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素有「國寶」之稱

2022-06-18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汴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素有「國寶」之稱

汴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2006年,汴繡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汴繡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透過這花旦的一顰一笑,這幅《寒煙翠》給人以婉約素雅,細緻清秀的寧靜感。乍一看這副作品,定會認為是一副傳世工筆畫。

可若細細端詳,便可發現這如筆觸般的線條,實則是由一絲絲比頭髮更纖細的繡線所做。這便是汴繡的獨特之處,以名畫為題,又通過繡品再演繹著名畫。

在漢族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的,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但還有一種「繡」,它如日中天之時,「四大名繡」尚不成氣候。

《虢國夫人游春圖》

這種古老的「繡」,就是汴繡。

汴繡起源於宋代(960-1127),當時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也作「汴京」,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繡」的刺繡,就叫做「汴繡」。「汴繡」在起點上就高出「四大名繡」一籌。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誕生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文繡院,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朝刺繡精品。

以歷代名畫為題

徽宗年間,又設了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輩出。汴繡主要以歷代名畫為題,作品在朝廷大製作題材的感召下,形成了極具宮廷氣質的特點。

據《法密藏》記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備精妙,光彩奪目,山水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綽約的咳之態,佳者較畫更甚。」當時的刺繡欣賞品已和名人書畫結合起來,端莊大氣,精緻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形象生動逼真。

《簪花仕女圖》局部

在繡制一幅作品時,先用白描把原畫勾勒下來,再騰一遍到繃床上的真絲緞面上,然後才開始刺繡。觸摸一幅幅汴繡作品,猶如打開了丹青墨筆的畫軸,名畫的氣勢承載著汴繡的恢宏,一絲一縷的繡線又細膩的刻畫出名畫的神韻。二者相映成趣,熠熠生輝。

汴繡講究平、齊、光、亮、和、順。即繡面平整,邊緣整齊,畫面光亮,色彩柔和,絲理順暢,正所謂用針要恰到好處。

汴繡的傳統針法僅有十幾種,而後學習借鑑了蘇繡、湘繡的針法創新出如蒙針繡、悠針、雲針繡、雙合針繡、等十種針法。

進入90年代,為了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和提升競爭力,汴繡研究改良了如雙面繡、灑線繡、反槍繡、辮子股繡、以及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

單論刺繡,全國的針法大體相似,刺繡市場的作品良莠不齊,而汴繡能獨樹一幟,脫穎而出,其身後必沉澱著豐厚的歷史和人文氣質。

汴繡的興隆時期,它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四大名繡」中任何一種。汴繡也是北宋政府向高麗、日本諸國贈送或交換的主要珍品。北宋一百多年中,汴繡是中華國土上技藝最精,價值最高,產量最大,流通最廣,影響最強的繡品,是中國的國繡。

汴繡尤其善於繡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如今流傳甚廣的一段話描述著中國繡品的現狀:"蘇繡貓咪,湘繡獅虎,蜀繡游魚,粵繡鳥禽,汴繡人物最傳神。"這也算是各有側重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940dcda06a3e63455237d7bd1ec87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