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只過去一半,但勝負卻已經揭曉——
《消失的她》將憑藉35億+的票房,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很多人或許不解。
烏爾善的《封神第一部》漸入佳境,《長安三萬里》勢頭不減,到了8月,還有吳京和傑森·斯坦森主演的《巨齒鯊2》。
大盤剛剛熱起來,還不能太早下定論吧?
但在皮哥看來,當下的電影市場,一部電影想要賣30億,甚至20億,需要多方面支撐。
不僅得自身品質過硬,觀賞性也不能差,需要形成出圈的話題效應,還得有後勁。
放眼整個暑期檔,滿足這個條件的,有且僅有一部《消失的她》。
《消失的她》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
作為翻拍片,它的原創性不足;
作為懸疑片,它的細節經不起推敲;
作為商業片,它的藝術價值不高。
這也是為什麼它的豆瓣評分短時間內從7.5分暴跌到6.4分。
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它的三抹光輝。
首先,是它引爆了整個大盤。
它上映之前,整個電影市場如一潭死水,單日票房幾千萬,一部電影能破10億已經是奇蹟。
它上映後,市場迅速變暖,7月份每周末的票房都在4億+,過去一個月票房破10億的影片有3部。
其次,它給中國電影工業化提供了模板。
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當然離不開《流浪地球2》那樣的科幻大片,但也離不開《消失的她》這樣的電影工業流水線作品。
陳思誠用《唐人街探案》系列、《誤殺》系列和這部《消失的她》證明了,只要嚴格套用類型片的拍攝模板,也可以獲得市場的成功。
最後,它給三位好演員提供了「正名之戰」。
主演朱一龍自不必說。
去年他憑藉《人生大事》拿到金雞影帝後,很多人覺得他是撿漏。
但在這部影片中,他真正來了一次演技大爆發。
從無辜的丈夫,到心懷鬼胎的賭徒,再到走向絕望的殺人犯,何非這個角色的複雜性被他演活了。
不誇張地說,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朱一龍的演技大賞。
女演員文詠珊也是肉眼可見的出彩。
她之前被形容為「香港最後一位美女」,在《赤道》中的美艷造型驚艷眾人,但只能演一些花瓶角色。
遇到陳思誠後,她開始轉型。
從《唐人街探案3》里驚魂一瞥,艷壓長澤雅美;
到《誤殺2》里放棄性感路線,飾演苦情妻子;
再到《消失的她》里飾演表面蛇蠍美女,實則心懷正義的話劇女演員,角色的層次感凸顯。
一場沙灘對峙戲,一場酒杯砸腦袋戲,讓人看到了她的爆發力。
即使說她是今年院線電影最大的驚喜,也不為過。
相比較而言,倪妮在《消失的她》中的表演,卻受到不少議論。
影片的演員表中,倪妮排名第二,是官方認定的女一號。
但她的存在感似乎並不高。
影片中,她一人分飾兩角,看似具有挑戰性,但角色本身太過扁平,仿佛就是一個工具人。
倪妮在妝容和造型上煞費苦心。
她一開始是憑藉《金陵十三釵》被觀眾熟知的。
她的嘴角和眉角上揚,自帶一股媚態,按理說她和本片中的那個「蛇蠍妻子」角色,有著天然適配度。
但她捨棄了這個優勢,選擇了一種更自然的妝容。
短髮紅唇配上職業女裝,騎上酷酷的摩托,打一桿帥氣的撞球,一個幹練兼具時尚的女性形象就此誕生。
全片看下來,倪妮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颯」。
可也有網友說,她更像是拍了一組形象大片,仿佛和整個電影是割裂的。
因此,很多人看完影片後失望地表示,倪妮浪費了一次絕佳的表演機會。
更有甚者,評價她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那麼倪妮在片中的表演,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一擊?
01、
一部懸疑片,最大的樂趣就是「欺騙」。
導演在劇情上做文章,聲東而擊西;
演員在表演上下功夫,顧左右而言他。
二刷三刷這部电影後就會發現,全片最關鍵的角色,不是朱一龍飾演的何非,不是文詠珊飾演的「妻子」,而是倪妮飾演的陳麥。
她是整個復仇計劃的操盤者,也是全片真正的麥格芬。
她的身份轉變是全片的懸念。
那這麼說來,這個角色本應是全片存在感最高的,為什麼卻被倪妮演繹得毫無存在感?
這不是她的演技差,相反,這是她演技好的證明。
懸疑片有一條鐵律,最沒存在感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的大boss。
倪妮這一次就是用看似程式化的表演,把所有人都「涮了」一遍。
倪妮在影片中一人分飾兩個角色。
一個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律師陳麥;
一個是受害者的好友,戲劇導演沈曼。
她在表演時最大的難度,不是詮釋角色的兩面性,而是她的戲份明明很多,卻得讓大家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仔細看倪妮第一場戲,就很有講究。
如果陳麥硬往何非那邊蹭,觀眾一定會對陳麥的身份產生懷疑。
繼而猜出她來者不善,整部影片就會直接垮掉。
倪妮是怎麼處理的?
