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中的增項是一種隱形消費,暫且不管增項的內容是否合理,但是這種行為著實讓人懊惱,而且在經濟上的措不及防,更讓人難以接受。
有個業主就碰到了這個事兒,對於自己裝修中需要增加的項目,增加錢無可厚非,但是對於一些當時基本明確的材料,忽然增加了一萬多,實在有些難以理解。報價單中,已經註明了數量和總價,結果最後增加了不少,在和裝修公司的溝通中,對方的解釋就是,設計師計算的數量寫少了,單價沒有變化,算不上增項。而且備註裡面寫明了按照實際數量為準,這個誰也沒有辦法。
讓業主不爽的是,設計師是美發培訓出來的嗎?一把剪刀定長短,你這誤差也太多了點。比如窗戶窗套,預算五千多元,現在增加到九千多,櫥櫃四千增加到七千多,陽台窗七千多直接增加到一萬一,單這三項就已經一萬多了。實際施工中,水路比較好預估,而電路因為變化多,按實計算還可以理解,但是這窗戶櫥櫃要按實際數量計算,而且數量誤差那麼大,明擺著挖了一個坑!
業主現在提出要自己去外面買,竟然還得支付管理費,按這三項的百分之三十來算,就要給裝修公司六千多。最終業主妥協,還是以按實計算的金額,同時給予一些優惠。
作為業主,在看到「按實計算」,就應該詢問對方是由哪些原因導致費用的增加?是材料的品牌還是等級變化?數量、輔料、配件的差異?差異大概會多少?
很多人會認為,確認了的設計方案,對應的報價單應該不會錯。千萬記住,設計方案和報價單,完全是兩碼事兒,除非是整裝的完整解決方案。
對於裝修中經常碰到的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漏項,從準備裝修開始,隨時記錄想得到的項目和材料,按房間,匯總成表。或者找一份比較全面的報價單作為參考。
2、注意報價單中工藝或材料的備註說明,比如防水施工的塗刷工藝,板材的品牌及環保等級,避免偷梁換柱問題。
3、增項方面,儘量杜絕第一條的漏項,自己測量計算施工工程量,和報價單中的工程量核對,這個不難,網上很多攻略可參考。
4、項目的變動,施工過程中,根據報價單項目,經常進行核對,改動或者取消的項目隨時溝通確認並記錄,便於最後結帳計算。
5、自購主材的確認,沒有真正明確購買方的主材,不要放入報價單,避免轉為自購而產生的管理費問題。
6、項目實施的溝通,對於一些項目,施工前確認施工方法和方案,避免出現問題後,對於返工問題的扯皮現象。
7、裝修款項可以按照節點支付,進行合理分批支付,避免問題出現失去主動權的問題發生。
8、合同簽訂前,任何要求或者項目,必須落實在報價單中,口頭約定出現問題很難解決,合同條款模糊不清或者對自己不利的,可以提出修改或補充,合同是可以要求改動或者附加條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