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點:
1、海底撈、呷哺集團、九毛九財報狀況
2、嚴峻環境下,三巨頭都做對了什麼
3、給火鍋人的3點建議
三大上市餐飲品牌
都掙錢了
昨天,海底撈年中財報出爐。
財報顯示,海底撈較去年同期,收入增長24.6%,達到188.86億元(餐廳收入179.35億元);凈利潤達22.6億元,創上半年業績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凈利潤盈利,經營性現金流達49.3億元,同比增長90.3%。
遙想當年,海底撈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極速擴張,以至於不得不斷臂求生,這也使圍觀群眾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質疑,如今盈利,用實力告訴群眾,海底撈仍是餐飲界妥妥的扛把子。
回望2021年凈虧的40多億,海底撈算是打了個翻身仗。
海底撈財報一角
無獨有「偶」,前兩天,呷哺集團和九毛九集團也發布了年中財報,而且都無一例外地掙了錢。
根據呷哺財報,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團營收28.46億元,同比2022年上半年增加32%;期內利潤為212萬元,揚眉吐氣地扭虧為盈。
其中,呷哺營收增長29.5%至13.77億元;湊湊營收同比增長36.8%至14.01億元。
一周前,九毛九發布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中期業績公告,業績數據顯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長51.6%至28.79億元。
其中,慫火鍋的數據比較搶眼,其收入同比增加331.2%至3.52億元,單店日均營業額4.5萬,成為集團第二大收入來源。
湊湊火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24329億元,同比增長21.4%;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6230億元,同比增長23.5%。
從發布的數據上來看,餐飲三巨頭都跑贏了大盤,而且還都逆勢開店——
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團在全球共經營1094家直營餐廳,截至目前,已新開超140家餐廳,包括呷哺呷哺、湊湊、趁燒等品牌,覆蓋以及內地、港澳台、新加坡等市場。
同期的九毛九也不遑多讓,開出67家餐廳,包括46家太二、16家慫火鍋、1家九毛九及4家賴美麗烤魚。
相比呷哺,海底撈比較謹慎,去年到現在新開加重啟的餐廳,在100家左右(期間也有關停的門店)。
慫火鍋
開店、掙錢、反哺品牌,三位大佬有條不紊地穩紮穩打,小白羨慕得直流口水,於是瘋狂入局,結果上半年全國火鍋店倒閉一萬多家。
別說海底撈你學不會,呷哺和九毛九你也夠嗆能學會。
在艱難年月里,他們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無論是看一個人,還是看一個品牌,要觀其最低處,所謂「最低處」,是指當他在面臨最極端、最嚴峻或是最誘惑時的表現。
疫情三年,無疑是餐飲市場的最低處,有人及時調整,有人躺平擺爛,有人逆風飛揚,也有人悄然消失。
比如海底撈,以為是抄底的好時機,一舉擴張幾百家,終因「錯判形勢」而關店幾百家,這種大開大合、當機立斷的戰略,一般企業還真學不來。
兩年前,賀光啟決定及時止損
再如呷哺,賀光啟重掌帥印後,經過實地調查,決定及時止損,2021年關店229家,2022年關店84家(包括81家呷哺呷哺餐廳和3家湊湊餐廳);2023年,賀老大還將繼續關店或限制29家呷哺,並關閉13家湊湊。
刀尖向內的這股子狠勁,外人看著都肉疼。
他們的火鍋店打了烊,調整客單價的子彈也上了膛。
賀光啟上台之前就已發聲,本來是人均四五十元的小火鍋,非要搞到七八十上百塊。
當時就有不少人猜測,呷哺是不是要調價?而根據今年的財報看,確實如此。
湊湊部分產品
呷哺目前的客單價為58.2元,已經重回60元以內,較為明顯的是一線城市,直接從2022年中期的67.2元降到如今的58.8元;走中高端路線的湊湊也在調低客單價,從去年的141.1元降到133.4元。
在2017到2020年間,呷哺的客單價分別是 48.4 元、53.3 元、55.8元,62.3元,一路上漲;別看漲幅小,但經不住1000多家店的基數大,兩個人隨便吃點,客單價就輕鬆上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賀光啟是2021年8月末披掛上陣,呷哺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賀老大拿起菜刀砍電線,一路火花帶閃電,時隔兩年,終是把客單價砍到了「品牌初心」的預期,足見執行力之強。
老大海底撈對於客單價也有所調整,從2022年的105元調整到102.9元。
再看九毛九的財報,除了九毛九和那未大叔是大廚之外,太二、慫火鍋和賴美麗烤魚的客單價都在降低——太二的客單價從78元調到75元;慫火鍋從130元調到121元;賴美麗烤魚則從84元調到68元。
內部調整完,下一步就是外部,也就是客流。
海底撈搶人,群眾口碑裂變
海底撈搶人是出了名的,前段時間,在演唱會現場,海底撈張羅著粉絲們聽完歌去吃海底撈,車接車送,熱情得像婚介所的大姐;最近又搞出個露營風火鍋店,也是想通過別樣的場景吸流量。
慫火鍋名為「慫」,但工作人員個個是社牛,主打自信和快樂,一旦聽說你過生日,一定會讓你體驗全世界為你慶生的感覺,俊男美女、載歌載舞,絕對讓你回味無窮。
社牛怎麼會慫?
