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7歲的小侄子一起出門,路上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當時我們坐的車正好停在十字路口,原是紅燈的時間,旁邊一輛三輪車突然從我們身邊沖了過去,完全無視交通規則。
這時小侄子轉身問了我一句話:為什麼那輛車能夠闖紅燈,我們卻非要在這裡停著呢?
小侄子的問話,讓我愣了一下,突然想到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周圍有很多。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排隊,他們卻可以插隊呢?
為什麼我在家不能玩手機,你們卻能天天刷視頻呢?
為什麼你告訴我要學會分享。可小姨卻總是幫著弟弟偷藏零食呢?
所有的問題,孩子都在表達一個疑問,為什麼別人能做的事情,我卻不能做?
這樣的問話,不僅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不高興,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對待,更是對家長的教育方式表示質疑。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家長該如何正確去引導呢?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每個人的想法都與他身處的環境有關,孩子也不例外。
1、內心並不認可。
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家裡面特別聽話,表現得也特別乖巧,可一離開家庭,來到人多的場合,家長似乎就管束不了他了,孩子一下子就釋放了天性,和平日裡完全是兩種人。
這種現象說明,孩子在家裡時迫於壓力,會去遵從父母的命令,迎合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歡,讓自己在家庭生活得更舒服。
但在內心裡對於父母的決定和要求,他們更多的是懷疑和抗拒。
而一旦來到外面,父母的壓力驟減,而他們發現,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別人卻可以做時,瞬間,就似乎發現了新天地。
想辦法去效仿別人的行為,壓根就無法思考,這種做法是否是對的。
簡言之,如果家長教育孩子時,用的是大量的說教,命令,強迫,懲罰等方式,最多只能讓孩子表面服從,內心卻依舊牴觸,收效甚微。
2、在意外界的看法。
很多父母都喜歡錶揚孩子,不管孩子的行動是否真的值得表揚,或者表揚的內容是否恰當。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去思量,什麼樣的行為會得到表揚,於是他們開始更關注來自外界的聲音,而不是注意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行動。
當周圍出現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就會下意識產生疑惑。
3、盲目模仿沒有界限。
對於思想上不健全的孩子來說,他們對事物缺少基本的分辨能力,只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去盲目效仿。
如果周圍出現和自己平時認知不一樣的東西,或者是比較有新鮮感的事物或行為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意識地去模仿。
由此可見,當孩子對別人的行為表示疑惑,是大多來源於內心對規則的不認可,在意外界的看法以及盲目模仿所導致。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正確引導孩子的三個方法。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條路上一直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每當父母好不容易解決了一個問題,身邊卻總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和行為。
所以家長如果想真正解決孩子的困惑,就要著重孩子內心的成長,幫孩子建立起能自我防禦的內在動力。
1、讓孩子真正認可規則。
當孩子問為什麼不能闖紅燈時,家長如果一味地採取命令,懲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時,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孩子並沒有從內心認可,之後的問題也會反覆出現。
最適當的方式是著眼於長遠的效果,看到孩子真正的內在需求,理解他的情緒,給孩子多一些體驗與學習的時間,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去接受這件事情。
比如說,家長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去思考:
闖紅燈的人畢竟是少數;闖紅燈會有什麼樣的危險後果?怎樣才能避免這些後果?
通過類似的問題,幫助孩子梳理思路,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只有讓孩子內心真正的認可,而不是被逼低頭,才能讓他心甘情願地接受,在任何時候都能發自內心地遵守規則,才能達到長遠遵守的效果。
2、以身作則,成為榜樣。
孩子是最厲害的模仿者,而與他們日夜相處的父母,就是他們最容易模仿的對象。
作為家長,在給孩子講述規則時,其實不需要說太多,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影響孩子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能堅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規則,讓孩子不斷地把規則內化,本能地去遵守。
當然,如果孩子依然產生了疑惑,父母可以繼續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行動,只要自己覺得是正確的,就應該去遵守。
正確的事情,不應被外界所影響。
3、關注自身,忽略外界的聲音。
這一點著重在於,建立孩子對自己的內在評價體系,減少對外界的關注。
比如當孩子表現好時,父母不要空洞地去夸孩子「聰明」「聽話」等等,而是關注孩子為此付出的努力,誇讚到每個細節。
你可以說,「這次的結果確實不錯,主要來源於你平時的努力,媽媽有看到你,每次回到家後會自己多學習一個小時。」
再比如,當別人插隊,孩子也想插隊時,父母先不要急著去制止孩子,而是試圖理解,並用鼓勵的方式讓他學會成長。
媽媽們可以試著這麼說,
「前面排隊的人是很多,別人插隊,確實讓你覺得不公平,這些我都能理解,但大部分的人都在排隊,你也一直很耐心,當看到別人插隊時,你還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需求,這樣能勇於表現自己,真的是非常不錯的行為。」
這樣的鼓勵,不僅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能增加他內心的正能量,讓他聽從自己的需求,不會過分在意外在的評價,做真實的自己,變得更加自律。
當周圍的行為與孩子的認知發生衝突時,疑惑的產生也就自然而然了,這是一種社會現象,父母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孩子。
認清孩子的需求給予鼓勵,以身作則,不斷用一言一行,幫助孩子將規則內化,最終讓孩子能夠更多地關注自身,忽略外界的聲音,形成真正自律的品格。
只有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更自由,能開心地接受這個世界的不一樣,並能堅持用最正確的方式去做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