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江疏影:「而已」的勇氣

2020-08-08     骨朵星番

原標題:專訪|江疏影:「而已」的勇氣

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三十而已》並未給出一個辛辣或溫情的結局。

家庭破碎了的顧佳放過了小三,乖乖女鍾曉芹轉回頭去選擇了復婚,最能讓普通漂族產生共情的王漫妮拋下了麵包和愛情,壓上自己的全部積蓄出國留學,走入了關於詩和遠方的敘事之中。這樣的收尾顯然不能平復觀眾鼓譟了一個夏天的情緒。 大家期待逆襲,期待爽點,期待惡人有惡報,期待那個滬漂多年、沒車沒房、一身傲氣的小鎮姑娘,能代替30+的自己實現破局。

江疏影不太同意這樣的聲音。去年四月第一次接觸到王漫妮這個角色時,她就喜歡角色身上粗糲的真實感,「她是一個挺不完美的人,身上有很多缺點,也有很多的爭議點,我相信會給大家帶來痛感。」大結局播出後,她發文表示支持王漫妮的決定——30歲去留學,是一場 絢麗的突圍

雖然在採訪中江疏影透露,《三十而已》播出期間,她並沒有像以往一樣準時追劇,而是想攢到大結局後一次性看個痛快。但在社交媒體平台以及不同的採訪中,她始終在與觀眾保持情緒共振:

「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三十歲了?」

「三十歲,還要繼續在大城市漂著嗎?」

「職場需要善意和良性的競爭。」

「找一個有點錢的男生就是拜金嗎?」

「努力和天賦,哪個更重要?」

「有野心,錯了嗎?」

……

這也是江疏影拋給自己的命題。三十歲過後,她經常覺得心裡被安了一桿秤,一邊是仍然不夠完美的自己,另一邊擺放著世俗的標準、時間的成本,會有慾望,會有不堪,身體機能下降,臉上開始出現細紋。

可年齡也在帶來底氣,讓她能逐漸接受不完美,可以優雅衝刺,價值標準不再非黑即白,那些曾經需要費盡力氣習得的東西,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就領悟到了。

三十歲到底意味著什麼,王漫妮和江疏影可能都無法回答。 但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要開始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

01

《三十而已》播出前,觀眾對於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主要是因為氣質太不同了。王漫妮小鎮出身,在奢侈品做櫃姐,看似光鮮亮麗,卻也稍顯卑微,永遠90度鞠躬,蹲下來幫客人換鞋,微笑要標準到露出八顆牙齒,為了業績要對所有顧客有求必應。滬漂八年,每個月一萬多的收入,租房就花去了大半。因為隨時可能會搬家,所以連稍大一點的家用電器都不敢添置。

江疏影卻好像擁有所有女生都艷羨的人生。出生於上海,從上戲畢業之後想要「穩一點,慢一點」,所以去了英國攻讀傳媒經濟學碩士。回歸之後的第一個角色,是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校花阮莞。再後來,又先後與孫紅雷、李易峰、王凱等知名演員搭檔,在不同的時空里,永遠高貴而有韌性。

剛接觸到《三十而已》劇本時,江疏影也覺得這個角色離她很遠,但她不想打安全牌,也被王漫妮身上的真實和不完美所觸動,因此,「沒有考慮過其他角色,就想挑戰王漫妮。」

在接受採訪時,總製片人陳菲曾把劇中的人物設定概括為「離地半尺的傳奇」。通過前期大量的走訪調查,他們截取了現實生活中三十歲女性身上的多個側面,整合疊加,完成人物形象刻畫。

江疏影想儘量減少「半尺」帶來的誤差,讓自己和王漫妮的人生曲線都夠更近一些。

進組前,她跑到奢侈品店裡觀察櫃姐們上下班的狀態,「她們上班的時候打扮的特別光鮮亮麗,下班了就馬上換上運動褲、夾腳拖鞋什麼的,特別接地氣。因為太累了。」櫃姐們洞察顧客心理的能力讓她驚訝,為此,她又帶著問題與一位櫃姐坐下來「摳細節」——

