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始祖」不是鍾繇,也不是王羲之,而是秦始皇的「寵臣」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王羲之就是中國書法「第一人」,因為他娟秀流美的筆法,賦予點畫生命力跟流動性,讓秦漢書法的實用性,衍生出了藝術性,逐漸被更多人接納,徹底激活了書法發展,就連唐、宋、明、清,甚至到了現代,依然還有人在他的風韻中探索,逐步找到創新方向。
不過王羲之能有這樣的創造性,跟鍾繇、張芝等前人的創造也有關,例如鍾繇將隸書與章草結合,加入優美姿態,初步建立質樸方正的楷書,而張芝則是將獨立古拙的章草變法,寫出連綿婉轉的今草,因此在書壇中也有人認為,張芝、鍾繇是「書法祖師」,其實中國書法真正的「始祖」,不是王羲之。
也是不是鍾繇、張芝,而是秦始皇的「寵臣」李斯,李斯的一生十分傳奇,他出生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家中生活較為貧苦,於是他發奮讀書,勵志在官場干出一番事業,最初只是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官,一直沒得到重用,心中沮喪又困惑,終於有一日他看見肥碩的大老鼠,才恍然大悟。
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包裝」自己,他毅然辭去官職,開始在各國遊學,並拜入荀子門下,跟著他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培養辯論、演講的能力,強化撰寫文章的水平,要善於引經據典,捋清邏輯思維,還從中認識到了書法的重要性,同時李斯還結識了出身韓國王室的韓非,見識到眼界開闊的重要性。
最終李斯在學成後,經過多重考慮,來到秦國,成為呂不韋的門客,並逐漸得到賞識跟重視,之後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王宮當差,通過計謀與手段,幫助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天下,成為他的「寵臣」,並建立了一系列的集中管理制度,就拿書法來看,每個國家使用的字體差異較大,對於文化發展有所阻滯。
當時諸國多用大篆體,這種書體結構複雜,筆畫還帶有象形字的韻味,書寫起來艱難又緩慢,於是他將大篆的結構縮小刪減,形成了全國統一使用的秦篆,後來又將篆書彎曲迴環的結構,進一步變為平直簡潔,推行出漢代盛行的隸書,讓更多人看到書法的實用性,並開始了解書法,鼓勵了後人的創新改造。
可以說李斯為書法走上藝術道路,打下了第一層根基,而這一層根基最為重要,要是沒有他的簡化跟創造,後來可能都不存在鍾繇寫出的楷書,跟不用說「書聖」王羲之了,那麼李斯本人的書法水平怎樣呢?從他的《琅琊刻石》來看,其字圓轉渾厚,結構工整穩健、修長端麗,點畫帶有幾分豐腴凝重之美。
給人典雅雍容之感,還有淳樸高古的氣質,猶如巍峨的山峰矗立眼前,但又不會顯的板滯,在嚴謹規範中,還帶有細微的玲瓏流動之感,所以在欣賞這件作品時,不能因為古典之氣,而確定它是一成不變的,其行筆節奏上帶有幾分起伏感,曾被楊守敬評價曰:「贏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
您對李斯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