片中,何非追逐一群搶自己錢包的小孩子,誤入黑道地盤,眼看就要挨揍。
這時,陳麥騎著摩托出現。
她嚇退了當地黑幫,然後摘掉頭盔,甩了甩頭髮,英姿颯爽,好似拍攝廣告大片一樣,沒有任何的表演層次感可言。
這就造成了欺騙效應。
大多數觀眾看到這裡,都會很自然地認為,陳麥這個角色,是個負責耍帥扮靚的「花瓶」。
麻煩解決後,她也不多言語,直接飛車離開了。
之後在酒吧,通過電視上跨國官司的介紹,陳麥「不敗律師」的人物身份背景,才被體現出來。
從觀眾角度,扮酷營救後迅速閃離,以及電視上的新聞報道,都讓人相信這兩人素不相識。
從劇情角度,陳麥金牌律師身份立住後,何非再決定要找陳麥幫忙,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打撞球那場戲裡。
何非心急火燎,打撞球心不在焉,心裡好像藏著什麼難言之隱。
而陳麥呢,撞球打得很溜,台詞也說得很唬人。
什麼「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什麼「你不了解東南亞」之類的。
之後一口回絕了何非的求助,一個人開著摩托又走了。
角色沒有立體感,表演也很程式化。
這同樣造成了欺騙效應。
觀眾在看這場戲的時候,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朱一龍身上。
大家都默認了倪妮戲裡是個花瓶律師,其實真正藏著心事兒的,是這個「欲迎還拒」的陳麥。
還有在梵谷小酒館門口的戲裡。
陳麥勸何非回國,何非東拉西扯說了一堆理由,表情很慌張。
倪妮的表演則很簡單,只是嘆了一口氣。
這依然是欺騙效應。
觀眾會自然懷疑何非的身份,而忽略陳麥才是幕後的主控者。
事實上,後面第一層反轉告訴我們,朱一龍飾演的角色是一個賭徒,這就加大了欺騙的效果。
而倪妮呢,通過後面的劇情我們知道,前面所有的戲,都是沈曼導演的「楚門的世界」。
換言之,倪妮是在一部懸疑片里演「戲中戲」。
在這種情況下,表演得越複雜,越容易引起觀眾的懷疑,也就越是失敗的表演。
表演得越簡單、越模式化,反而是對的表演。
02、
但倪妮亮完這三招,對觀眾造成欺騙後,她的表演又突然豐富起來。
這包括,她偶爾露出的微表情。
比如面對何非的坦白,她突然面色凝重,如一池死水驟起波瀾。
觀眾在這時會突然驚覺,體會到一種被戲弄的快感。
各位在二刷的時候可以仔細觀看倪妮的表演。
特別是影片中段,她露出深不可測的微表情次數極多,且為我們提供了多義性的解讀。
這還包括她兩場爆髮式的表演。
一場是「綁匪窩點對峙」。
這場戲裡,倪妮突然從一個花瓶變成了一個情緒飽滿的審判官,仿佛一個紙片人突然注入了血肉,揭穿了何非賭徒的身份。
但此時倪妮的身份,還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
觀眾對這場戲的理解,是一個律師在使用話術誘導委託人說出真相。
情緒有了,又推動了劇情,還為後面自己的真實身份埋了伏筆。
第二場戲是「精神病院的倒計時逼問」。
這是全片的最高潮戲,陳麥露出真容,逼問何非妻子的下落。
這場戲堪稱一場拔河比賽,觀眾在兩種解讀中反覆拉扯。
一,何非是被迫害的好人,陳麥在幫他。
二,何非是壞蛋,陳麥在揭穿他。
觀看懸疑片最大的樂趣就是被這麼反覆拉扯,最後一點點接近真相。
影片最後,真相大白,導演才用較大的篇幅交代了倪妮飾演角色的人物背景。
這個人物才慢慢浮出水面,層次感開始在觀眾心中自然匯聚。
表面看,她是律師陳麥,沒有個人感情,收錢辦事兒;
實際上,她是導演沈曼,為了好友李木子精心策劃了這場大戲,幫閨蜜懲罰了渣男。
再往深挖,沈曼這個角色十分複雜。
她早年遭受校園暴力,差點抑鬱跳樓,後來是李木子用陪伴感化了她,兩人之間產生了很深的羈絆。
甚至還可以進一步解讀,沈曼和閨蜜李木子之間的關係,影片多次暗示了這一點。
總之,回過頭來看,倪妮早前期「颯」的裝扮也就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服務於劇情。
她策劃這場大戲的出發點,也就變得更加有力了。
理解到這一層,我們就發現,倪妮在影片中的表演是「淺者看淺,深者看深」。
你可以把她當成花瓶角色。
她的存在就是為了揪出渣男,她的主要作用是「穿針引線」,這麼理解沒問題。
但你仔細解讀就會看出,她才是真正的大BOSS。
這個角色越複雜,倪妮表演得越簡單,觀眾的觀影樂趣就越大。
她用自己的演技實實在在把大家「涮了」一遍,整個影片能成立,她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勞。
03、
倪妮在《金陵十三釵》之後,一直沒有代表性的作品,口碑也是起起伏伏,身為謀女郎的光芒,似乎也不如當初耀眼。
但這一次,她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伴隨著《消失的她》大賣,倪妮終於有了一部35億票房檔位的代表作。
而她個人主演電影總票房已經突破了80億,在國內女演員中,位列第四名。
她成了這個7月最幸運的女演員,相信借著這股勢頭,她的表演事業將迎來新的高峰。
我們期待她早日躋身百億票房俱樂部,兌現大家對她的期待吧。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