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強化數據治理 多家信託公司因「數」被罰

2023-12-08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監管強化數據治理 多家信託公司因「數」被罰

本報記者 樊紅敏 北京報道

種種跡象顯示,監管部門正在強化對信託公司數據質量問題的監管。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網站公布的相關處罰信息顯示,崑崙信託因「標準化監管數據錯漏報、標準化監管數據交叉核驗不一致」,被金融監管總局寧波監管局處以80萬元罰款,相關責任人被予以警告。

《中國經營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髮現,今年以來,因數據質量問題等被處罰的信託公司還包括雪松信託、廈門信託、重慶信託、雲南信託、華潤信託等。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監管會議及政策文件也反映出監管層強化數據質量監管的趨勢。

「強化對信託公司業務數據的監督審查,是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必要措施,也是行業監管方式和風險管理工作方式轉變的重要體現。金融行業的監管越來越依賴於數據,強化數據治理,保證數據真實性是有效監管的基石,也是信託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需求。」信託行業某資深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

半數處罰涉及數據質量問題

記者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官網梳理髮現,今年以來,因數據質量相關問題被監管處罰的信託公司共有6家,除崑崙信託之外,其他5家為重慶信託、雲南信託、雪松信託、廈門信託、華潤信託。

具體來看,3月24日,重慶信託因「存在非潔凈轉讓信貸資產,掩蓋表內外資產質量」等問題被監管處以200萬元罰款。6月19日,雲南信託因「部分非現場監管統計數據與事實不符」等違法違規事實被監管處以60萬元罰款。9月20日,雪松信託因「財務管理存在重大風險,調撥固有資金供大股東使用未如實記帳;部分固有資產未計提減值準備」等13項違法違規事實被監管處以690萬元罰款。9月26日,廈門信託因「風險數據不準確」等7項違法違規事實被監管處以415萬元罰款。11月22日,華潤信託因「風險底數不準確、風險分類不真實,風險抵禦能力指標不實、未按規定計提損失準備」等多項違規被監管處以350萬元罰款。

另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累計被罰的信託公司已有12家。也就是說,這12家被罰的信託公司中,半數信託公司涉及數據質量相關違法違規問題。

「一方面,由於地產等相關業務頻頻爆雷,給信託公司帶來了較大的拖累,使得部分公司鋌而走險。另一方面,近年來監管逐漸趨嚴,政策指引也越發細化,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此類信託違規事項的暴露。」對於信託公司頻頻因為數據質量相關問題被罰,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存在數據修飾、造假現象

實際上,信託公司出現數據質量問題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目前,數據治理能力是信託業數字化建設的薄弱環節。信託公司普遍面臨數據質量不佳、標準不統一、數據孤島等問題,亟待通過數據治理能力提升來解決。據了解,部分信託公司還在依靠手工方式來滿足監管日常統計報表需求,差錯率高,數據自動化程度亟待提高。

今年5月底,中國信託登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劉鐵峰等曾撰文表示:「部分數據標準有待進一步規範。一是由於信託業務自身的高度靈活性,數據標準的制定存在較大的挑戰。目前缺乏行業級數據標準,主要在依靠監管報送推動,也缺乏行業標準制定與宣貫的機構。二是數據標準的質量認可程度較低,部分信託公司雖然建立了基礎數據標準,但由於沒有明確數據標準的業務管理部門或管理職責未落到實處,導致基礎數據標準得不到有效維護與管理。三是數據標準管理還停留在文檔管理階段,數據標準未在系統中完全落標應用,呈現數據標準空心化、形式化問題。」

劉鐵峰在上文中還提到:「信託公司過往的信息系統建設多以應用為導向,應用煙囪式的建設模式導致大量的數據孤島,系統間數據難以融會貫通,容易出現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問題;此外,在內部管理應用上,也時常出現統計指標不準確,各部門上報數據不一致等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為掩蓋業務風險,規避資產質量監管,部分信託公司還存在數據修飾、造假問題。

今年6月,國家審計署官網發布的《國務院關於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顯示,審計部門重點審計的24家金融機構(4家中央金融機構和21家國有信託公司)通過直接少計、虛假處置、移至帳外等方式,未如實反映風險資產3746.29億元。

今年9月,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曾因「為信託公司規避資產質量監管提供通道」等問題被監管處罰。

「很多公司都有監管考核的壓力,同時又面臨日益增長的市場競爭壓力和業務增長壓力。通過數據來掩蓋問題、掩蓋相關責任人責任,有些時候就是為了間接促進業務發展。」金樂函數金融分析師廖鶴凱向記者表示。

「正如上市公司會做財務數據修飾一樣,信託行業的數據造假也是因為有利可圖。信託行業的監管體系和銀行類似,監管的力量和資源都有限,很多都是信託公司自己填報上傳相關的監管數據,而這些數據衍生的監管評價和關注又對信託公司的經營會產生間接的影響,因此信託公司應對監管時是有動力進行修飾或造假的。」上述信託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向記者分析。

提升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實際上,強化對數據質量問題監管的趨勢早已顯現。

今年1月,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召開工作會議,明確將「提升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作為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

今年2月,在2023年度信託監管工作會議上,監管方面提到要加強數據治理。監管人士指出,風險底數不清是最大的風險,底數清、情況明是正確決策的前提。目前,信託行業普遍存在監管數據失真的問題,要高度重視數據治理工作,避免無意中出錯,更要嚴格杜絕有意的造假。

就推動信託數據治理機制建設的意義,劉鐵峰在上述文章中總結:一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二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服務監管監測的重要手段;三是維護金融數據安全、保護投資者權益的重要抓手。

「數據治理為信託業風險防範、業務轉型發展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通過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和管理數據,從數據尋找價值和管控風險,不斷提升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近兩年來,不少信託公司風險資產暴露,對金融監管合規帶來了更多挑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對信託公司的行為監管、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需求與必要不斷增強。」劉鐵峰強調。

11月16日,金融監管總局印發《信託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第八條提到:「出現下列重大負面因素之一,導致公司出現重大經營風險的,監管評級結果不得高於5級:黨的建設嚴重弱化,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財務造假、數據造假問題嚴重等。」

「監管對數據治理的重視體現出監管模式的轉變,用數據說話,看數據背後的問題並提出科學可行的有依據的治理政策,這就對數據真實性和數據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避免因為對相關流程的不熟悉或是理解不到位造成的無意中出錯,更要嚴格杜絕為了短期利益有意的造假。長期看,監管對數據質量的關注有助於形成監管模式的正反饋機制的形成,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信用度、公平度和發展可持續性,亦可不斷提升科學監管的水平。」廖鶴凱向記者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4f42219335e7c56a80c147a6c6b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