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讓我多走幾步路」

2022-04-20     Lens

原標題:「這種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讓我多走幾步路」

「這種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讓我多走幾步路」

聽說,可口可樂已經成了上海市民的「硬通貨」。但是在鄰里之間,快樂肥宅水不是硬通貨,而是溫暖。

Phy是上海的一位居民,最近一直在熱心做社區志願者,每天穿著防護服在小區里跑來跑去,當被問及累不累的時候,她只說了一句「就蠻熱的」。

過了兩天,她收到鄰居的微信,跟她確認房間號,不一會兒門口的地上出現了兩瓶可樂。

關於可樂的故事還有很多。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那個用以物換物搭起樓道小超市,半箱可樂換來整個樓棟快樂的故事。

上海某小區:孫先生的12瓶可樂換出了一個「小超市」。

這些故事都很美好,它的美好在於它起源於一個人最簡單真誠的信任,而這份善意認真地被每個參與到這個故事中的人保護延續了下來,在漫長停滯的時間與封閉的空間中散發柔和的光暈,展示人們如何去信任陌生人,如何表達善意,如何在城市中建立愛的關係。

被「認領」回社區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發現,原來大家的生活有那麼多被忽略的重疊。

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在一點點構建「邊界感」的同時,每個個體的生存形態也在逐漸喪失多元化,呈現單一化。冷靜想一下,我們似乎從來不知道鄰居叫什麼,是做什麼的,甚至長什麼樣都很模糊。

疫情來了,每一個封閉的小區組成了一個社會單元,鄰居成了我們的親人。

咖啡愛好者從附近咖啡店、便利店的群中「淘」到了自己的鄰居,運動愛好者從附近健身房、夜跑微信群中成功找到了自家的社區群,即便是社恐,打個招呼也能被好心的鄰居「認領」回社區群中。

封閉的小區,鄰裡間的聯繫更緊密了

雖然最初微信打招呼,總是少不了一些客套和表情包來緩解大家心裡微微的尷尬情緒,在過去人們信任的系統崩潰時,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帶著一份小心翼翼,無法確定是否會冒犯到彼此。

這就如項飆所說,我們活在信任與意義系統高度集中化的時代,大家太習慣用這套系統去建立聯繫,而人與人之間的具體而細微的那部分被長久的忽略了。

但人永遠是抽象具體而鮮活的,在疫情的沉悶與壓抑中,「附近」更鮮活、更瑣碎,也是最為「活在當下」的一面,開始展露在我們眼前。

百家飯

封閉在家依舊能在制霸朋友圈步行排行榜,在家來回走兩萬步的鄰居大叔,讓每日步數不超過一千的鹹魚驚嘆。

樓下阿姨可能有著迪士尼公主的絕技,用力拋出一把貓糧便可召喚松鼠和鴿子。

一樓的小花園總是被野貓拜訪,幾隻白貓肥美地在柔軟的草叢裡躺平曬太陽,尾巴慵懶地搖著。

樓下的花開了,每天站在窗前看玻璃外春天的風景,看到對面也好多人,他們大概也憋瘋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拍下同一顆開花的樹?

3月23日,上海徐匯小區內。@十三姨

封城期間獨居老人的新聞讓人感到擔憂,詢問樓棟中的老人是否需要幫助後,鄰家阿婆慷慨表示「自己物資充足,掛在魚竿上的蔬菜請隨意取」,感受到對方的謝意的同時,也忍不住小小感慨,阿婆字如其人,都很大氣。

人們也有許多反差,微信群發言常有兩種不同的發言風格,文字語氣十分柔和,努力避免給其他人帶來壓力的年輕人,以及說話做事異常乾脆利落的年長者,在反差感外卻讓人感受到他們應該都有個共同點:都是好人。

連著吃了好幾天的胡蘿蔔和土豆了,想換個味道,只能不好意思的問一下鄰居「還有洋蔥嗎?」沒想到鄰居們的回應非常熱情「拿走」。

有人說家裡沒囤糧了,就立刻有人送一袋米;年輕人平時不燒飯家裡沒有鍋,鄰居便將鍋借給他;還有家裡老人身體不好想吃雞蛋糕的,大家也紛紛找出家中的蛋糕類食物拍到群里。

用鄰居A的雞蛋和硬通貨泡麵,鄰居B的綠葉菜,鄰居C的蝦仁和街道發的西紅柿,下了一碗百家豪華泡麵。這大概是許多人的飲食寫照了,似乎小時候那種嘰嘰喳喳熱熱鬧鬧的弄堂生活又回來了。

在上海隔離的女孩Jainu,樓下住了位怕貓的上海阿姨。隔離第一天,阿姨從門縫裡塞進了一張紙條,打開門,貓貓一起跟到門口,阿姨嚇得立刻跑下樓了。「因為養貓阿姨對我一直挺有意見的,即便這樣還在這時候送菜飯給我吃。」

還有那些過去我們未曾注意到的他人難以啟齒的煩惱,在大家的互助中,這些曾經現實中尖銳的邊緣也被柔軟的善意所包裹,反而讓我們更願意坦然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也願意在他人有需求時提供幫助。

這些流傳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中的文字,讓人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社區的意義,這種自下而上的市民互助,是建立在真實的日常生活接觸中的。

人本善良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只要鼓起勇氣開口,選擇相信他人,原來生活中是有這麼多素不相識的人,在不會給自身帶來任何利益的情況下,也願意幫助我。 就像Phy所說的,「雖然我有當志願者,但是其實我真的很社恐,如果不是被人本善寬慰到,可能什麼都不想做。這種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讓我多走幾步路。」

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曾說「共識形成過程的原則之一是,你不能挑戰他人的動機,你必須假設每個人都誠實並且具有良好的意願」。

這當然不意味著可以任由自己為他人所欺騙而毫不質疑,而是說,這種慷慨的習慣將給與他人更大的空間、更少的情緒負擔去做出選擇,選擇是否對他人回應善意,是否為其他陌生人給予同樣的信任。而我們相信,大部分人在有選擇的前提下都願意做個好人。

在習慣競爭、冷漠甚至敵意的社會氛圍之後,大家也愈發認識到身邊的人以及瑣碎日常的重要性,我們比往常更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建立真實的聯繫,通過在「附近」建立愛的聯繫來消除抑鬱。

而在解封后,社區應該也不再是書本理論中的抽象名詞。對於這個詞的理解將更多的基於我們在疫情時期的記憶,那些我們如何付出,如何收穫的記憶,以及我們如此形成的共識。

人們可以繼續延續這份共識帶來的聯繫,而人們試探著接觸彼此,得到善意回應的喜悅可以對標一種童年時的天真。

這份天真就如同藝術家Bunnie Reiss試圖在《枕頭城堡》中展現的。用社區中每個人的舊物搭起的童年的枕頭城堡,投入點點滴滴對社區的愛與讚美,讓「附近」不再是一個次要的、不重要的存在,而是一個如同童年的娃娃屋一樣,讓人感到柔軟、舒適與安全的紐帶。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znmjpIlSdxl2SsOKXMkIw?forceh5=1

https://www.bunniereiss.com/new-gallery-15/

https://mp.weixin.qq.com/s/NdzgDh0cDwdp1uNeFokMnw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6d21f1aee209e4766dbe7f1760bde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