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美國的顏寧,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2023-06-30     史密記

原標題:出走美國的顏寧,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這究竟是人才的流失還是人才的流動?

2017年5月7日,顏寧受普林斯頓邀請,離開了清華大學前往美國任教。引發人們紛紛猜測。2019年4月30日,在兩年前落選中科院院士的顏寧,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消息一出,頓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外界開始質疑顏寧選擇離開中國是不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然而她本人卻三緘其口,只說是因為希望自己在學術道路上有所突破,換一個新的環境,在科研上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於六歲同家人遷至北京。高中時候便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而受到老師的重視。原本是志向是北大的她,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老師的建議是正確的。在清華這段時間,她的才華得到展現。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清華畢業以後選擇保送普林斯頓大學讀博。

四年後,顏寧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取了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只是一個新的起點,顏寧所在的課題小組決定研究膜蛋白的項目,這個全世界的學術界公認的難題就在顏寧與她帶領著的學弟學妹手中開始了。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的研究取得了進展,這一消息震驚了美國學術界的同僚。

當人們以為顏寧這一位在美國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將在這片土地上大放異彩的時候,顏寧做出了一個震驚四座的選擇。她選擇回國,回到她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她想為那片養育她的土地做一些什麼。

很快的年僅30歲的顏寧回國了。受清華大學的聘請她任職醫學院教授,成為清華大學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伴隨著榮耀而來的總是質疑,當時國內的人們紛紛懷疑年輕的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勝任這一份工作。她深知面對質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強硬的事實回擊,

醫學院的獨立實驗室很快建成了,作為這個實驗室的建設者與領導人,顏寧帶領幾名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為了擊碎旁人的質疑,顏寧決定向世界最難的課題,結構生物學最難的領域發起衝擊。

所有成功的光環背後都有人付出不為人知的汗水。項目研究人員每日廢寢忘食的工作,拋棄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日沒夜,十數個小時的泡在實驗室里。

研究院甚至為此引進了全球領先的冷凍電鏡技術。付出總是有回報的,顏寧所帶領的研究小組每年都在世界三大頂級雜誌:《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加起來超過了全國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甚至有一項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這種傲人的成績在國內外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顏寧自己都坦言「如果我在國外,在同一起點進行相同的研究,進展不可能這麼快。」

這一切還不是終點,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前提,都是為了後來更重要的研究做鋪墊,很快的,她攀登上了研究學中的一座高峰,一座困擾了世界生物學五十年的難題!

在人體14種葡萄糖轉運蛋白當中,GLUT1是最早被科學家發現的。解析GLUT1的結構,是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課題之一,全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都在為此努力,很多科研工作者已為此付出了近20年的時間,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能夠在這一方面取得成績的科研組寥寥無幾。

甚至有的已經放棄了這一課題。直到,她帶領這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中國團隊,僅用了堪堪的六個月,便將這一困擾了世界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得到破解。

這樣的成果是豐厚的,她獲得了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這兩項成就也使得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傑出的女科學家之一。

然而,絕大部分的國內專業人士並沒有因為她獲得如此多的榮譽而停止對她的質疑,人們認為他科研結果的成就有大部分的功勞是因為清華大學斥巨資引進的全球領先的「冷凍電鏡技術」上,因為有這種設備的存在,使得她可以研究出其他實驗室得出不了的結果。

而且,顏寧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只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添磚加瓦,並沒有發現一些實質性的成果,象徵意義大過於實質意義。而且,因為國內環境的特殊使得清華大學如此多放眼在國內也為數不多的科研人員能夠廉價的供她使用,這一點是她能夠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文章的重要助力。

而且。因為科研成果的實質性效果無法為將來的科研進行延伸,也就科研成果沒有效益,這些成果相對而言都只是在浪費國家的經費與科研力量只是為了她個人的成就而服務。實則是對國家毫無益處的。

質疑也僅僅是質疑,它並不能成為評判一個科學家成功與否的標誌,隨後顏寧又獲得了諸多稱號「中國科學之星」、「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學人物」。

儘管獲得了如此多的稱號,但她最終還是於2017年的院士評選中落選了。太過年輕資歷不夠,國內的評選方式導致顏寧不可能評上,等等說法此起彼伏。在一片喧囂聲中,顏寧落選了。就在落選當年,顏寧受邀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她選擇離開這個對她而言或許有些故步自封的環境,前往一個會給她帶來壓力地方,試圖迎接新的挑戰,解開自己的桎梏。

當年所有對於顏寧的質疑如今都已塵埃落定,冷凍電鏡技術依然在清華實驗室里熠熠生輝,那個實驗室里卻少了一個匆匆忙碌的身影。然而再也沒有人取得和顏寧那些日子一樣的成績。那本科研雜誌上如今也愈來愈少的發現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名字,那些質疑她能力的人也開始懷念起來。

顏寧獲得的成就究竟是因為國內的環境使然,還是因為她本就優越的科研能力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今,我們中國的科研工作者中依然缺少一個叫做「顏寧」的名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d7440b8ad33dbfbe598c95c238c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