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號稱清末第一書法家,曾怒斥康有為,啟功、沙孟海對他敬佩萬分
清末書壇可謂「百花齊放」,誕生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何紹基、吳昌碩、鄭孝胥。而在當時,風頭最盛的並不是他們,有一位書法家號稱「晚清第一人」,康有為、王國維都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此人就是沈曾植。
康有為曾說:「(沈曾植)行草書,高妙奇崛,與顏平原、楊少師爭道,超佚於蘇黃,何況餘子」在他看來,沈曾植是可以和顏真卿、楊凝式並列的名家,勝於蘇軾、黃庭堅,其他人就更不是對手了。
雖然康有為對沈曾植不吝讚美,但他曾被沈不留情面的怒斥。康有為對碑學研究頗為深入,在完成《廣藝舟雙楫》後,他在書法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漸漸地,康有為也有些「飄」了,逐漸變得心浮氣躁和不嚴謹起來,甚至在與沈曾植對談時也不收斂,沈因此大怒,說道:「你再讀十年書,來跟我談書法還差不多!」
沈曾植有如此自信,也反映其書藝之高。沈曾植,字子培,號乙庵、寐叟,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嘉興。沈曾植出生時家道已然中落,但母親和祖父依舊讓他能讀書啟蒙。學習之餘,沈曾植對書法也產生了極大興趣,開始臨帖臨碑。
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後,沈曾植在書法上更加勤奮。他曾先後師從於俞功懋、高偉曾,同時又與鄭孝胥、翁同龢、張裕釗、楊守敬、羅振玉往來密切,這都影響了他書法風格的成熟。據史料記載,在與張裕釗的交往中,沈曾植對運筆方式有了新的體會。
當其他書家糾結於學碑還是學帖時,沈曾植選擇了碑帖合一,還從新出土的漢代竹簡中吸取筆法。沈曾植早期,仍是以帖學為主,他近學張裕釗、何紹基、鄧石如,遠取黃道周、倪元璐、黃庭堅、米芾、歐陽詢、鍾繇等。
以其楷書來看,他捨棄趙子昂、董其昌遒媚一路書風,而是以鐘王倪黃古樸派為師。用筆圓潤飽滿,結字左收右放,捺畫向右下拉長,間架內緊外松,一派蕭散空靈之美。行書則是取法「二王」,縱逸瀟洒,韻味十足。
六十歲以後的沈曾植,書風出現變化,他將目光轉向碑學,從《禮器碑》《石門頌》《夏承碑》「二爨碑」入手,用筆特徵有所改變。此時,他的字用筆強調頓挫,結體趨向扁平欹側,起筆多以方切為主。七十歲以後的沈曾植,更加醉心於「二爨碑」,並融合章草、漢隸筆意與黃道周、倪元璐法度,實現碑帖合流。此時其字用筆多以側鋒,筆畫凝練、中提按頓挫。
沈曾植用筆中側方圓兼備,用墨濃淡枯濕變化豐富,結字欹正跌宕多姿,章法險絕平和俱有,每一種變化都顯露出他深厚的古法基礎和運筆功力。沙孟海、啟功對他敬佩有加,稱讚他「像釋子悟道般的,把書學的秘奧一旦豁然貫通了」。
大家對沈曾植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