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根據《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印度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十大營商環境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但近期小米的遭遇似乎告訴全球投資者,印度的營商環境並沒有太大長進。
近日,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駁回了小米(印度)針對印度執法當局扣押其銀行帳戶555.127億盧比(約合46.63億元人民幣)的申訴。
這個案子發生在2022年5月份,當時印度執法當局指控小米(印度)實現違反印度的《外匯管理法》,在沒有獲得任何服務的情況下,向三家外國實體公司支付了555.127億盧比,於是扣押了小米(印度)存在銀行里的等額帳戶資金。
對此,小米(印度)回應:「我們正在研究該事項,並等待書面判決。小米在印度的運營符合當地所有的法律法規。」可見,事情然沒有結束。
但無論如何,小米在印度的境遇還是給所有計劃向印度投資的外國公司敲響了警鐘:莫迪政府所推動的印度營商環境改善,或許只是曇花一現,印度仍然是當年那個強悍的印度。
在「打壓」國外企業這件事上,印度雖然不能說是劣跡斑斑,但也曾讓國外企業畏懼三分。
2013年,諾基亞與印度發生稅務爭端,印度多名稅務官突襲諾基亞在印度的工廠、辦事處,聲稱諾基亞存在3.75億美元的稅務問題,印度也隨後凍結了諾基亞的部分資產。
在歷史上,被印度稅收部門整治過跨國企業還包括:微軟、殼牌、IBM、沃達豐、亞馬遜等等。從那時起,不少歐美企業就把印度看做是跨國公司墳場,為印度量身定製了一個新的名詞:稅收恐怖主義。
據說,2007年沃達豐與印度發生稅務糾紛時,哪怕印度最高法曾一度判決沃達豐勝訴,印度國會也選擇直接修改《企業所得稅法案》,向前追溯50年,逼迫印度最高法依據新法案,命令稅務機關向沃達豐要錢。
最終這件事情鬧到了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前前後後歷時十幾年,2020年才以印度退讓了結(原因是印度想要討好西方,而不是真的放過了沃達豐)。
話說回來,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稅務大棒,大公司尚且疲於應對,更何況小公司。有國內媒體報道過,一些小的跨國工廠、小的跨國公司根本經不起印度政府的來回審查和各種名目的罰款,最終還是關門了事。
原本外界以為莫迪上台之後,印度的「稅收恐怖主義」會有所改觀,會重新重視外國投資者的訴求,但如今通過小米的境遇來看,跨國公司們還是把印度想的太好了。
此時,我不得不擔心起已經宣布加大在印度投資的蘋果,他未來會不會陷入印度的「稅收恐怖主義」之中,我建議庫克還是提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