呷哺留客的手段就更直截了當了——給錢。
疫情期間,生意難做,呷哺集團就聯合旗下呷哺呷哺、湊湊、趁燒、茶米茶、呷哺食品五大品牌,推出會員「充多少贈多少」的儲值優惠活動;據悉,該活動拉動儲值超2.7億元,發放消費券超1350萬張,預估拉動餐飲行業消費8億元。
當然,這也是呷哺利潤被稀釋的主要原因——這次活動共計讓利1.9億元。
慫火鍋一角
三巨頭整活的方式還有很多,不再贅述。
那麼,作為泡在苦海里的眾生一員,從他們的鏡子裡,你看到了什麼?
巨頭盈利,給你3點建議
火鍋餐見根據三巨頭的財報及動作,歸納了3條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學會果斷放棄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好比你去賭錢,輸了2塊,想撈回來,就得一直賭下去;輸掉的2塊,就是沉沒成本,它跟你當下決策(收手還是繼續賭下去)無關,所以,它不能成為你繼續賭下去的理由,而一旦定下「撈回來」的決策,你就會不受控制、無休止地賭下去,直到傾家蕩產。
很多創業者原本生活優渥,手中還有點閒錢,燃起「錢生錢」的念頭後,投個火鍋店,投著投著發現錢不夠,然後四處借錢、借貸,加上不會運營,餐廳生意清淡,沒辦法吸客留客,只會打價格戰;引來羊毛黨後,他們還天真地以為口碑會自主裂變,哪知產品、運營、管理都跟不上,來人越多,口碑崩得越快,最後支撐不住,倒閉關門,順便欠了一大筆錢。
海底撈的創新
行業紅利早已吃完,升級疊代、創新創意的紅利又吃不到,貿然上戰場,只能送人頭。
厭惡損失,是人性,眼看生意無望,果斷放棄,才是明智之舉,畢竟,有些時候的堅持,並不值得。商業如此,感情亦如此。
第二、「不顧一切」地撈人。
你有沒有試過,推著小推車在大街上賣底料、賣火鍋食材?你有沒有試過,在暴雨中、冒著各種風險,給你的用戶送吃的?
海底撈在擺夜市
你有沒有試過,走出餐廳,到大街上擺個夜市攤,賣點炸物、冒菜之類?你有沒有試過,為了多賺點錢,營業時間調整到凌晨5點?
你有沒有試過,建立社群,跟你的粉絲經常互動?你有沒有試過,給你的會員直接發錢,充多少送多少?
當然,去演唱會上撈人這事,你肯定想都沒想過。
但是,這一切,他們在做。
他們目的很簡單,就是「不顧一切」地拉人,形式簡單粗暴,要麼直接賣你產品,要麼直接拉你去店裡吃飯。
海底撈一人食
其實,拉人吃飯最難,低價內卷倒很簡單,美團抖音搞個低價套餐、發點券就成。
然而,正確的路總是艱難,沒有捷徑,而且很少人走,好走的路上,早已擠滿了人,憑什麼你能跑出來?
所以,這裡說的「撈人」,是實實在在地「撈」,而不是線上虛擬地引流,尤其對於中小餐廳而言,直接拉人過來吃飯,雖然粗暴,但最有效,當然,前提是你的產品服務運營啥的,必須過關。
第三、該低頭時要低頭。
「低頭」,指的是低下頭看路,不能一直傲嬌地仰著臉看天。
火鍋餐見在採訪中,經常被火鍋老闆們問到,你說,我的產品比同行好那麼多,甚至能打到90分,為什麼顧客還不來?
湊湊部分產品
這是一種典型的「曬娃心理」,自己的娃,咋看咋好,而實際上,你看到的、朋友圈裡曬的娃,估計百分八十不入你的眼;在你看來,這些娃既不可愛,也不漂亮,可你不會傻到講出來。
同樣,你認為自己90分的產品,在別人看來,估計根本不及格,但很少會有人願意告訴你,相反,那些指出你問題所在的人,你會認為他有很大問題。
所以,請低下你高貴的頭顱,俯下身,真真正正地研究產品、研究用戶,多出門學習,多睜眼看看別人,不要一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古語有云,地低為海,人低,才能為王。
最後
動輒收入上億的餐廳,先別急著眼紅,畢竟,人家是從1跑到了N,而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連1都沒做到。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牌掙錢,看個熱鬧就行,焦點還是要向內,放到你的「用戶」和「運營」上。
下半年已經開幕,火鍋馬上進入旺季,到底是真有本事,還是虛張聲勢,出來練練,就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