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宰相李泌的對策被譽為奇謀,唐肅宗為何不用?他漏算了一筆帳

2023-03-17     尋根拜祖

原標題:白衣宰相李泌的對策被譽為奇謀,唐肅宗為何不用?他漏算了一筆帳

唐肅宗李亨登基後,迅速移駕鳳翔,收復兩京的工作拉開帷幕。走到彭原(甘肅慶陽)時,侍衛來報,有個白衣道長求見。

唐肅宗一見來人驚喜不已:「怎麼會是先生?朕派出多人尋訪先生不得,竟不想在此地見到先生。」

來人笑道:「聽說陛下在靈武,山人日夜兼程趕來了。」

這位被唐肅宗稱為「先生」的人就是李泌,時年才33歲,比唐肅宗小11歲。

李泌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人物,被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皇帝視為師友、親人,幫大唐度過了數次劫難,甚至在皇家父子、兄弟的矛盾中充當協調人,對皇權的平穩過渡立下奇勳。

李泌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的時候才6歲。

那是開元十六年(728年)的一天,有個叫員俶的8歲小神童,以「詞辯」征服了朝中一眾文學之士。唐玄宗大為驚訝,隨口問了一句:「天下還有你這樣的神童嗎?」

員俶說,我舅舅的兒子李泌遠在我之上。

於是小李泌登場,由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親自測試。張說指著桌上的棋盤說:「你能不能以『方圓動靜』賦詩一首?」

李泌張口就來:「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這何止是詩?分明是充滿思辨的人生哲學,且格局高遠,意境綿長。人活60歲又有幾人能有此感悟?一個6歲的孩童竟然有這種境界,太不可思議了。

張說大驚,立刻向唐玄宗祝賀,陛下您又得到了一位神童。

從此朝中多了一位「小甜甜」,李泌被張說、張九齡、張廷珪等大佬們引為座上賓,呼之為「小友」,整日出入皇宮、相府。

不過,李泌的志向似乎不在文章辭藻,成年後的他曾經明確表達了對「常格仕進」的鄙視。

所謂「常格仕進」就是以文章才藝,通過科舉、制舉獲得入仕進階的途徑。這是隋唐以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逐漸成為主流,李泌為何對它充滿鄙視呢?

李泌認為,所謂經史子集、儒家六藝,不過是「術」,真正王佐之才必須悟道,而不是停留在術的層面。所以,李泌自幼就痴迷於《易經》、「神仙不死術」。

我們可以將他的興趣點概括為一點:李泌是天生的哲學家,他研究的是宇宙萬物的規律,以及人生的終極追問——生死。

正是因為志向上的差異,李泌沒有參加過科舉,只是在宮中做了一名「待詔」(政策顧問),並且被唐玄宗指定為太子李亨的老師。

思想上格格不入的人必然會與時局產生裂痕,果然,李泌因為寫詩譏諷楊國忠和安祿山,被唐玄宗趕到蘄春郡監視居住。

李泌年輕氣盛,跑了,從此隱居于山中修煉,沒人知道他的去處,因此唐肅宗多次尋訪無果。

「先生此番前來,必有定國之策,請先生賜教。」唐肅宗的心情很急迫。

李泌並沒有急著拋出自己的主張,而是先詢問了唐肅宗的平叛計劃。唐肅宗的計劃很簡潔:第一步收復兩京,第二步北上直搗安祿山老巢。

李泌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的這個平叛策略,就是後人口中的「彭原對策」:

「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干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里,其精卒勁騎,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李泌認為,安祿山所倚重的骨幹無非是史思明、張忠志、安守忠、田干真、阿史那承慶,其活動區域從幽州到河北,再從河南到關中,形成一條長長的區域鏈。

我方的策略分兩步走,第一步,騷擾疲敵,具體方法就是:李光弼從井陘關襲擾河北,牽制住史思明、張忠志;郭子儀攻陝州,扯住安祿山、阿史那承慶的腿;唐肅宗從鳳陽襲擾長安,讓安守忠、田干真無暇他顧。

這一步的關鍵靈魂思想就一個,一是讓安祿山在漫長的防守線上疲於奔命,你救東邊我就打西邊,你救北面我就打南面。

第二步,趁河北兵馬無法分身之際,建寧王李倓率回鶻部繞行塞北,與李光弼配合夾擊范陽,直接端了安祿山的老巢。

李泌反對將「收復兩京」列為首選的理由有三個:

其一,目標太明顯,代價太大。

我們集中力量打,安祿山也可以集中力量守,雙方都是明牌,變成野蠻的對沖,即便勝了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其二,不能除根,變成拉鋸戰。

唐軍的主力河西、隴右軍在潼關之戰中喪失殆盡,朔方和河東分身乏術,進攻的主力是援唐的回鶻、吐蕃和大食軍,這些人不適應兩京地區的夏季。

拿下兩京後,我們的主力沒法持續作戰,這就給了叛軍喘息之機。等安祿山緩過氣來,兩京又會淪為他們的攻擊目標,這種拉鋸戰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其三,老巢不除,叛軍隨時死灰復燃。

叛軍有大量的契丹、奚族等胡人,因此他們以范陽為根據地經營四方,將所有的戰利品都運往了那裡,只要端掉范陽,叛軍就是無根的浮萍,必敗。

由於地理條件的優越性,叛軍肯定想不到唐軍會將戰略重點放在這裡,也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李泌的「彭原對策」確實不走尋常路,隱蔽性強,且刀鋒直指病根,因此後人都認為這是一條奇謀。

然而,唐肅宗在一番驚嘆後,卻沒有採納李泌的這個平叛策略,而是選擇了中庸的「先兩京,後范陽」

事實上,正如李泌所料,唐肅宗選擇了一條極其艱辛的道路,兩京得而復失,他自己都熬死了,也沒能看到安史之亂的徹底平定。

因此後人感嘆:倘若採取李泌的計謀,平叛何至於如此艱難?

