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當選眾議院議長
直新聞:此次美國會眾議長選舉歷時十五輪,已經破紀錄了,其中美媒稱,共和黨內一群「極右派」是阻撓自家人麥卡錫當選的元兇,不過這場鬧劇最終還是以麥卡錫當選收場了。對此您有何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這一次美國眾議院經過15輪投票才產生新的議長,凱文·麥卡錫當選了。這是百年以來再一次發生這個現象,它說明現在共和黨的分裂很厲害,尤其是共和黨的建制派和極右翼現在分裂非常厲害。
極右翼人數不多,20來個人,但是看來能量還是比較大的。我們要關注這一派人,這一派人有個特點,對外特彆強硬,一般極右翼比建制派意識形態色彩更強。
共和黨現在因為掌握了眾議院,有一個平台,所以它的作用會比以前大一點。作為外部觀察者,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共和黨的分裂對它的對外政策有負面影響,會讓共和黨更極端。
資料圖
直新聞:此次美國會眾議長難產,正值國會山騷亂兩周年之際,從過去這兩年的情況發展來看,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分歧是否越發明顯、政治極化加劇?對於美國內政治會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多黨制民主國家,當然跟有些歐洲國家不一樣,它的民主共和兩黨特別突出。應該講政治分裂是常態,但是分裂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在美國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所以才會發生2020年大選,輸的這一黨派不承認結果。
這當然值得我們關注。因為美國畢竟是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影響力很大,加上中美關係現在又不好,我們需要特別關它的政治分裂是不是影響到制度和決策的效率了?
我們原來都說,美國這個國家亂得很,但是它的自我糾錯能力挺好的。如果它的政治分裂影響到一般運作了,可能會影響它的糾錯能力,影響就大了。
對於美國現在正在發生的政治對立和分裂,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然後要對後面的發展,特別是有沒有影響到國家的制度運作,影響到它的糾錯能力,我們要作出準確的判斷。對這個問題有準確判斷後,對美國的走向我們就會判斷得更好,我們應對起來就會更有效率。
麥卡錫或在台灣問題上出手更狠
直新聞:麥卡錫在選前就提出要在眾議院成立所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要以強硬姿態對待中國。而此次眾議長選舉陷入僵局的時候,一些已經被麥卡錫許諾將在眾議院內擔任要職的多名共和黨政客,也紛紛拿中國來說事,稱如果再不選出眾議長,就會耽誤美國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危害美國的「安全」。對於麥卡錫最終擔任眾議長,您對美國會方面未來的對華取態有何預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現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美國兩黨都把中國當對手,拿「中國威脅」來說事。包括這一次,其實明明是共和黨內部分裂,最後卻要用中國來說事兒,這說明中美關係現在的背景不太好。問題不是出在中國方面,中國方面還是很重視中美關係的,我們政策挺穩的,但美國國內的分裂導致兩黨都競相打「中國牌」。這對中美關係的未來不是一個好事,是一個隱患。
隨著共和黨掌握眾議院,它可能在對華政策上要跟民主党進行比較,比誰對中國更強硬。民主黨已經有一個針對中國的小組,現在麥卡錫要搞共和黨主導的小組,通常認為,他會更強硬。而且麥卡錫傳遞出的幾個訊號特別不好,比如說他已經公開講當選之後,他會以正式的眾議院議長的身份「訪問」台灣,這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隱患。
麥卡錫出任眾議院議長,十有八九在中美關係上會立場更強硬,會搗亂。其中包括在台灣問題上,可能出手會更狠,對我們的政策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作者丨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編輯丨劉立平,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延伸閱讀
直新聞: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最新表示,「台灣問題上是存在一種衝突風險,但我相信,通過負責任的管理,我們可以確保這種突發事件永遠不會發生。」對此,你作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過去這些年來,一直在叫囂「台海必有一戰」的,就是美國的政客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甚至一度揚言,中國大陸在未來五年內就會「武統」台灣。同時,我們也可以毫不避諱地說,過去這些年來尤其是在俄烏衝突發生之後,全世界最為擔心的,就是台海有可能會爆發新一輪的戰爭,並因此給人類帶來新的災難。我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拜登政府所制定的對華戰略其實就是兩條,一是要跟中國展開激烈的競爭,二是要避免中美爆發衝突。這裡的衝突,顯然指的就是台海戰爭。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沙利文卻表示,美國可以通過負責任的管理確保台海戰爭永遠不會發生。跟布林肯此前的說法相比,沙利文的這一論調,顯然是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那麼,沙利文作出這一判斷的信心與底氣究竟從何而來?我個人認為,沙利文的所謂信心與底氣實際上是來自於拜登政府近兩年來在政治、外交與軍事層面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布局。而從總體上來說,又可以歸納為拜登政府一軟一硬的兩手布局。
