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蔚來資本發布《2022投資展望白皮書》

2022-08-15     投中網

原標題:重磅 | 蔚來資本發布《2022投資展望白皮書》

近日,蔚來資本在五周年聚會上重磅發布《蔚來資本2022投資展望白皮書》。

蔚來資本投資團隊基於對產業終局的思考,將行業調研及洞察進行了系統性梳理,並首次對外發布《蔚來資本2022投資趨勢展望白皮書》,分享在未來5至10年,蔚來資本對汽車與物流、新能源及硬科技的趨勢性洞察及研判。

蔚來資本進行產業布局的底層思考是:聚焦新型能源和智能電動車等產業的投資機遇。

近幾年,電動車滲透率大幅提升,電動車是承載自動駕駛的完美載體。自動駕駛會為人們釋放大量的時間。當真正的自動駕駛或高階輔助駕駛到來的時候,車會成為人們的第二生活空間。

能源行業方面,交通體系的能源形式變化對能源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電池規模化提升,成本大幅降低,鋰電池在分布式儲能和一些儲能場景得到大規模應用。中國當下正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再生能源也需要先進的儲能技術。

本文節選了白皮書報告的部分精選內容。

能源

「十四五」期間,中國加速向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開始轉型。

蔚來資本認為,光伏產業鏈的技術變革及新技術大規模應用會推動成本下降。隨著補貼退坡,中國已於2020年基本進入光伏平價時代。同一時期,由於電力價格市場化提速,煤電價格上漲,光伏發電優勢更為突出。

我們預測,2021 至2025 年,光伏新裝機容量增速是整體發電市場新裝機容量增速的三倍。從長遠來看,光伏技術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極具有優勢。

蔚來資本看好、並將投資下一代的光伏技術。我們認為,鈣鈦礦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

自19世紀以來,矽一直是太陽能電池中使用的主要半導體材料。但是,常規太陽能電池板中使用的矽晶體製造過程複雜且昂貴。

作為矽的替代物,鈣鈦礦具有高轉化效率和低成本的優勢。目前,單層鈣鈦礦的效率已經可以超過晶矽;疊層鈣鈦礦的轉化效率理論上可達 43% 以上。所以我們認為鈣鈦礦是非常好的下一代光伏投資標的。

碳中和目標確立後,住建部和交通部計劃80%建築立面安裝光伏,這為晶矽幕牆和薄膜電池提供了機會。

隨著光伏建築一體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的推進,我們將重點關注輕質柔性組件領域的投資機會。

光伏建築一體化,是指將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陣安裝在建築的圍護結構外表面來提供電力。輕質柔性組件輕、薄、柔韌性佳,應用場景廣泛且安裝更簡單。蔚來資本測算,其市場空間可達1.3萬億元。

隨著全球光伏電站增長,電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及智能化運維技術得到關注。

如何提升運維效率,使得光伏能夠有效地運營更長的時間,即使其收益回報時間能夠更長,這裡「大數據+硬體」構建了一定的技術壁壘。國內智能運維尚處於較粗放的階段。在日益提高的運維需求之下,我們將持續觀望市場上的各種智能運維產品。

能源結構的改變推動儲能市場快速發展,其中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適應性好、能量轉換效率高,是新型儲能系統的主要發展方向。

我們先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近兩年「儲能」開始成為很熱的話題?

傳統能源,以熱能、化學能源為主要核心。化學能源主要來自於煤、天然氣、石油等,其物質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儲能裝置。

近些年隨著能源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們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包括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這些能源都沒有穩態的能源存儲媒介。因此,我們會考慮用其他的形式把這個「場」轉化為「物」,儲存下來。

能源的儲存有多種方式,不同的方式對應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能源轉化效率。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是新型儲能系統的主要發展方向。

我們認為,2025 年,全球動力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接近 1800吉瓦·時(GW⋅h),到2030 年,將達到 3000吉瓦·時。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接近297吉瓦·時(GW⋅h),我們預計這個數字在2030年將增長到2257吉瓦·時(GW⋅h)。

在眾多電化學儲能技術中,我們認為鋰電池是電化學儲能技術中的重點發展方向。其中半固態/固態電池會是鋰電池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電池技術將沿著「高能量」及「性價比」兩條主要路線發展。