如果我們粗暴地認為唐肅宗智商有問題,只能說明我們太淺薄,作為皇帝,這兩種策略應該是經過反覆論證,以及大臣們的多次研討才決定,標準無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而已。

那麼,唐肅宗究竟看到了李泌之策的哪些「害」了呢?

首先,唐肅宗明確說了一點:攻擊范陽是捨近求遠,需要彙集大量的人馬,籌備時間太長。

其次,唐肅宗之所以希望儘快收復兩京,是希望儘早讓太上皇還京享福,他也好床前盡孝。

第一點是軍士帳,唐肅宗認為可行性不大。第二點是人情帳,他擔心人們說他不能盡孝道。

唐肅宗說得漂亮,其實翻譯過來就是:老頭在蜀地指手畫腳,早晚會對我形成威脅,趕緊收復長安,讓他回來干該乾的事。

還有人又總結出了第三點,即經濟帳。

其三,李泌的策略與當時大唐的供應能力產生衝突,不能持續。

由於河北、河北、關中被叛軍占領,大唐的稅賦重點就落在河東和江南。蜀地賦稅被唐玄宗截留了,能疏往鳳翔的只有東南地區,遠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開支。

這些理由都成立,但還不全面,我個人認為至少還有以下三點理由:

▍一、被占區人心的變化值得警惕

一個王朝的存在,民心所向是基礎。很難想像,一個長期脫離大唐政權管轄的區域,還能產生向心力。同樣,只要一個政權實現對某個區域實現長期有效管理,它就會讓老百姓慢慢生髮認同感。

我們以河北地區為例,當年大唐的全國統一戰爭,河北最難。由於李世民在平定河北之後,違背諾言處死了竇建德,並對其部下採取過激的鎮壓政策,導致劉黑闥兩次死灰復燃。

唐朝的河北豪族,長期對李唐皇室採取敵視的態度,甚至拒絕與李家通婚,跟這段歷史不無關係。

武周之後,這種隔閡慢慢消除,河北也從文化上徹底認同了大唐,因此才有了安史之亂初期,顏真卿義旗一舉應者雲集的壯觀。

可是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是什麼情景呢?當地部分老百姓卻陷入了對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的懷念,民間大量修建「四聖祠」、「二聖祠」。

其中固然有田承嗣的背後運作,但民間力量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洛陽和長安是大唐帝國的心臟,是大唐帝國的形象擔當,而不是軍事意義的兩座城市,它們的及早收復對收拾人心的意義太重大了。

▍二、藩鎮與中央的關係面臨挑戰

安史之亂前,大唐雖然設立了十大節度使,但這些節度使的權力有限。安史之亂後,為了解決兵源、糧餉等問題,只好賦予節度使更大的權力,幾乎等同於割據軍閥。

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再難收回。到安史之亂後期,各鎮節度使不聽調度,甚至背叛朝廷的事越來越多。即便如李光弼這樣的勛臣,後期也幾乎與大唐撕破了臉。

郭子儀接連遭到唐肅宗、唐代宗父子的打壓,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朔方節度使的勢力太大了,他們不得不防。

儘快收復兩京,加強中央集權,改出節度使制度的泥淖,對唐肅宗來說非常緊迫,否則就是幹掉一個安祿山,又出現一堆安祿山。

▍三、外來兵馬對大唐的負面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唐肅宗手上可動用的兵力其實嚴重不足,萬般無奈情況下,大唐放棄了安西、河西走廊。

即便如此依然捉襟見肘,於是只好向吐蕃、回鶻、大食借兵。當然,借兵的代價很大,大唐第一次用真公主和親,甚至還與回鶻定下荒唐的約定:兩京克復之後任由他們劫掠。

事實上,後來吐蕃和回鶻聯合多次劫掠中原,甚至占領長安,搞得唐代宗步唐玄宗後塵,當起了流浪皇帝。

只有收復兩京,大唐才能做到南北一體,才能保證足夠的稅賦和兵源,進而就可以將外部勢力拒之於門外。

將以上三點歸納如下:

李泌從軍事角度,認為兩京的軍事價值不如幽州。而唐肅宗則從政治角度考慮,認為兩京的政治價值遠高於幽州。顯然,對唐肅宗來說,政治價值是優選項。

李泌的策略是用空間換時間,犧牲兩京換取平叛的時間。而唐肅宗的策略則是用時間換空間,兩京必須儘快收復,徹底平定叛亂可以慢慢來。

這就是唐肅宗未能接受李泌奇謀的原因,您覺得誰更高明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9c7cae468ba90a38e309b4284f54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