資料圖
軟的一手,指的就是在政治層面,在相當大程度上照顧到了中國大陸的最大關切,也就是擔心美國與蔡英文當局合謀推動「台獨」,修正了特朗普與蓬佩奧執政時期在台灣問題上猛打猛衝的做法,不僅承諾會堅守美國版的「一中政策」,而且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明確提出了反對「台獨」的主張。實事求是來講,由於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已經明確界定了,中方只會在出現了「台獨」的情況下才會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因此美國的這一手的確是排除了台海開戰的最大政治風險。
硬的一手,則是企圖以所謂的實力原則來阻嚇中國大陸「武統」台灣,包括一方面在外交層面進一步強化美日、美澳軍事同盟、組建美英澳軍事同盟以及構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等,另一方面則放手鼓勵日本、澳大利亞與台灣當局擴軍備戰。拜登政府認為,在政治、外交與軍事層面進行軟硬兩手布局之後,未來的台海局勢將會在「不獨」與「不戰」兩條紅線之間維持現狀。沙利文的所謂信心與底氣,就來自於經過兩年的謀劃,拜登政府的這兩條紅線布局已經基本接近完成。
至於美方一廂情願的想法最終能否如願以償,我認為我們可以且行且觀察。不過我想要提醒美方的是,你們費盡心機看上去似乎是非常美好的謀劃,實際上是存在著兩個巨大的盲點的,其一是,你們企圖讓台海局勢在「不獨」與「不戰」中永久維持現狀,卻沒有考慮到中國政府與14億中國人民堅定地推進國家統一的意志;其二是,由美方來布局的「不獨」與「不戰」這兩條紅線,其本質實際上是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的介入,有違中共在二十大報告中確定的既反對「台獨」又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的政治主張。
資料圖
直新聞:沙利文此次對台海局勢的表態發生在美日領導人會晤前,兩國還將在1月11日舉行外長加防長的「2+2」會議之。您認為,美日兩國如此密集的外交互動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毫無疑問,最近幾年來尤其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日兩國在外交與軍事層面進行密集互動的核心目的,其實就是針對中國,尤其是針對台海局勢。而且從最近兩三年美日外交與軍事互動的軌跡來看,他們實際上是採取了非常清晰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就是進一步確定了要在外交層面深化甚至是再造美日同盟,以及在軍事上構建美日攻守同盟的戰略;第二步,就是要深化相關戰略,落實為兩國的政策甚至是法律;第三步,就是要將這些大戰略、政治與法律落實為實際上的行動。
那麼,從目前情勢來看,美日兩國的第一步與第二步計劃,基本上都已經實現了。2021年4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與拜登總統共同發表的《美日聯合聲明》,下的就是第一步棋。當時的媒體形容,這步棋不僅意味著,「美國和日本『續簽』了一個同盟」,以及「拜登與菅義偉再次致力於建立一個『不可磨滅』的聯盟」,而且在重申美國對日本的協防與保護義務之外,還特彆強調了日本也肩負著保護美國的責任與義務,為此還著重指出日本需要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國防能力,也就是美日之間在安全上要實現互保。第二步,就是美日各自將《美日聯合聲明》中達成的共識,轉化為了本國的外交與國防政策。為此,拜登政府於2022年中通過了新的國家安保戰略,而日本也於同年底修改了自己的安保戰略。其中,日本在新安保政策中明確了要具備對敵基地的進攻能力,甚至是要部署美國的「戰斧」巡航飛彈。這就是日本也要承擔保護美國職能的具體體現。
而在走完了第一步與第二步棋之後,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美日接下來舉行外長加防長「2+2」會議,以及岸田即將訪美會晤拜登,目的就是要著手下第三步棋,也就是要將這些大戰略、政治與法律落實為實際上的行動,包括美日兩國如何分配各自的進攻與防衛任務,如何部署美國的「戰斧」巡航飛彈,以及美日如何進一步共享軍事信息與情報等等。
至於在台灣問題上,我認為,美日兩國在這次密集的外交互動之後,應該不會有出格的表態,而是會繼續維持其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基本政策,以及作出「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非常重要」這種籠統的表態,但在實際行動上,他們一定會加緊備戰,並企圖以通過「備戰」來達到所謂「避戰」的目的。
作者丨劉和平,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