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魏明倫去世

2024-05-28     中國新聞周刊

2024年5月28日早晨,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83歲。一年多以前,他的好友、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去世時,他曾接受過《中國新聞周刊》的採訪,那時,他還曾感嘆:「我也已經82歲了,比她還大幾歲呢。」即便到了晚年,已經年過八十,人緣頗佳的他還是經常出現在媒體的鏡頭前,看起來身體依然硬朗。

身為一位長居川渝地區的藝術家,魏明倫這個名字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川渝。20世紀80年代,他創作的川劇劇本《易膽大》《潘金蓮》等,以大膽新穎的劇情引發了輿論和觀眾的關注。這些劇目獲得了藝術和票房的雙豐收,甚至走出國門排演。他的川劇劇本《變臉》更是被節選、收入中學語文課本,讓很多沒進過劇場的年輕人也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

實際上,魏明倫的一生和川劇藝術都緊緊相連。他9歲就成為川劇「頭牌」演員,此後開始跟隨劇團演出,自學戲劇創作、導演。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魏明倫一直保持著創作者的純真性格,他的劇作與他的真實人格高度吻合:隨性開朗,嬉笑怒罵,不為任何人、事、物妥協。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戲劇復興的年代裡,他創作的那些帶有前衛思想,運用先鋒藝術手法的川劇,帶給了觀眾心靈上的震撼,這種震撼的餘波到現在還未散去。

劇作家魏明倫

膽子大,不怕爭議

1985年夏天,一部名為《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的川劇在四川上演,這部被稱為「荒誕川劇」的劇作,讓當時的觀眾和媒體都感到驚奇。在那個還沒有穿越劇的年代裡,編劇魏明倫讓潘金蓮、賈寶玉、七品芝麻官、安娜·卡列尼娜、女記者、女檢察官等角色跨越時空,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進行對話。這些角色探討著「潘金蓮」這樣一個為傳統文化所不容的女性的命運,不停尋找著她悲劇人生的來源。劇本中大膽地提出,潘金蓮的一些行為並非真的該被唾棄和踐踏,而那些陳舊思維和封建思想,才是她沉淪命運的源頭。

這部大膽、前衛的作品,讓他收穫了掌聲,也立刻迎來了爭議。從「五四」時期走來的、當時還在世的著名作家巴金、吳祖光和蕭乾等人,都對《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表示肯定與支持。作家陳忠實在多年後這樣稱讚這部劇:「劇壇大家獨一聲,敢為金蓮重塑身。隨筆雜談任揮灑,鬼才鬼話卻威雄」。但在當時,也有一些職業作家對他的風格表示反感,《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就指責魏明倫的戲劇風格是「胡鬧台」,風格雜糅混亂。

但魏明倫勇敢地應對了一切爭議。當時他就投稿到姚雪垠發文的《文匯月刊》,與之筆戰。那時候他已經四十出頭,算不上初出茅廬,但才憑藉幾部劇本在全國聞名的他,面對姚雪垠等人時依然是晚輩。不過,那時的魏明倫毫不在乎自己的年紀、地位,他自稱「膽子大不怕爭議」,勇敢地發聲為自己辯駁。況且,他寫評論反駁不是為了衝撞誰,只是想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藝術的觀點。

此後,學界關於《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的爭議依然存在,但觀眾們給了魏明倫令人滿意的答案,這部劇從四川自貢「火」到了全國,上演多場,場場爆滿。甚至,時至今日,網際網路上還有年輕人在劇目的視頻資料底下留言稱讚它的前衛,還有人詢問:這部劇,還會不會復排?

