袁帥提到,銀行在助力碳中和、碳達峰時具有一個特殊功能,即銀行是資金交易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這意味著銀行在資金價格和准入的過程中可以放入低碳、碳排放等要求。碳帳戶的推出,以「低碳權益、普惠大眾」為核心,具體量化社區、家庭、個人節能減碳行為並賦予一定價值,通過低碳行為構建科學計量方法和核算測量轉化標準,基於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節能減排場景,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碳減排數據,並與碳交易市場平台互聯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綠色生活方式,以此鼓勵用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這是具備綠色、可持續的意義的。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重陽向《商學院》記者表示,「目前而言,個人碳帳戶對於銀行而言其吸引用戶的間接意義要大於碳帳戶本身的直接意義。個人碳帳戶是銀行吸引用戶的一種方式,當然在雙碳目標下也是銀行之間搶占賽道的競爭策略。減碳信息在將來可能產生巨大價值,這是數字經濟時代寶貴的信息資源。」
祁海珅提到,「目前階段,大多百姓很少參與金融資產或資本投資交易,如果有了『碳帳戶』,將來百姓就有可能成為碳交易的主體和參與者,那麼我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和碳資產包括碳信用有關。」
他還補充道,「我國在『碳金融、碳信用』領域的水平和空間,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過歐盟,我國碳金融、碳信用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這個進程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存在巨大的機遇,快速建立『碳資產帳戶』、再結合未來『碳信用』體系的建立,也是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碳中和的重要實踐。」
擴展場景、激勵約束並行
中信銀行相關負責人曾公開介紹稱,「目前,內測版已經上線生活繳費網上辦理含水費、電費、燃氣費等、申請電子信用卡、開通電子帳單等低碳行為的碳減排量核算。即將上線的公開版還將包含綠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豐富的綠色低碳生活場景。」
對於個人用戶而言,「碳帳戶」使用方法也非常便捷。中信銀行相關人士介紹,首批體驗官登錄該行信用卡「動卡空間」APP,即可在線開通個人碳帳戶,獲取關聯個人低碳行為的碳減排量,並可對碳帳戶的內測版功能提供優化建議。
建設銀行則基於「碳帳本」為消費者提供信用卡提額及分期優惠、積分商城權益兌換等個人金融服務,引導消費者積極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助力實現全民行動的綠色城市建設。
浦發銀行依託企業和個人的碳帳戶體系這一帳戶,將識別企業和個人的碳排放情況,為所有減碳、固碳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差異化的快速結算、更便宜的資金、更靈活的服務,同時也將為客戶提供更多與綠色消費、信貸等掛鉤的權益。
日照銀行「個人碳帳戶」體系,涵蓋綠色政務、綠色信貸、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綠色公益等場景,以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場景金融促進低碳生活、綠色發展,以共商共建共享的開放原則強化「政銀企」合作,打造循環低碳生態閉環。該行表示,「下一步將以「個人碳帳戶」體系為核心倡導低碳理念,以N類場景為路徑打造碳流轉生態,以豐富碳權益引領低碳新風尚,加大對低碳衍生場景金融服務力度。」
劉重陽認為,「銀行個人碳帳戶落地場景的擴展存在較大想像空間,與個人消費的、貸款的場景都可能是相關的,一旦碳排放成為一種標準後,可能影響整個消費領域。」
在碳帳戶場景不斷拓展的同時,也需要有方便可靠、富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並堅持以資源共享最大化地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2022年1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堅持激勵約束並舉,緊扣綠色低碳目標,深化完善消費領域相 關法律、標準、統計等制度體系,優化創新財政、金融、價格、信 用、監管等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為進一步引導廣大客戶參與,日照銀行「個人碳帳戶」平台推出積分任務、權益兌換等一系列低碳主題趣味活動,個人客戶可通過完成相應任務獲得「碳積分」,兌換綠色禮品或享受綜合權益,倡導全民共同參與,以實際行動探索節能減排。
系統有待完善
「中信碳帳戶」減碳量核算採用第三方權威機構認定的碳減排方法學,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組織專家評審認定。基於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節能減排場景,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碳減排數據。
同時,「中信碳帳戶」採用大數據實時計算技術,根據不斷疊代優化的減排因子模型,實時計算各類生活場景的碳減排量,支持地鐵綠色出行、生活繳費等低碳場景的碳減排量,精準觸達,讓用戶獲得快捷、流暢的綠色生活新體驗。
不過,中投協諮詢委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表示,「目前,碳帳戶最大的瓶頸還是如何確保碳帳戶碳排放數據監測與測算的科學性和真實性,碳帳戶的核算標準尚未統一,評價應用規則不夠完善;部分企業沒有在線能耗監測系統,數據不能自動採集,需人工線下填報,導致數據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存疑;數據歸集仍存在一定製度與技術難度,同時需要防止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與濫用。」
2021年8月衢江農商銀行成功發放首筆個人碳帳戶「點碳成金貸」貸款30萬元,這是廣東省首個基於個人碳帳戶體系,面向個人發放的綠色信貸產品。「點石成金貸」根據個人綠色金融行為碳減排量計算個人碳積分,將客戶分成「深綠」「中綠」「淺綠」三個等級,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辦理流程方面提供差異化的優惠政策。
劉重陽認為,「低碳貸的本質還是徵信,是一種更廣泛的更精準的信息收集,只要信息體系下開展的金融服務,基本都可以在碳帳戶體系下進行。碳帳戶的徵信功能目前基本是基於原有徵信的更加全面的信息收集,但是依然離不開徵信的信息本質。制約個人碳帳戶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碳的測算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劉重陽對「將個人碳帳戶減排量,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持不同意見,他個人對此不看好,他認為,「個人碳帳戶」應當與消費行為掛鉤而不是與個人掛鉤,就像我們對大排量的進口汽車增收更多關稅一樣是一個道理。可以限制產品的消費,而不應該給個人下定額。這是一個社會外部性的問題,應當通過制度去不斷釐清可交易的部分,而不是對主體進行交易限額,個人與生產企業是性質完全不同的。
多部門發力推動綠色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通知還提到,促進綠色消費是消費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在消費各領域全周期全鏈條全體系深度融入綠色理念,全面促進消費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範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綠色業務發展,為生產、銷售、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
2022年3月4日,央行發布的《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文中表示,人民銀行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堅持高標準、開放性原則推動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信息披露,倡導、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守住「綠水青山」和地球家園。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推進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激勵約束,發展多樣化金融工具,繼續深化綠色金融地方試點和國際合作,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堅定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其中,「節約優先」作為主要原則之一,倡導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袁帥表示,「推動碳金融市場健康高效發展,銀行機構應積極主動作為,推進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激勵約束,發展多樣化金融工具,繼續深化綠色金融地方試點和國際合作,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