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質疑重重,許家印決心將造車進行到底。
11月12日,在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許家印表示,將在全球建設十大整車生產基地,同時圍繞整車生產基地建設相應配套核心零配件生產基地,計劃用三年時間共投資450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投資200億元、150億元、100億元。
而這已經不是許家印以及恆大,第一次為眾人畫下造車的美好藍圖。就在2019年3月26日,業績發布會上恆大方面就表示,力爭3-5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為了實現了遠大藍圖,就在前兩個半月,恆大推出了自己的汽車品牌恆馳。許家印表示,恆馳計劃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車型,2021年實現量產。未來5-10年,恆大年產規劃100萬輛;10-15年,達到500萬輛。
恆大的股價還穩得住嗎?
恆大造車,這宏大的數字,遠大的目標,許家印自是認為靠譜的。但很多人不禁要問,恆大的股票還穩得住嗎?
2019年上半年業績,恆大營收及凈利潤均出現大幅下滑,營收2269億元,同比下降2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0億元,同比下降49%。
關於業績下滑,恆大表示一方面是由上半年交樓面積減少所致,另一方面則是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了過百億元導致。
業績自然影響股價,自從2019年3月最高達到29.8元/股後,恆大股價便掉頭向下,截止2019年11月13日,股價收報18.82元/股,總市值2476.46億,半年多市值蒸發千億。
一旦捲入造車,就很麻煩,不僅「拖累」業績,還會令個人財富大幅縮水。雖然今年仍名列「2019年胡潤房地產企業家榜」榜首,但許家印的個人財富直接縮水了21%,同比2018年減少了450億。
這些年折戟造車的富豪
新能源汽車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不是一般有錢就能應付得來,2018年以來在新能源造車上栽跟頭的富豪可不在少數。
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董明珠。2016年初想要造車遭到董事會反對後,董明珠以個人身份,聯手萬達30億元入股銀隆新能源。
被董小姐拿下的珠海銀隆怎麼樣了呢?2018年銀隆新能源被爆出拖欠多家供應商貨款超過10億元;宣布裁員44%,人數達8000人;南京銀隆產業園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查封;銀隆自曝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
再一個例子就是上任寧波首富熊續強,寧波銀億集團創始人。熊續強剛登上寧波首富不到一年,2019年6月14日銀億集團便向寧波中院申請重整。好好的民營500強怎麼就破產,原因就是造車。
ST銀億原本的主業是房地產,2016年轉向了汽車領域。這一年,熊續強花了120億元的代價收購了三家國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收購完成後,汽車成為ST銀億第一主營。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汽車成為ST銀億第一主營業務後,2018年汽車行業不景氣,銷量下滑嚴重,2018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其凈利潤較2017年下降361.39%。而2018年末的一則債券違約公告,直接揭開了銀億龐大的債務問題。彼時,ST銀億帳面資產規模近350億元、帳上還有近10億元現金,但就連3億元的債都還不起。
許家印的造車邏輯
雖然有這麼多前車之鑑,雖然造車會令自己的財富縮水,但許家印還是偏要向虎山行。為了緩解外界的憂慮,許家印說出了自己的造車「絕招」。
「買買買、合合合」,能買的都買,不能買的都合作。
除了67億港元入主FF最後與賈躍亭不歡而散外,從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汽車,到汽車銷售渠道,整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許家印可以說買了個遍。
2018年9月23日晚間,中國恆大發布公告,以144.9億元人民幣入股中國排名第一的乘用車銷售商廣彙集團,取得40.964%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19年1月24日恆大集團旗下恆大健康宣布以10.6億人民幣入股動力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1月15日恆大健康以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4億元)收購瑞典電動汽車公司NEVS共51%的股權;3月15日恆大健康宣布以5億元收購湖北泰特機電有限公司70%股份,而泰特機電100%持有荷蘭e-Traction公司股份。
與供應商的合作,據說截止11月12日,恆大共簽下了60家供應商,包括重要的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麥格納、采埃孚集團,全球最大的汽車獨立工程技術公司愛達克、天窗系統排名全球第一的偉巴斯特集團、空調裝機量排名全球第二的馬勒公司等。
而除了「買買買、合合合」外,許家印還說出了另三個招數,「圈圈圈」,擴大朋友圈;「大大大」,大格局、大戰略、大規模;「好好好」,品質、造型、價格好。對於後三者,以小編的淺見,多少顯得虛了些。
前首富造車,不能只來虛的,除了買買買,還是要掌握核心技術。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新能源造車僅憑藉著買買買就能成,那些老牌汽車廠商、已經量產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憑啥給你機會分走他們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