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私樁共享靠譜嗎? 」
7月26日,威馬汽車推出的私樁共享服務引發業內討論。
其服務包括:京津冀地區所有擁有私人充電樁的用戶,可通過即客行微信公眾號申請免費置換指定的低碳充電樁,並將自家充電樁的空閒時間,開放給其他新能源車用戶付費使用,從而破解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
其實早在今年1月,威馬公司CEO沈暉就曾提出過「私樁共享」的新思路。沈暉認為,私樁共享不僅有利於緩解用戶充電難問題,還有利於促進有序充電、提升電網效率,調動社會資源效益最大化。
因此,威馬推出私樁「共享」服務,也可以視為是該思路的一次實踐落地。
只是,消息一出,有不少行業人士卻表示,並不看好所謂的私樁共享服務。更有行業人士告訴懂懂筆記,早在2018年,就有充電平台試水私樁共享業務,然而經過了將近4年的發展,樁共享業務仍不溫不火。
據路咖汽車報道,截至2021年8月,統計到的共享私人充電樁數量僅6.8萬台。那麼看似美好、能長足解決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的私樁共享業務,實際落地的痛點、阻礙到底會是什麼?
「 01 」
私樁70%的閒置時間能換錢?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
- 公安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了1001 萬輛,占汽車總量的3.23%。
-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6月,全國累計建成各類充電基礎設施391.8萬,同比增長101.2%。
- 其中,公共充電樁保有量152.8萬台,同比增長65.5%;私人充電樁保有量239.0萬台,同比增長133.4%。
根據公開數據計算,公共車樁比以及私人車樁比分別為6.6:1和4.2:1,新能源車充電需求缺口仍不小。
與此同時,有數據指出,私人充電樁70%時間處於閒置狀態。既然有需求,擁有私人充電樁的新能源車主是否能通過共享充電樁的空閒時間,成為「樁主」賺點零花錢呢?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擁有一台可共享的充電樁。而常州「樁主」戴先生的做法是,通過主流充電平台發布自己私樁共享的信息,「目前星星充電、優易充等平台,都支持(共享信息的)發布。」
在平台上發布了私樁地址、空閒時長、收費信息之後,有充電需求的用戶,就可以在平台上下單預約充電。用戶充完電後,平台會根據「樁主」自定價格,結算收取充電費用。至於充電所產生的停車費,則用戶自理。
「我在平台上設置的共享充電費用是1度電1塊錢,每年用電2000度內,電網收費是6毛錢,平台結算收取0.6%的手續費,大概1度電賺將近4毛錢。」他說,工作日上班,他都會將家裡閒著的充電樁,共享出去。
儘管通過充電平台共享私樁的方式看似簡單,但實現上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戴先生透露,只有購買了充電平台出品的充電樁,才能在平台綁定、共享私樁,並通過平台,結算充電的費用。
譬如說,只有在星星充電平台購買、報建的私人充電樁,才能在星星充電APP上「我的電樁」一欄里,綁定私樁,進而發布共享信息。其它品牌或購車贈送的品牌充電樁,絕大部分都無法綁定 APP 激活共享功能。
那麼,不是充電平台出品的充電樁,車主是不是就無法成為「樁主」了呢?非也非也。廣州天河「樁主」小賴透露,他是通過在小區業主微信群發布信息,「共享」自己買車時贈送的品牌充電樁。
「之前測試過,只要是國標充電口的車,都能用我家充電樁充電。」
與戴先生一樣,小賴與用戶約定的充電費用也是1塊錢1度電。然而,沒有平台的監督介入,用戶充電之後只能根據自家車動力電池的容量,以及充電Soc百分比,算出大致的充電量、費用之後轉帳給他,過程全憑自覺。
對於「樁主」以及有充電需求的新能源車主而言,私樁共享可謂是一個「雙贏」業務。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際上,能順利將私樁共享出去的「樁主」不算多,更多的「樁主」只能「望樁興嘆」。
「 02 」
私樁共享落地要「爬坡過坎」
「私樁共享信息發布了好幾個月,就沒幾個人用。」
天津「樁主」老陳告訴懂懂筆記,今年年初,因為隨車附贈的充電樁壞了,所以他換上了一台某充電平台出品的,7kW的充電樁,在客服的極力推薦之下,他通過APP綁定了充電樁,並開啟了私樁共享的功能。
然而,折騰了幾個月之後,老陳發現,想將充電樁的「空閒時間」出租給有充電需求的用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想要共享的「空閒時間」常常與車主需要的「充電時間」對不上。
「我發布的私樁共享時間,是工作日早上7點到晚上8點,上班的時候。」老陳坦言,大部分有私樁共享充電需求的用戶都是私家車主。畢竟,為了省時,商用車幾乎使用的都是快充。
那麼,問題來了。包括老陳在內,私家車主平日裡的作息時間幾乎也都差不多。因此,在他上班、充電樁空閒的期間,正好也是其它有充電需求的新能源車主,外出上班的時間。
然而,到了晚上,新能源車主陸續下班開始有充電的需求,但此時「樁主」也回到家,無論需不需要給車子充電,都占用了自家的停車位,無法共享私樁,「供需雙方的Timing完全都對不上,這個模式怎麼行得通嘛?」
老陳坦言,他曾嘗試騰出車位給預約晚上充電的用戶,並將自己的車停到其它臨時車位上。可用戶充電完成之後,他又得將車挪回去,「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還要挪車,賺個幾塊錢真不划算。」
正因如此,他也開始逐漸理解,為何有那麼多「樁主」寧可讓充電樁閒著,也不加以利用。那麼,如果改變一下思維,社區的「樁主」將私樁的空閒時間,租給附近上班的用戶,又是否可行?
