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半醉半醒
作者:洞見·念念
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半生浮沉半生事,半是清醒半糊塗。
浮生過半,愈發體會為人不必求全、處世不必求滿的道理。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
人生應如是,最好的狀態莫過於一半清醒做自己,一半醉眼看世事。
01
人在年輕時,交友待人大多抱著涇渭分明的態度。
直到年歲增長,心性日漸成熟,方才明白,好的關係,貴在求同存異。
時時苛求他人,無異於處處孤立自己。
與人相處,留三分醉意,持二兩糊塗,才能相處不累。
台灣作家白先勇曾因打造崑曲《牡丹亭》,轟動兩岸三地。
可作為他最好的朋友之一,陳文茜對此事卻無動於衷,仿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只因在陳文茜的看來,愛情稍縱即逝,怎麼可能像《牡丹亭》所演繹的那樣,超越生死。
得知緣由後,白先勇非但不介意,還會儘量提醒自己,少在對方面前談及這個話題。
自那時起,兩人的相處,也因此變得更為舒服自在。
用陳文茜的話說:「我十分感謝他的理解。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用改變誰。」
梁啟超和陳寅恪,曾同時在清華大學任教國學老師。
工作中,兩人常因學術分歧,各執己見。
有次,梁啟超發表了一篇關於陶淵明歸隱動機的論文,陳寅恪看到後,為了駁斥這個觀點,也特地在學報上寫了篇相關主題的文章。
圈子裡有人揣測,陳寅恪的做法是否別有用心。
梁啟超卻不在意,反而說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這樣,無論在學術上怎麼唇槍舌劍,生活中的兩人始終維持著很好的交情,成了怎麼吵也吵不散的知己。
人生在世,只要與人相處,就難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
但這往往只是緣於個性不同、立場不同所致,並不代表誰對誰錯。
非揪著矛盾不放,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結果就只能是針尖對麥芒,傷人又傷己。
《增廣賢文》有言: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
人到中年,想要經營好人緣人脈,就要先學會不較真。
對朋友同伴身上存在的缺點或不足,少吹毛求疵,多理解尊重。
對家人伴侶偶爾犯下的過錯或失誤,少針鋒相對,多體諒包容。
這世間,從來都是人無完人,我們只能要求自己,無法強求別人。
讓自己在獨處時保持清醒自律,當你格局變大,胸懷變寬,自會和誰相處都融洽。
02
常言道,人情如紙張張薄。
做人,只要落魄過一次,就能領略何為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但凡事看得太透,往往會失去快樂。
到了一定年齡,真正的智慧,是懂得與現實和解,明白看清不如看輕,看透不如看淡。
黃渤成名後在節目上接受採訪,主持人問他:你以前遭受過冷遇嗎?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當然有,怎麼會沒有?」
在他還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小歌手的時候,不僅走到哪都沒人搭理,還經常被嘲諷被欺負。
現在他成了名,身邊全是好人,見到的每個人都對他客客氣氣,尊重有加。
但回憶起這些往事時,黃渤的神情中全是釋然,如同一個局外人在講別人的故事。
爛人破事對他而言,只是見證人生成長的一段經歷,如今時過境遷,他也早將其翻篇了。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里有個片段。
身為總裁的紀南嘉去商場買鞋,導購員看她穿著樸素,認準了她沒錢,態度極為不耐煩。
隨便敷衍了幾句,就叫了個新來的實習生頂替,然後自個兒躲在一旁閒聊。
其實紀南嘉一眼就看出自己被眼前的導購輕視了,卻並未因此生氣,也沒有選擇轉身離店。
好在接替的實習生雖然業務還不夠熟悉,但態度很熱情,一直用心為她提供服務。
紀南嘉把試穿過的鞋一口氣全買了,導購員這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大單,又湊過來想搶業績。
紀南嘉這時仍只是笑笑,然後回絕了導購員,堅持讓實習生結帳。
從頭到尾,她都沒有表現出不愉快,卻用自己的方式給導購員上了一課。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成熟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世界很大,遇見的人很多,碰到一些自私虛偽的人,是常態。
若與之糾纏不休,糾結怨懟,到頭來,痛苦的只會是自己。
是非人心,清楚就好,沒必要再去拆穿;世態人情,知曉就好,沒必要再去說破。
放下別人的錯,是為了自己解脫自己的心。
人生步入中年,經歷的人與事越多,越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該裝傻時,就別太聰明。
凡事看得簡單點,給他人留一點餘地,也給自己留一份醉意,才能將崎嶇世路走得從容輕鬆。
03
人皆有爭強好勝之心,尤其是涉世未深時,總覺得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沒有得不到的東西。
但屢屢受挫後,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光憑滿腔熱情就能做到的。
成熟的處世之道,是有努力爭取的態度,更有隨緣自適的淡然。
認識一位朋友,博士畢業後就職於一家科研機構。
他對這份工作的前景也充滿了期待。
可惜單位講究人脈背景,他作為一個異地博士,不僅沒能因為工作能力優秀而得到提拔,還時常受排擠。
認清形勢後,他雖有些無奈,但從不沉迷於自憐自怨,而是利用業餘時間重做職業規劃。
一年後,他順利跳槽到一家大學院校工作,這個消息讓他的上司感到很意外。
在上司眼裡,他是那種幹活踏實、不爭不搶的人,想不到有一天他會主動提出離職。
如今朋友已是副教授,聊起這次選擇,說當時也頗感遺憾,畢竟做科研一直是他的夢想。
但他後來想明白了,有些路,當你拼盡全力也走不通時,就該拐彎了。
古語有云: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力所能及的事,須竭盡全力去做。但到了力所不及之處,同樣懂得當止則止,更屬於難得。
1972年,金庸先生在寫完小說《鹿鼎記》後,宣布封筆。
對於他為什麼要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突然隱退,很多人都表示不解。
金庸的回答卻十分坦誠。
他寫小說注重寫人性,寫性格,在他所有小說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性格有過重複。
而在《鹿鼎記》之後,他意識到再寫下去,很難再創新了,於是便順勢而為,決定停筆。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
當一個人走到頂峰之時,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是下坡路。
金庸用急流勇退的洒脫,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強大,恰恰來自於適時的捨棄與放下。
中年不惑,閱盡世事,是時候該認清能力邊界,明白自己幾斤幾兩重了。
正如亦舒所寫:無論什麼事,鞠躬盡瘁,均有限度,只能做到這樣,如果還不夠好,也只得作罷。
知其不可而不為,以順其自然的姿態看待人生起沉浮落,才是人到中年最好的修行。
世事無常定,人心有往復。
什麼都非得刨根究底弄明白的結果,註定會讓自己越活越沉重。
所以,麥家在《人生海海》中寫道:人生的高度,不在於看清多少事,而在於看輕多少事。
事看太清了會煩,人算太精了會累,半醒半醉最為宜。
真正的聰明人,都有一顆恰到好處的糊塗心。
點個贊吧,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活出自己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