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公布的GDP數據是振奮人心的,2023年全年GDP增長5.2%,比預期的要好,表明經濟還在良好的軌道運行。
今年看來,挑戰不小,現在還沒定目標,目前國際機構預測大約是4.6%,當然實際來看我們還有實現5%的能力,具體等到3月答案就會揭曉了。
然而對我們來說,挑戰最大的是人口問題,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總人口為14.09億,減少208萬,降幅0.15%。
到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退休人口預計將從目前的2.8億人增加到4億人以上,老齡化的速度比我們的預期還是快不少的。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向市場力量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經生活成本調整後,人均gdp增長了十倍。
在過去的四十年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受撫養人數,極大的促進了GDP的告訴增長。
再有,勞動力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似乎更能解釋該國人均gdp的驚人增長。從1982年到2010年,擁有城市戶口的人上大學的比例增加了十倍,達到38%。在農村地區,達到基本教育水平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達到近60%。
如今,中國每位婦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量已從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平均6個驟降至21世紀初和2010年代的平均1.7個。到目前為止,在20世紀20年代,這一數字降至1.2,略低於日本,但高於韓國。
這個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我們現在放開三胎,但是養育成本太高必須快速解決,脫的越晚越不好,有專家建議直接發錢,這個是可以的,但得有個制度,而且很有必要再次調整,應該是全面放開生育。
不過雖然人口下降對經濟發展有挑戰,但如果工人人均產出增長足夠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仍然會相當迅速。此外,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因為目前我們的生產率還是比已開發國家要低不少的。
這裡面就有個重要領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老年經濟潛力。目前我國以7萬億元人民幣(1萬億美元)占中國GDP的6%左右,到2035年將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0%。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解決,機會就很大了。
一是,醫療保健服務。雖然政府希望將更多負擔轉移到社區醫療機構,但目前質量有待提高。許多人仍然不得不前往大城市的醫院,為更嚴重的疾病支付巨額的醫療費用。
二是,保護老年人的財富同時轉化為相應的消費。超過一半的城市老年人依靠養老金來支付退休後的生活費用,必須想辦法保護他們養老金的價值,同時多用在經濟生活中。
當下很多老年人雖然有所積蓄,但許多都是在為自己女留,是我國儲蓄率一直非常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怎麼將其轉變為生產生活值得深究。
總之,在人口下降的現實中,我們沒有必要過多擔憂經濟問題,但前提是我們有好的應對措施,即提高了人口質量,又能實現發展目標,最終完成2035和2050兩個階段性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