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範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此前,債券市場大幅調整引發的贖回潮影響著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隨著債券市場估值更加成熟規範,其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也備受市場關注。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增武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指出,《辦法》能夠促進債市穩健發展,也有利於理財經理在資產配置時選擇更合適的比較基準。為應對債市波動的衝擊,金融機構一方面可通過保本策略,另一方面科學分析債市,關注全球市場,建立全球視野的債市分析框架,改善交易模型來提高資產配置能力。
完善估值信息披露
繼今年6月央行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時隔半年,《辦法》正式出台,將從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從具體內容看,《辦法》參考成熟市場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債券市場實踐,圍繞估值機構中立性、公允性、專業性、透明性,規定估值機構應具備的內控、運營、技術等基本條件,明確內部治理、數據源選取和使用、估值方法、信息披露、利益衝突等,要求提高估值技術和透明度,鼓勵估值機構多元化競爭。
《辦法》要求估值機構應當始終保持客觀中立,持續提升債券估值產品的公允性,建立清晰、規範、透明的數據使用標準和層級,所選用的數據能真實反映市場情況,強調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應謹慎使用數據源並關注價格的可靠性。同時,要求估值機構真實、準確、完整、及時披露估值產品信息、估值方法、數據來源及使用層次、方法變更及終止轉讓等,並公開發布估值產品質量報告,接受市場質詢。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指出,2022年受債券市場行情影響,債券拋售引發估值和收益率的短期波動、無成交或低流動性券種的估值結果與實際成交價格存在較大偏離等現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債券估值的較大變動給剛剛完成凈值化轉型的資管行業也帶來了較大衝擊,這也是《辦法》出台的背景之一。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指出,《辦法》的出台或將對債市產生多方面影響。首先,有助於促進債券市場的價格發現,通過採用市場真實價格作為債券估值的依據,可以更好地反映債券的供求關係、信用風險預期、流動性等因素,使債券的估值更加貼近市場實際情況,有助於提高債券估值的市場化程度。其次,新規強化對估值機構信息披露的要求,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提升估值機構的透明度,有利於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更好地了解估值過程,提高估值公允性。此外,倡導機構多元化競爭及豐富產品選擇,或有助於防範單一估值產品帶來的風險,避免單一價格預期引領市場行情的不利影響,著力提高市場的多元性、創新力和韌性,同時也有助於督促估值機構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促進估值行業和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畢馬威指出,近年來,各行業協會的估值自律規範均強調了第三方估值機構管理的要求,對於估值用戶特別是資管機構而言,加強估值能力建設、建立第三方估值管理和評估機制是資管產品凈值化轉型後的基礎要求。
提升資產配置能力是關鍵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是債券配置「大戶」。《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占比為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辦法》將會為銀行理財帶來哪些影響?
興業銀行(601166.SH)財富管理部指出,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的背景下,債券的估值會對理財產品的凈值產生較大影響。如果市場嚴重依賴單一或少數估值機構,就會放大市場波動,影響債券估值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的準確性。《辦法》從源頭上規範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估值體系,提高了債券估值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要求,限制隨意變更估值來源以調節投資損益,消除依賴單一估值來源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債券估值更體現債券本身的價值,起到保障投資者利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普益標準研究員姜玲也坦言,現階段,多數債券投資機構與理財產品嚴重依賴單一或少數債券估值機構進行債券持倉估值,導致市場趨同效應日益明顯,造成市場波動被大幅「放大」。例如,在2022年年底銀行理財市場「破凈潮」中,理財產品因過度依賴市場成交價格進行估值,在債券價格震盪影響下產品凈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因而在投資者間引發贖回潮,在「負反饋機制」作用下,債券價格進一步下跌,市場波動被放大。隨著債券估值體系更加完善,債券估值更能真實、準確地體現債券本身的價值,進而能更加直接、真實地反映銀行理財收益及凈值波動水平,有利於銀行理財市場長期平穩有序運行。
具體地,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認為,《辦法》將從四個方面影響銀行理財,一是有助於理財公司更加精準地預測底層債券資產估值,優化投資組合,選擇更加穩健的債券進行資產配置,以提升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水平;二是有助於理財公司更好地識別和控制潛在風險,避免投資高估值或高風險的債券;三是有助於減少因債券估值波動而導致的理財凈值波動,提升理財產品的穩健性,增強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四是有效減少市場價格和估值之間的偏差,降低理財產品因此而受到的市場衝擊,減少破凈、大額贖回等事件的發生。
就《辦法》對銀行理財收益率的影響而言,王增武指出,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以來,債市波動的衝擊導致了「贖回潮」,為此各家金融機構在執行債券或底層資產定價方面採用了不同的規則。實際上,調整定價規則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需要通過量化策略或科學嚴謹的市場分析,捕捉債市結構性交易機會。
受訪人士指出,銀行理財還需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
杜陽建議,為應對資本市場波動,銀行理財可採取以下措施:要堅持穩健投資策略,以固定收益類投資為主,做好風險收益平衡,減少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在債券資產配置、集中度管理、久期管理、估值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進完善,持續提升資產配置的專業性,優化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密切關注底層資產波動情況,做好壓力測試,有效控制風險敞口,把控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提升投研能力,準確判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趨勢。通過多元化配置策略,降低發生大幅度凈值波動的可能性,靈活優化投資結構與方向,持續把握市場熱點板塊帶來的獲利機會。
IPG(環業投資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銀行理財應在豐富資產配置和完善估值模型上下功夫。首先,銀行理財可建立更加完善的債券估值體系,以準確評估債券的價值,避免因為市場波動而做出不正確的投資決策。其次,銀行理財可通過分散投資,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債券類型和發行人,以降低單一債券價格波動的風險。此外,銀行理財還可採用更高級的投資策略,如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來降低投資風險。
最後,姜玲補充道:「當前銀行理財市場仍存在投資者風險偏好與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的情況,銀行理財機構應注重引導客戶正確認知產品風險收益特徵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此規避市場轉弱時客戶因心理落差較大而產生的非理性贖回行為,避免投資者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編輯:朱紫雲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