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還需「熱」養生

2023-06-29     保健時報

原標題:熱天還需「熱」養生

進入夏至後,一波波高溫輪番來襲。面對燥熱難耐的天氣,我們該如何養生保健呢?

多食用消熱利濕食物

夏季不僅氣溫高而且雨水多。濕熱交蒸,人就易感暑濕之邪而患病。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針灸推拿科副主任醫師白田雨說,如果不能祛除暑濕,就會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腫等各種症狀。因此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清濕熱的清涼飲料。

此外,中醫講長夏與五臟之中的脾臟相應,脾喜燥惡濕,若濕邪困脾,則脾氣不能正常運化,導致肌體水濕停聚。此時應食用略帶苦味的食物,達到健脾除濕的目的。

運動必不可少

「運則生陽」。夏天運動,可以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並且有助發汗。但在高溫炎熱的天氣中,若不做好防護是容易損傷健康的,甚至可能中暑。

渭南市中醫醫院蜂療疼痛科副主任醫師康平利表示,夏季運動量不宜過大,也不能過於劇烈,應以溫和運動、少許出汗為宜,以免損傷心陰。對於夏季依然堅持鍛鍊身體的人可以選擇練太極拳、做自然養生操。太極拳動靜相兼,剛柔相濟,開合適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氣存於內而風邪不可侵,與自然的陰陽消長相吻合。自然養生操形神並修,養心聚神,對身心健康有利。

生活起居別貪涼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是討論四季養生的專篇,文中說到:「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在同一篇里又說道:「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壽親養老新書》是古代養老的專著,書中說:「盛夏之月,最難治攝。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聖人春夏養陽。」「氣弱老人,夏至以後,宜服不燥熱、平補腎氣暖藥,以助元氣。」意思是:夏季需要養陽氣。

古人主張「無厭於日」,作息時間要與太陽的起落保持一致,要適當出汗,通過飲食、藥物溫補陽氣。中醫治療疾病的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治熱以寒乃是正治,因此採用寒涼的方法來祛暑是慣常的手段。但暑熱之邪來勢兇猛,如果直接採用熱者寒之的方法,如大量吃冷飲、沖冷水澡、長時間吹空調電扇等,往往只能取快一時,久之則易遺留後患:寒濕侵襲皮表經絡容易導致頭痛、關節酸痛腫脹,寒濕侵犯脾胃將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痛腹瀉,長期開空調空氣不流通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顯然,這些做法違背了《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康平利建議,夏季養生要洗熱水澡、熱水泡腳、喝熱茶。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33d843fdba5756559848f94c0b6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