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分享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十分模糊,因為他們認為給予出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因此才會緊緊保護自己的東西或將東西搶奪回來,此時若爸媽出現行為,反而會讓孩子更不願意分享。
當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爸爸媽媽心急之下時常出現的行為,反而可能讓原本分享的美意不僅大打折扣之外,還造成反效果,小心注意這些行為!
面對不願分享的孩子 爸媽的行為
1、要求孩子分享正在玩的玩具
『西柚,請你把kitty娃娃給莉莉玩一下,5 分鐘就好!』媽媽說。
『可是我現在正在玩啊!』西柚抗議著。
爸爸媽媽時常忽略一個信號,就是當孩子帶著玩具一起外出,或者有其他孩子在場時將玩具拿出來玩,其實都是一種『擁有物權』的宣示!此時,爸媽想要孩子分享出去,無疑是對孩子的玩具主權進行攻擊,也難怪孩子反抗,因為他們不想要自己的物權變成別人的。
解決之道
1.詢問孩子當他玩著玩具時,其他小朋友能否在旁邊欣賞他玩;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所有物並沒有受到被搶奪的威脅,在玩一段時間之後比較容易與其他孩子分享,雖然可能只是借別人摸一下,但總是對於獨占鬆綁的開始。
2.不強迫孩子分享,而試著問他下次如果要多帶一個玩具讓別人欣賞,他會希望選擇哪一個;這樣的方式除了免除物權立即被剝奪的恐懼之外,也讓孩子有機會計劃下一次見面的行前準備,為下一次可能會借給別人玩具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2、強迫分享反而造成偽分享
『翔翔,你的玩具箱裡不是有蜘蛛人嗎?拿出來借給小可玩!』爸爸說。
『我不要!』翔翔回答。
『給他玩一下,反正你現在又沒有在玩,小可會很開心的。』爸爸繼續勸說。
『我不要!我不要!』翔翔生氣地回答。
最後在爸爸的堅持之下,翔翔心不甘情不願地將蜘蛛人借給小可,但視線一直沒有離開玩具,而且想盡辦法在爸爸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把蜘蛛人搶回來。爸爸原本的動機是希望翔翔可以藉由分享玩具,和小可成為好朋友;然而,翔翔借得不高興,而小可也玩得不盡興,因此,這樣的分享結果與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馳!
真正的分享必須具備幾個要素:(1)動機:孩子要主動自願;(2)形式:與他人共用資源;(3)情感:通過分享得到愉悅與滿足;任何分享的形式若少了這些要素,都會形成偽分享。
上述的翔翔雖然把玩具與小可分享,但是翔翔並不是主動自願,而且分享後並沒有感到開心滿足,因此這種表面似乎甘於分享的行為就是『偽分享』!爸爸這樣的舉動不但無法激發翔翔的分享意識與利他行為,反而會讓翔翔把它看成一種侵犯,進而排斥分享。
解決之道
『翔翔,今天小可到我們家來玩,但是他忘記帶玩具了,請問你有適合的玩具可以借他玩一下嗎?』爸爸問翔翔。
『我不想要借小可玩具!』翔翔拒絕了!
『好的,沒有關係,爸爸尊重你!但如果下一次,你願意把玩具和小可一起玩,這樣小可會很開心,爸爸也會很開心,你也會很開心喲!那今天你和小可要玩什麼遊戲?』爸爸問。
『我教他找撲克牌的遊戲好了!』翔翔說。
以上的對話向孩子傳達了幾個意涵:(1)爸爸尊重翔翔的意願,不勉強他分享玩具;(2)爸爸希望他能做出分享的行為;(3)分享是一件大家都開心的事情;(4)除了分享玩具以外,還有其他的遊戲可以邀請客人一起玩。
分享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一個心性發展的歷程,同時也是個體邁向社會化的必經之路。當孩子主動分享或者出現利他的行為時,爸媽需要及時地給孩子肯定與鼓勵!而且,儘量在生活中進行示範,因為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爸媽從分享中表現出愉悅的情緒,當然可以強化孩子分享的動機與行為;以要求或逼迫孩子分享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更自我中心而無法發展共享的利他概念。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如何建立分享?
常聽到孩子會說『這是我的!』這類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通常在物權的概念上依然停留在『獨占』的階段,有時候並不全然是他們不願意分享,而是還不懂分享的概念與能力;因此,建議爸爸媽媽未必需要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斥責或處罰,而是幫助他邁向下一個發展歷程──先獨占後分享,先利己後利他。若是爸媽對於孩子此時的獨占發展解讀成『自私』,因而斥責孩子的話,更容易造成孩子因為防衛而變本加厲,或是衍生出『偽分享』的行為。
了解不願分享的原因
分享是美德,但爸媽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分享,卻忽略了孩子不願分享的背後原因。一定要了解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你借他玩具,會發生什麼事情?』孩子的行為一定有其原因,爸媽應該要嘗試詢問,並深入了解。
他會把玩具弄壞!
有些孩子是因為對方很粗魯,時常把東西弄壞而不願意分享。孩子擔心出借之後,自己的玩具也損壞了!這時候,爸媽就可以鼓勵孩子『你有沒有什麼玩具是願意借給他的?或是出借比較不會壞掉的玩具?』甚至帶著孩子跟對方說,『如果我們借給你玩具,你把它弄壞了,怎麼辦?』
還有一種類似情況是『我不要借他玩具!』、『上次我借他玩具玩,但他都沒有借我!』若是這類情形,爸媽可以找機會向對方說明:『他說他不借你,是因為你之前也都沒有借他!』趁此機會也讓對方學習分享。
就是不願意與弟妹分享!
家裡有很多手足的老大就是不願意與弟弟妹妹分享,但是在外面卻會和他人分享,這可能就是在家裡必須時常禮讓弟妹,於是老大變得再也不願意禮讓了,但在學校他覺得分享可以交到更多朋友,於是又願意分享了。
面對許多情況,爸媽可能會都告訴孩子,『你是哥哥姐姐,你一定要讓弟弟妹妹玩!』不要認為年長的孩子就一定得分享,爸媽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詢問孩子的意願『這是你的東西,你願意借弟弟嗎?』若是他不願意,應尊重孩子的決定權,這樣孩子才可能願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