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唐婧
編 輯丨張銘心
7月22日,央行突然啟動「政策性降息」,宣布即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調整為1.70%。同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同步下降10個基點,分別降至3.35%和3.85%。同時,央行還宣布對賣出中長期債券的MLF參與機構,階段性減免MLF質押品。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自2019年有LPR利率以來,5年期LPR利率一共降息了9次,5年來累計下調達100BP。降息後,LPR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北上深廣四大一線城市首套房利率水平,也分別下探至3.4%、3.4%、3.4%、3.1%。
若以貸款200萬元、等額本息30年計算,按3.85%利率與LPR高位4.85%對比,總利息少還42萬,月供每月減少1177元。一圖看懂新政後,你每月能少還多少錢。
銀行存款利率將全面啟動新一輪下調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記者,根據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銀行存款利率要與1年期LPR報價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掛鉤,這意味著接下來銀行存款利率將全面啟動新一輪下調,這將有助於穩定銀行凈息差。
「降息」組合拳對股債匯反應如何?
針對「降息」組合拳,市場的真實反饋又是如何?Wind數據顯示,債市做多情緒仍然較濃,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當日收盤再度創下歷史新高。
具體來看,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報收109.410元,漲幅0.33%;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報收105.715元,漲幅0.27%;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報收104.310元,漲幅0.21%;2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報收102.110元,漲幅0.08%。
匯市方面,在岸人民幣兌美元16:30收盤報7.2737,較上一交易日下調65個基點;截至18:04,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29大關報7.2924,日內最低觸及7.2958。
股市方面,上證指數收盤下跌18.09點,跌幅為0.61%;深證成指收盤下跌33.41點,跌幅為0.38%;創業板指收盤下跌1.58點,跌幅為0.09%;滬深300收盤下跌24.1點,跌幅為0.68%。
針對人民幣匯率,王青認為,階段性減免MLF質押品是在增加二級市場國債供給,引導長端國債收益率適度上行,在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的同時,控制中美利差倒掛幅度,緩解人民幣因本次央行降息可能產生的貶值壓力。
王青強調,回顧近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可以看出,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中美利差,而是國內宏觀經濟走勢。由此,本次央行降息再次表明,在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的基調下,匯率因素對央行降息的掣肘有限。因此,此次央行降息本身並不會增加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
溫彬則提醒,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行,並不代表長債收益率下行空間打開。央行此次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意在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熨平短期經濟波動;而中長期債券收益率反映的更多是長期經濟走勢,要採用跨周期的視角評估。
他還表示,在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落地下,為避免長債收益率繼續出現超調,預計央行還將採取以下三類措施予以呵護引導,一是繼續喊話加強預期引導,二是必要時借入並賣出國債,三是增加市場中長期債券供給。此前也有金融市場人士告訴記者,央行要維持一個斜率更加陡峭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市場不應該低估央行行動的決心。
還有專家告訴記者,國內經濟短期面臨一些挑戰,但中長期看,到2035年將實現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名義GDP增長將會保持在8%左右。機構在決策是否持有大量低票面利率長期債券時,需要據此情形進行壓力測試,充分考量利率風險,避免重蹈美國矽谷銀行和日本農林中金銀行覆轍。
業內人士提醒,雖然國債沒有信用風險,對於長期限國債,利率變動會導致價格大幅波動。對於公眾投資者來說,如果到期前因各種原因需要用錢,在二級市場賣出國債時可能產生較大投資損失,金融機構在銷售長期國債時也應充分提示利率風險和價格風險。
LPR如何「換錨」
事實上,針對7月LPR報價,市場此前普遍判斷單獨下調的可能性不低。一方面,央行行長潘功勝6月19日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針對部分報價利率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的問題,著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另一方面,4月開啟禁止「手工補息」,二季度銀行資金成本可能有所下行,加之當前實際利率偏高,需要進一步調降促進經濟增長,LPR單獨調降的必要性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7月LPR下調是在本月MLF利率按兵不動的情況下實現的。而根據歷史數據,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來,如果MLF利率下調,那麼LPR必下調;而當MLF未調整時,LPR一共有過四次下調,單獨調降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存款利率下調和降准。換言之,2024年7月的LPR單獨下調與過往都有所不同,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MLF利率對LPR的參考作用在逐步減弱,MLF利率的政策色彩已經淡化。
分析人士指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明確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MLF利率的政策色彩有所淡化,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係逐步理順。前期臨時正、逆回購利率在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基礎上加減點確定,加上今天公開市場操作招投標方式的優化,已顯示央行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明確為主要政策利率。同日報出的LPR迅速作出反應,跟隨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同幅調整,也表明LPR報價轉向更多參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係在逐步理順。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金融學院副教授姜婷鳳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二級市場國債買賣有望替代MLF充當中期基礎貨幣的作用,MLF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作用會進一步弱化。等到央行二級市場國債買賣規模較大的時候,MLF可能會退出。
從這個角度來講,7月LPR單獨調降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將發生重要轉型的一大寫照,但轉型仍有諸多細節尚未明確。例如,2019年8月份LPR改革後,LPR由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如果要「逐步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LPR的定價參考標準又會是什麼?
7月12日,央行主管報紙《金融時報》官微發文稱,LPR或迎改進。文章援引業內業內專家表示,可以考慮借鑑國際經驗,用類似SOFR的短端市場利率作為浮動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這方面的改進有利於提高貸款基準利率的公允性,也有利於提高利率傳導效率。
而對於我國而言,類似SOFR的短端市場利率又是什麼?記者採訪了解到,市場人士對LPR的「新錨」仍然存在較大分歧,具體細節仍待央行方面進一步釐清。
例如,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改善貸款定價基準的質量,新的貸款定價「基準錨」要靠近市場真實交易,與金融市場主流利率深度連接,從而逐步實現利率「兩軌並一軌」。因此,DR系列(隔夜為主)的可能性最大,相關的改革也應在進一步研究推進之中。
再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未來,隨著MLF主要政策利率的地位讓出,可以淡化LPR與MLF利率之間的關係。LPR報價的形成機制也可能經歷一些調整,一種可能性是改為由7天期逆回購利率加點形成,另一種可能的方式則是由存款利率、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等商業銀行綜合負債成本決定。
王青則認為,在MLF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淡化後,LPR報價的定價基礎與MLF操作利率脫鉤,轉向由7天期逆回購利率直接調控的DR007。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陳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