將上游原材料在電池中的規模進行細分,我們預測,到2030 年,整個原材料市場將接近 3 萬億元,正極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 9000 億元,負極材料市場規模將超 2000 億元。

基於此測算,很多細分的材料市場規模都將超千億。我們認為,在電池原材料這個細分領域,增長性確定、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正極材料中,高鎳三元和磷酸鐵鋰會是未來的主力。磷酸鐵鋰材料可兼顧動力與儲能場景,在2025年,預計這兩大場景中的出貨量將達180萬噸。三元材料方面,我們認為能量密度更高、更具成本優勢的高鎳低鈷/無鈷材料占三元材料的份額將逐步上升。

負極材料方面,石墨是目前負極主流材料,人造石墨市場通過工藝改善及技術革新,有望實現節能減排和降本。矽基材料能量優勢突出,是未來負極材料的發展方向。

應用層面,磷酸鐵鋰目前以安全性成為了儲能和商用車的首選。未來,我們認為中高端的車用電池將以高鎳三元體系為主;中低端車將以磷酸鐵鋰為主。中低鎳的材料體系將逐漸失去市場份額。

作為循環經濟體系中的最後一個環節,鋰電池回收是必然趨勢。2019年是動力電動車爆發元年。隨著動力電動車的普及,電池回收是一個大的趨勢。以貴重金屬的價格作為基準,蔚來資本預計,2030年整個市場規模可以超千億。

我們認為,未來鋰電池回收的成功因素將從早期的渠道的規模(2023年之前),回歸到精細化工這個本質(2025年之後)。

在大化工、精細化工的行業領域,能夠做高效成本管控的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里處於優勢地位。2028 年之後會是一個技術突破期,比如等離子回收、原位修復等技術,都是蔚來資本在提前布局的一些領域。

汽車與物流

全面電動化是一個時間問題,而非「是與否」的問題。提到電動化,大家首先會想到電動汽車。我們認為,各種交通工具,從兩輪的電動摩托車,到乘用車、重型商用車、輪船、飛機等等,都有電動化的可能——萬物皆可電動化。

交通工具的全面電動化市場,現在仍處於一個起步階段,這其中孕育著大量機會。

我們預計,到2030 年,中國電動工具全面電動化將會是一個超萬億美金的市場。如果加上其運營、零部件等方面,市場規模將再翻一倍。

要實現全面的電動化,其需要三個核心的要素:

第一,是極致的產品性能,其核心驅動力是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電池的性能提升及成本下降,以及電驅系統的集成及技術創新,都大幅提升了電動化交通工具的性能。

第二,多樣化的能源補給形式,支持電動化交通工具以更高效、經濟的方式落地。目前,乘用車的換電已被證明為切實可行。商用車方面,換電能在集中、恆溫的情況下為電池進行充電,這樣可以提升電池的生命周期。若攤銷到整體的運營公里數上,換電的電池成本將低於快充成本——即換電又快又便宜。

第三,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總所有成本)是全面電動化的基礎。目前來看,多種電動交通工具已經展現了一定經濟性。隨著技術日趨成熟,經濟性有望愈加凸顯。比如電動輕卡,電動摩托車的 TCO會優於同級別的燃油車。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超十萬億美金。自動駕駛賽道的想像空間,不亞於動力電池。

我們觀察到,自動駕駛有三個變化:商業化、聯盟化和場景化。

商業化——我們預測,高級別的自動駕駛(L3 及以上)市場滲透率有望在2025 年達到10%、2030年達到30% 。

高級別自動駕駛相關的核心器官正在加速成熟與發展。如果我們把自動駕駛比作一個人,自動駕駛的眼睛(雷射雷達),大腦(自動駕駛算法)及心臟(大算力晶片)都在急速優化。其背後有以下幾點原因:

雷射雷達已經開始全面商業化,這是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前提之一。近幾年,隨著雷射雷達技術趨於成熟,其成本直線下降:2018年時雷射雷達的成本是 5 萬元/顆。這個成本預計將於2023年下降至6000元。2021年,蔚來汽車ET7量產車型標配雷射雷達,推動中國多家車廠迅速跟進,後續雷射雷達將不僅是高端車的標配,後續有可能會進入中端車市場。

