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Promise 音樂: sapientdream - Promise
Hi,歡迎來到我為人民讀文獻欄目~
在本期「簡單心理 WEEKLY」,你可以看到:
一部 9.6 分的女性綜藝能帶來什麼
算命會讓男性冒更大的財務風險
慢性壓力,可能導致頻繁搬家
為啥我們會被噁心的東西取悅
01
豆瓣 9.6,一部女性綜藝能帶來什麼?
最近網飛出了一部女性真人秀 《海妖的呼喚》, 2 萬多人打出 9.6 的高分。
24 名女性警官、消防員、保鏢、運動員和特技演員,按照職業分組在無人島上為生存而戰鬥。
豆瓣海外口碑綜藝榜第一名
選題策劃極具性別意識,但節目在呈現過程中,卻沒有任何價值觀說教。
你可以看到女性多種真實的面貌,在遊戲中盡數展現。 她們可以是狡猾的、好勝的、有謀略的、柔軟的、團結的、兇猛的、強壯的……一切呈現都將傳統性別刻板框架擊碎。
網友的高贊評論說道:
這是我第一次在生存節目裡,看不到任何一位女性的年齡、婚育情況、擇偶標準,或是家庭對她們的看法。
研究顯示, 在大眾媒體呈現女性的多樣性(尤其是非傳統的那一面),至少存在 2 大好處。
1. 增加身材包容度,減少歧視
一項發表於《Health &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僅僅是暴露於「身體多樣性」的圖像,就可以減少了人們的體重偏見,增加對身材的包容度(Stewart,2021)。
2. 促使更多女性在職業選擇中進入「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榜樣的力量有多大?一項發表於《Front. Psychol.》的研究,評估了女性榜樣如何影響 304 名女孩對進入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偏好。
結果發現, 「看見即可能」。在 STEM 領域的女性榜樣,顯著增加了女孩對 STEM 選擇的成功期望,也增加了她們對數學的享受和重視(González-Pérez,2020)。
篇幅限制,不多劇透啦。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 B 站看! (順帶關注一波簡單心理的 B 站帳號@簡單心理編輯部 )
02
「算命」會讓男性冒更大的財務風險
年輕人都流行去雍和宮算命,求職、高考、戀愛、發財,沒啥不能算的。
最近,伊拉斯姆斯大學發表在《PLOS ONE》的一項研究發現, 如果算命的結果很積極,可能會增加你承擔的財務風險。
而且,這個結論唯獨適用於男性,女性不受影響(甚至可能出現減少)。
在這項實驗中,Tan 等人告知參與者有一個 app 可以根據你的個人信息來預測未來財富。算命後,參與者將隨機到三種結果:
積極:本 app 預測您將在金融領域擁有很多運氣,並有足夠的錢來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消極: 本 app 預測您 在金融領域不會有太多運氣,且過上高質量生活的可能性很小;
中性: 您是一個可靠、有魅力和有趣的人。有時深思熟慮,有時優柔寡斷。在未來,這些品質將繼續影響 您的生活。
隨後,參與者完成干擾任務,並完成關於財務風險承擔的情境判斷測試。例如:如果意外收到 20000 元,您會怎麼 投資? a.將其存入銀行帳戶 b.將其投資於安全的高質量債券 c.將其投資於股票。
結果發現,算命結果對參與者的財務風險承擔能力有顯著影響。算命結果積極時,將增強男性的財務冒險反應——前提是,他們很樂意相信算命結果。
03
慢性壓力,可能導致頻繁搬家
在我們的日常中,遇到升學、換工作這種事,搬家總是必不可免,有時我們會感覺好像每次搬家前後自己的壓力都變大了。
最近,奧克蘭大學發表在《Urban Science》的研究發現, 壓力也會導致更頻繁地搬家。
Cheung 等人利用社會調整評級量表(SRRS)以及紐西蘭政府綜合數據基礎設施(IDI)中的微觀個人數據集來進行數據分析與實證追蹤。 分析發現:
穩定的居住環境還是挺重要的。 搬家頻率升高,增加了個人壓力水平;
慢性壓力會導致更頻繁地搬家。 比如你工作中有長期 壓力,親密關係不具有很高支持性;
急性高壓力的個人也 傾向於搬家。比如鄰居噪音大,房東突然大幅漲租,你的居住環境不安全等等,但這種搬家多是一次性的,等 急性壓力壓力源消失就好了。
縱軸為平均壓力水平(按 5 年內的搬家頻率計算),藍線為搬家 1 次,橘線為搬家 2 次,灰線為搬家 3 次,可以看出:搬家次數越多,平均壓力水平越高
所以,搬家也可能是情緒壓力的反應。如果你總(想)搬家,可以認真考慮下,「這段時間是不是壓力太大了」?
04
為什麼我們會被噁心的東西取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各種擠痘痘、掏耳朵、洗牙的「解壓視頻」在各大平台爆火。許多人都從一開始的「噦」「eww」到後來的「可惡,我怎麼又點進來了」……「噁心」的東西,到底為什麼具備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 噁心本身具備「誘惑力」。讓人生理噁心的刺激物,其實更能吸引和維持人們的注意力。
例如, 佛羅里達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一項研究發現,觀眾在觀看 核心厭惡誘發內容(嘔吐物、糞便)時,比 社會道德厭惡誘發內容(虐待兒童、種族主義)時 皮膚電水平出現 更快、更大的反應,中樞喚醒程度更高。也就是說, 生理性厭惡天然更能吸引注意力。
但心理學家 Nina Strohminger 認為,「 任何負面的感覺都有可能是令人愉快的,尤其是當它誘發了 生理喚醒,但實質上傷害不到你時 」。比如坐過山車、 吃辣、看恐怖片…… 人們傾向於尋求看似「負面」的體驗,以享受「受控的風險」。
如果從進化的角度看,媒體學者 Bridget Rubenking 和 Annie Lang 還談到: 噁心是一種「保護性情緒」,它可以幫助我們遠離有害刺激。
儘管厭惡可能是不愉快的,但這種情緒既吸引人,又具備「受控的有限風險」。這也許是我們明明一開始看擠痘痘覺得「噦」,但又有點無法自拔的原因。
好啦,本期 weekly 就是這麼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些有用的心理學知識。
我們下期再見!
評論區互動
你愛看「擠痘痘、洗牙」來解壓嗎?
參考文獻
————————
González-Pérez et al. Girls in STEM: Is It a Female Role-Model Thing? Front. Psychol. September 2020. DOI: 10.3389/fpsyg.2020.02204
Bridget Rubenking , Annie Lang, Captivated and Grossed Out: An Examination of Processing Core and Sociomoral Disgusts in Entertainment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64, Issue 3, June 2014, Pages 543–565, https://doi.org/10.1111/jcom.12094
作者:囷囷、江湖邊
編輯:江湖邊
封面:《海妖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