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全國核物理大會在浙江湖州舉行

2023-05-17     民生周刊

原標題:第十八屆全國核物理大會在浙江湖州舉行

5月12至16日,第十八屆全國核物理大會在浙江湖州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95所高校和27個科研院所的700餘名專家學者和學生參會,交流研討過去三年我國在核物理理論、實驗和探測技術及其應用等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沿主題。

據了解,全國核物理大會是核物理學會主辦的國內核物理學界最大規模的系列學術會議,每三年舉辦一次。

我國核物理從業人數正在不斷增多,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2019年,全國核物理專業人員在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級別以上發表高水平論文70餘篇,而2016-2019年,這類論文數只有16篇,整整翻了4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大科學裝置的建成並投入使用,更多優秀科研成果不斷顯現,這是國家戰略布局和重點投入產生的正反饋效應;另一方面,核物理重視和需要國際合作,隨著我國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入STAR,NICA等國際重要合作組,中國核物理正成為世界核物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國核物理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開幕式上進行了「第八屆胡濟民教育科學獎」頒獎儀式。「胡濟民教育科學獎」是為紀念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和教育家胡濟民先生,緬懷他在開創我國核物理、核聚變科學和教育事業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鼓勵為發展我國核物理與核聚變事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教工作者和研究生,由北京大學胡濟民教育科學獎勵基金設立,每三年進行一次評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張煥喬院士等八位資深學者為獲獎青年科學家和研究生頒獎。

會議期間,張煥喬院士對我國核物理髮展提出了更高期望:一是無中微子雙β衰變研究需要儘快推動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沿課題;二是力爭我國在119和120號等超重元素合成工作的國際競爭中取得重要突破;三是放射性核束物理仍然是本世紀重要的國際前沿領域,需要投入科研力量積極尋找滴線附近新實驗現象及伴隨產生的新理論;四是在核天體物理交叉領域的深地實驗研究首批(三個多月)實驗中和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研究等國際合作中取得了重要實驗和理論成果,希望堅持國際合作,推動大科學裝置等資源共享,預期可以取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鞏固和提升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本次會議為期5天,由湖州師範學院承辦。交流報告包括大會邀請報告13個、分會報告346個。學術交流主題包括核結構和高自旋態物理、低中能核-核碰撞、聚變和裂變動力學、超重核合成與反應機制等,以及其它核物理及核技術相關領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645bf39c594df1b050311a5f10a31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