大算力晶片的普及。大算力自動駕駛晶片預埋量產車,保證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數據處理能力及算法持續疊代的可能性。目前國際上,特斯拉FSD(144 TOPS)及英偉達 Orin X (254 TOPS) 已實現量產。黑芝麻智能的A1000晶片(116 TOPS)也已進入量產階段。

大規模的數據自動化。隨著量產車型投入市場,車廠收集的海量數據,建立閉環自動化,從而持續疊代自動駕駛算法。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勢力車廠通過自研模式建立數據及算法疊代閉環,傳統車廠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模式,通過海量數據、閉環自動化及數據驅動的算法疊代,共同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軟體發展。

聯盟化——本報告主要側重介紹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的聯盟化。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還不具備把Robotaxi 推到商業化程度的完整能力,所以較多的形式是三方聯盟(主機廠 – 出行平台 – 自動駕駛公司),推進Robotaxi的商業化進程。

場景化——自動駕駛技術作為生產力新物種,已滲透到各類作業場景,包括Robotaxi,幹線物流、港口物流、市內環衛等。

汽車行業的第三個變化,與商業範式相關。在汽車領域這成為 「X as a Service」。

智能汽車正在從移動工具向移動生活空間轉變。傳統整車行業作為民用工業的「皇冠」,平均收益率不僅明顯低於軟體,半導體,機械等行業,也低於整體行業平均值。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中國經濟模式的轉變,商業的重心已經從「商品」轉移到了「人」,簡單的生產製造和逐層加價銷售的模式正在被擠壓,主機廠將通過更多的軟體技術和服務,直接與客戶產生聯繫。因此, 我們認為智能汽車有機會通過各種增值服務,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附加值。

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打電話已不是手機最重要的功能,手機真正的價值也不在於手機硬體本身,而是通過智慧型手機連接的各項服務——智能汽車也會產生相似的演變。

目前智能汽車所提供的服務,如智能駕駛,能源服務,信息娛樂等,已經展現出極強的成長性,消費者能以更低成本獲得更多體驗服務。未來,我們進入汽車的原因將不僅是從a點到b點的位置移動需求,我們可能是為了聽一場沉浸式的音樂會,看個4D VR 電影,開個視頻會議,冥想或露營。我們認為未來的智能汽車,將會演化出多種與體驗相關的、更具價值的增值服務,都可以通過訂閱的形式觸達消費者。

隨著功能的增加,消費者對於「X as a Service」的支付意願會有所增加。這將帶來車廠商業模式的轉變。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汽車消費者的需求將從底層的安全舒適物質價值需求,演變到認同及自我實現精神價值需求。

智能汽車的增值功能服務,只有在必要性和體驗價值高度契合的情況下,消費者才會買單,服務提供者才能夠賺取更高的回報。在智能汽車時代,用戶對於生活方式和服務的認同,要遠高於對單純品牌的認可。

衡量一個偉大公司的能力,關鍵是看他是否具有長時間鎖定客戶的能力。隨著智能汽車廠商商業模式的轉變,資本市場對其估值方式也明顯區別於傳統主機廠。特斯拉的服務收入從2014年到現在,實現了53%的復合增長率,營收占比也越來越高。資本市場也將特斯拉與蘋果、奈飛及其他高科技公司歸為一類,關注其每個用戶的全生命周期收入(ARPU),從而給予其類似於軟體或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倍數。

「車即服務」並不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改變,而是技術變革與商業邏輯變革的結合,也為汽車行業的價值提升帶來了新的機會窗口。

硬科技

蔚來資本認為,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會帶來車用半導體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也會重塑整個半導體行業的格局。汽車半導體將成為未來半導體行業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

2010年,汽車半導體占全球整體半導體市場的 9%。隨著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預計,到 2030 年,這個比例將達到30%,車用半導體成為半導體行業最大的單一應用市場。

車用半導體的單車貨值及用量都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推動因素來自於三個方面:電動化、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