此後,帶著這種叛逆之氣上路的魏明倫,創作生涯也不斷產生高峰。1995年,他的川劇劇本《變臉》被導演吳天明拍成電影,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劇本也入選小學語文課本。1998年,他將西方歌劇《圖蘭朵》改編為川劇劇本《中國公主杜蘭朵》,這種融合東西方元素的創作方式,在當時也是開先河的舉動。而除了劇本創作之外,他還以文風酣暢淋漓的雜文在文壇成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藝術圈,他以「鬼才」的名號被人熟知,時至今日,這個名號依然響亮。

嬉笑怒罵一生,從未改變

了解魏明倫的人都知道,終其一生,魏明倫的性格一貫是有話直說,痛快酣暢,他的狀態,始終與他的藝術人格保持一致。劇本、文章對他而言,不是刻意為之的寫作,而是創新的思想與他內心真摯情感的結合。晚年時,他曾對媒體說:人如果能歸真返璞,戲劇將隨之復興。這句話也說明了他對戲劇的真實看法。

東西雜糅,如夢境一般的穿越,以及先鋒的形式,是魏明倫川劇中那些令人感到衝擊的、「創新」的外殼,而在內心深處,這位劇作家一直在為普通人發聲,有著其柔和的一面。魏明倫那部著名的作品《變臉》,正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變臉大師輾轉買來一個男孩狗娃,想要讓這個「孫子」繼承他的技藝,卻發現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個女孩,他一度放棄了狗娃,但在日後身陷囹圄的時候,狗娃最終拯救了他的命。

為何魏明倫會執著地講述潘金蓮、狗娃這樣的故事?或許,這可以追溯到魏明倫的童年。魏明倫生於戲劇之家,父親是川劇鼓手,母親是戲迷,他本人從小就登台唱戲,9歲一炮而紅成為川劇演員,甚至以此謀生。十來歲時,他在《潘金蓮》劇中扮演一位通風報信的小哥,當時,懵懂的他就對劇情產生了懷疑:為什麼潘金蓮單戀武松就是大逆不道?他跑去問父親,卻遭到一頓臭罵,這個疑問也長久地留在了心中。

這個從小就展露出戲劇天賦的孩子,也曾隨著大時代不斷漂流,失去演出和創作的機會,難得的是,他沒有因為境遇而改變自己的性格。16歲時,魏明倫就曾寫文章為詩人流沙河鳴冤,因為未成年暫時逃過了更大的劫難,但也被下放農村。在那些特殊的年月里,他學到了順應天時,暫時隱藏自己的鋒芒,但也不屑於說假話。

堅持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後,他獲得了舞台,就更加大膽地在劇本中講述「潘金蓮」和「狗娃」的命運,並將童年的這些疑問傳達給了觀眾。用他自己的話說,《潘金蓮》的火爆在當時切中了社會關於婦女境遇的敏感神經,「(大眾)不僅是爭論一個戲,也不只是一個文藝現象,而是已經形成社會共同關注的社會現象、社會熱門話題。」而這,正是他寫作劇本想要得到的效果。

現代又傳統的「鬼才」

因為從小學戲,家境也很一般,魏明倫沒有讀過太多書。他對這些境遇並不諱言,還曾開玩笑地說,他可能是中國作家中唯一拿不出小學畢業證的。因為從小演戲,魏明倫對傳統文化十分熟悉,而常年跟著劇團巡演,他就在候場的間隙讀書,從古典的詩詞歌賦到現代作家的作品,漸漸都有所涉獵。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受過傳統的文學教育,沒有被任何框架限制過,魏明倫的創作風格才會如此鮮明,才能如此「拿來主義」地將東西方的思潮匯聚在一起。

他也是一個在創作中強調當代性的人,無論是《潘金蓮》還是《變臉》,其實都觸及了當代觀眾內心深處對社會問題的思索,也因此獲得了觀眾的肯定。甚至到了晚年,他還饒有興味地觀察到了年輕人不看戲劇的原因,並表示理解。他說,時代巨變了,這一代青年觀眾,不是老戲迷了,他們要看戲的成本太高,麻煩太多。在他心中,在手機、電腦等娛樂形式早就普及的今天,戲劇可以保持「一隅稻香村」,就是成功了。

晚年,魏明倫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參加活動、會友、和貓狗玩耍。看得出,年輕時嬉笑怒罵的他,其實是個重感情、念舊、愛朋友的人。

突然失去這樣一位極富個性和才華的劇作家,對劇迷來說是令人遺憾和惋惜的事情。不過,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畢竟留下了一出出鮮活真實、引人歡笑或落淚的好戲,可供人們回憶。

記者:仇廣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d6d672c00abbb08cf4c3cf6cfd69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