「要時刻保持特別謹慎的狀態嗎」

「你們自己會買奢侈品嗎,這算拜金或是虛偽嗎」

「高級銷售的工作對你們的生活質量會有明顯提高嗎」

「有出國深造的機會嗎」……

拋出的問題邏輯嚴謹、拳拳到肉,顯然先前就有過仔細的考量。

「櫃姐」的身份就像一紙通關文書,能讓人通行於兩個全然不同的大陸。奢侈品店的親身體驗讓江疏影了解了那些普通女孩在富人世界的工作法則,而對於王漫妮下班後浮萍一樣生活狀態的理解,則有賴於她自己的真實經歷。

其實她的留學生活遠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輕鬆美好。剛到英國時,她住在一個寄宿家庭,沒有Wi-Fi,聯繫不到家人、朋友,一度像生活在孤島。為了練習英語口語,她跑到一家餐廳當服務員,擦桌子、端盤子、收拾別人吃剩的東西,一天下來腿都要磨破了,只為了能儘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2012年留學結束後,她又開始了北漂生活。孤單、渴望陪伴、報喜不報憂都是常態,所以對於王漫妮生病住院,流著眼淚和媽媽打電話的戲份感同身受,「一遍就過了」。

更難的還有根本看不見未來的路在哪裡的迷茫感。江疏影非常理解王漫妮一度離開上海「逃」回家鄉,「那段時間我到處見導演、面試,對自己的未來也很不確定,但還得硬著頭皮邁出這一步……漫妮也是一樣,某個階段她看不清未來的路在哪裡,所以才回老家生活了一段時間。」

江疏影的浸入式表演掀起了觀眾共情的高潮。根據CBNdata統計,截至7月底,該劇熱搜數量超132個,#我擁有的只是一個飲水泵# #精緻窮# #王漫妮社畜縮影# 等話題先後衝上熱搜高位。藝人熱度也在不斷走高。骨朵數據顯示,江疏影連續兩周位列霸屏榜領銜總榜周榜第三。

江疏影喜歡王漫妮身上的堅韌,「雖然她不完美,但她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重頭再來的勇氣。」至於那些害怕、退縮、搖擺、逃避,不過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要面臨的關於「選擇」的問題。

02

熱度之外,社交輿論場上,王漫妮是經受風浪最多的女性角色。

有人愛她的真實,心疼她獨身在外,認同她的「有情飲水飽」。也有人斥責她金錢觀和愛情觀的「不潔凈」。當王漫妮在得知男友梁正賢早有女友還不願意分手時,負面聲量升至最高。

江疏影不認為王漫妮的選擇是「拜金主義」。「反常必有妖,梁正賢提倡的不婚主義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他披著這件外衣可以同時享受幾段感情,還用自己的一套理論,對她們進行PUA。」在她看來,王漫妮最大的錯誤,就是認識了「海王」,又太容易相信別人。

事情發生時,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傾向於本能和慾望,對此,江疏影表示理解,「她身上承載著都市女性對慾望的追求,這很真實。她來到大城市拼搏,努力上進提升自己,本身也挺漂亮,這樣的姑娘內心希望能有一位更優秀的伴侶,能獲得更體面的婚姻,我覺得是人之常情。」

在亟待道德鬆綁的影視創作領域以及輿論場上,坦露一位女性的愛恨貪嗔痴是需要魄力和勇氣的,對於演員來說,塑造這樣一位非雙商標杆、非道德楷模的女性,也並不是最具性價比的事情,這背後勾連的,是江疏影對於灰色地帶的不同認知。

她曾坦言,年齡給她帶來最大的變化,是明白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以前我會覺得這人做這個事情就是不好的人,現在我反而能理解他。以前認為不可能做全職太太,現在覺得,哪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她為王漫妮在愛情中的糾結和退讓著急,也贊同她「及時止損、寧缺毋濫「的最終選擇,因為「愛情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平等。」

事實上,每個觀眾都在無知覺中,在王漫妮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她婚戀磊落、道德完美,假使這些都不能實現,那就給她在職場上乘風破浪的機會,仿佛只有她實現了世俗意義上的勝利,現實生活中30+的女性才不算輸。

於是,當王漫妮選擇辭去工作,帶著全部身家出國留學時,觀眾再一次迷惑了。「三十歲出國,學什麼專業呢?」「回國後不還是需要從頭開始嗎」「這真的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嗎」?