「時機是對上了,但背後問題也不少,要共享充電樁,得先過物業這關。」深圳寶安「樁主」阿敏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家附近就是寶安中心,周邊寫字樓、商廈林立。
因此,她曾想過在上班時,將自家私樁的空閒時間,共享給有需要的用戶,順便賺點小錢,貼補車位租金,但由於物業方「一刀切」不允許外部車進小區,共享私樁的想法自然無法落地。
「朋友也發布了共享信息,她的小區外部車能進,但一天封頂收費15元,很多附近上班的人辦了公司的停車月卡,為了充電再付一次停車費也不划算。」阿敏坦言,因為額外的停車費,很多用戶寧可選快充,也不會租用共享私樁。
可見,儘管私樁共享有一定的用戶需求,但是在實際落地時,卻面臨著不少客觀挑戰,甚至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新能源私樁共享這一模式,是否真的具備可操作性。
畢竟,個人購買的充電樁,一定意義上屬於個人用品,共享之前,的確需要深思熟慮。、
「 03 」
共享「個人物品」責權亟待釐清
「充電樁壞了一次之後,我就關閉了(私樁)共享的選項。」
儘管預約、使用充電樁的用戶並不多,但家住廣州的「樁主」黃先生認為,充電樁閒著也是閒著,開放空閒時間共享,怎麼算也不虧。直到上個月的月初,充電樁出現損壞,他才意識到風險的存在。
請了維修師傅上門查看後發現,充電樁控制主板燒毀,維修更換需600元。至於造成充電樁故障的原因,據維修師傅估計,或是因為車輛充電時強行拔槍,造成了此次故障。
「我先找了綁定的平台,平台的客服讓我自己和上一位使用的用戶協商。」黃先生不滿的是:平台收取了充電結算的手續費用,理當對充電流程負有監管、協調等相關責任。如今設備故障,平台卻讓「樁主」與用戶協商,並不合理。
但為了要回維修設備的損失,「口嫌體立正」的他還是勉為其難,主動聯繫上一位使用充電樁的用戶。然而,對方死活不承認自己有強制拔槍的行為,甚至咄咄逼人反問黃先生是否有證據。
「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有相同遭遇的『樁主』並不少,設備共享後損壞了很難維權,只能自己掏錢修,充電的錢沒怎麼賺,修樁賠了不少的比比皆是。」於是,一氣之下他取消了平台私樁共享的功能。
從事新能源基礎設施運營工作的李哲(化名)告訴懂懂筆記,除了故障、損壞認定之外,私樁共享仍有許多責權風險,有待釐清。舉個例子,假如用戶在租用共享私樁充電時發生事故,提供服務的「樁主」有無連帶責任?
「自己的車,肯定知道買了幾項保險。但陌生用戶的車,如果只有交強險,一旦充電時起火來個火燒連營,如果追究起責任,作為『樁主』難免會深陷其中。」他認為無論「樁主」最後是否有責,都將因此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私樁是由「樁主」購買,產權屬於個人,性質實為自用,無論通過平台共享私樁,還是小範圍內、通過社交平台「廣而告之」招攬用戶,都將涉及一個經營資質的問題,甚至涉及一定法律風險。
或許有人會說,目前,新能源私樁的車樁比為4.2:1,而私人充電樁的閒置時間占比70%,如果能激活這70%的閒置時間,激活了私樁存量,剛好能緩解新能源車數量激增所帶來的充電難問題。
只是,通過共享的手段,激活私樁存量、充分利用私樁空閒時間,或許只是一個理想的數學模型。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理想不一定能照進現實,私樁共享仍有大量問題有待行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