以手機行業為參考,在傳統手機向智慧型手機轉變的過程中,手機的半導體貨值由 10 美金增長到 180 美金,呈 18 倍增長。

傳統燃油車的半導體貨值約 250 美金,我們預測,成熟電動智能汽車的貨值將達到 2500-5000 美金,呈約 20 倍增長。

同時,國內車用半導體的自給率不足5%,國產化發展空間巨大;伴隨國內智能電動汽車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後續國際化市場的拓展,國內具備孕育車用半導體行業巨頭的潛力和機遇。

汽車電動化推動了功率半導體器件發展,為孕育本土碳化矽(SiC)產業鏈巨頭提供了機遇。SiC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器件耗損低的優勢,在智能電動車上愈發顯著,國內外廠商開始大量應用。

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是中國市場進入碳化矽應用的元年。新能源行業開始逐步使用SiC器件,同時大量的中國本土主機廠(OEM)也開始應用碳化矽,碳化矽迎來新能源和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雙重利好。Cree預計到2026 年,整個碳化矽市場規模達到 60 億美金,我們預期屆時的市場規模可能會超出預期。

隨著自動駕駛等級提升,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將逐步域化並向中央計算架構發展。同時,隨傳感器數量增加,傳感器數據處理量與融合要求大幅提升,對晶片算力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智能座艙將支持更多交互及娛樂功能,其晶片算力將成倍上升。智能座艙在滿足更安全、更便捷的駕駛功能之外,將更加關注在不同場景下的極致用戶體驗。

智能電動池汽車領域是AR/VR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之一。眾多OEM新車型智能座艙晶片性能持續提升,能夠為AR/VR設備提供更好的能源、算力以及其他場景支持,AR/VR技術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應用大有可為。同時智能電動汽車作為移動生活空間,具備提供更多用戶場景的各項基礎設施。

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也為汽車產業鏈帶來了新變化。

以智能座艙為例,傳統的座艙供應鏈由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等構成。為滿足更多樣化及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智能座艙行業快速發展,主機廠在方案應用上的主動性更強,主機廠通過自身產品和場景定義,整合一二級供應商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供應鏈效率,加快產品及應用研發疊代速度,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增加用戶服務場景。

智能製造的本質邏輯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智能製造主要呈現四個特徵:

自動化,通過 3D 列印、機器人的應用,實現自動化效率的提升。

網絡化,通過數據互聯和系統集成,提高信息反饋的及時性。

信息化,通過雲端部署及工業軟體的進一步應用,提升生產效率。

智能化,通過智能倉儲物流實現全產研效率的提升。

中國是製造業的大國。過往,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全球的30%,而中國工業軟體的市場規模僅占全球比例不及10%。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差距。

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將驅動工業軟體市場的進一步擴張。2017年,工業軟體的市場規模為 1000 億人民幣。我們預測,到2025 年這個規模將接近 4000 億人民幣。

智能製造技術推動汽車生產效率提高,並向柔性化和定製化轉變。

以單車生產時間為例,特斯拉藉助智能製造的技術,將單車生產時間從 30 小時優化到2021年的 10 小時。同時單生產線的車型生產數量也會大幅提升。這部分的升級主要受益於三方面的技術:3D 列印、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倉儲物流。

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全球市場有很大的先發優勢。

目前,新能源汽車整車出口量年化增速為60%,遠高於整車總體的出口增速。與傳統整車出口目的地不同,新能源整車出口以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區域為主,且平均價格高於傳統燃油車整車出口價格。

中國智能電動車的出海戰略也已經從這個整車的貿易出口,向產業和品牌的國際化出口轉型。

借整車出海的大勢,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中國核心零部件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都有目共睹。

動力電池方面,中國動力電池的裝車量份額全球領先。寧德時代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占全球市場份額近 30%。

中國新勢力造車品牌對於天幕玻璃和雷射雷達的應用,推動了技術疊代,提升了產品性價比。目前,變色天幕玻璃等產品也開始進入中端車型。國產的雷射雷達產品性價比高,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隨著國產化趨勢的持續深入,中國的新能源智能整車和汽車零部件也終將登上國際舞台。中國本土有望誕生多家世界級的汽車產業鏈企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515ee15fb720559ff4973e40313f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