其實,王漫妮最終的落點是在反覆討論中確立的。導演張曉波堅持認為,王漫妮的人生就是在不斷地翻越高山,翻過了一座山後,便想翻過另外一座,雖然她不知道這座山後面是什麼,但她就是想去看一看。

江疏影也認可這樣的結局。王漫妮沒有被困住,沒有在小城市一邊委曲求全一邊抱怨人生,也沒有迷失在大城市,陷在瑣碎的日常里。「很多30歲左右的女性其實已經活得很精彩了,但傳統社會定論還是會說她們是不成功的,因為沒結婚生子,又或者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江疏影並不覺得王漫妮的結局是一無所有。把時間線拉長,出國留學意味著新的開始和無限可能。更何況,王漫妮的身邊還有永遠支持她的兩位閨蜜,「這就是女人撐女人,大家互幫互助,抱團取暖。」

王漫妮的結局,其實應該成為該劇播出期間最值得慶幸的時刻。密集挑動大眾情緒的對抗性情節已然結束,關於女性的討論終於來到了長久被忽視的潛議題中——女性能夠擁有主體性嗎?能夠擁有身體的完整性,比如決定自己的去留,以及精神的完整性,比如主導自己的人生嗎?

對於江疏影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意味著,女性有沒有真正獲得「而已」的勇氣。

03

即使與王漫妮的人生軌跡並不相同,但三十四歲的江疏影,也在經歷一個「矛盾」的時期。

她美而獨特,有代表作品,戲約不斷,說一口流利的英文,會為白先勇的小說流淚,對藝術有不錯的審美,熱愛健身,履歷近乎毫無差池。粉絲喜歡叫她「姐姐」,因為她是很多年輕女孩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她也習慣扮演身邊人的「姐姐」。《vista看天下》曾記錄過江疏影和團隊工作人員的交流。她對兩個95後女生說,「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其實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都不一樣,那才是屬於你的東西,你不要去糾結『我為什麼沒有,我也要這樣』,那你就不是你了。」獨立、篤定,好像永遠能給出答案,擁有足夠豐富的經歷,以及敢於偏離主流航道的魄力。

但三十歲以後,江疏影也開始扮演提出問題的人,想要展露自己的膽怯和不完美。

她是信奉努力至上的人,常常會「忍不住地很認真」。上小學時,她曾是上海市藝術體操隊的隊員。堅持了七年,有時候練到雙腳腫得像包子那麼大,也不吭一聲,「練不會就不下課,一直練。」結束了,就自己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回家,「爸媽給我炸個雞翅我就很滿意了。」

成為演員後,她堅持為角色做大量的案頭工作,把劇本台詞和人物小傳一遍又一遍咀嚼,以期精準掌握角色的定位、核心特質、核心矛盾,最後完整順暢地呈現給觀眾。

但在騰訊視頻的一檔節目中,當回到母校上海戲劇學院,坐在曾經的排練廳,她卻和同班同學王傳君懷疑起努力的結果。江疏影坦言,自己不是個成功的演員,即使花了很多努力,好像還是不及有天賦的人。

可還是不願意放棄衝刺。當記者問到關於努力的話題時,那個很多人心中的「姐姐」又出現了:「我可以把「用力過度」或是所謂的「狼性」理解為在工作中比較有稜角的人嗎?我很欣賞在工作中一直有衝勁的人……努力是一定要努力的,不努力怎麼知道最後的結果呢?」

《清平樂》播出期間,她在電視上看一遍,彈幕上看一遍,微博上看一遍,想看看大眾對這部作品的反應,對於她表演的一些客觀的評價。收官後,她發了一篇名為「一個怎麼捧都不紅的女演員的獨白」長微博,承認被一些負面評價刺痛,在職場上有所困惑。全文看下來,似乎她還有個未問出口的疑問,有野心,想紅,錯了嗎?

提出問題的是她,給出答案的也是她。江疏影再三表示,她不想打安全牌,無意糾結「轉型」這件事,「有些限制很難突破,但也無需強求,你可以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和範圍,去大膽地嘗試、改變,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即使出演江萊202,羅玥202,也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狀態。」

江疏影身上,有30+女性最真實的狀態。愈發坦誠、優雅,開始凝視內心的自信和軟弱。但她們不會一夜長大,依然有幸福和狼狽,逐漸發現「不成功可能才是理所當然」,而三十歲,不過是人生另一個十年的開始。還有很多很多問題,需要自己來慢慢解答。

在最新的採訪中,面對社會對於30+女性的期待和定義,江疏影又提出了新的反問:「找不到目標怎麼了,找一輩子又怎麼了?」

答案都藏在問題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jP0nMBURTf-Dn57i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