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王陽明的生命宣言
作者|余秋雨
編輯|守望新教育
王陽明的最大魅力,在於把自己的哲思和經歷,變成了一個生命宣言。這個生命宣言的主旨,是做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在王陽明看來,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已經不是一般的君子,而是叩開了聖人之門。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知行合一,遇見更多美好
王陽明的影響力之大,令人吃驚。
他有很多學生,後來還分成了不同的學派,其中有幾位還頗為出名。這種情況,在其他大學者中還能約略找到幾個。但是,下面的情況,只能屬於他一個人了——
明代滅亡後,不止一個智者說過:如果王陽明還在,這個朝代就不會這樣了。
日本著名將軍東鄉平八郎並不是學者,卻寫了一條終身崇拜王陽明的腰帶,天天系在身上。
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前思後想,把原來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是我家鄉餘姚人,當地恭敬地重修了故居,建立了紀念館。但是,全國凡是他活動過的地方,都在隆重紀念,而且發起了一次次「聯動紀念」。
……
——這種盛況,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正常想像。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貴州對他的紀念典禮,參加人數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儀式規模之大,讓我瞠目結舌。
當然,他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哲學家,但中國絕大多數民眾歷來對哲學家興趣不大。
事實上,除他之外也沒有另外一位哲學家享此殊榮,包括遠比他更經典、更重要的老子在內。很多朋友出於對他的這種巨大影響力的好奇,去鑽研一部部《中國哲學史》,仍然沒有找到原因。
在哲學史上,他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孤峰。他的一些基本觀念,並非首創,例如比他早三百多年的陸九淵也曾有過深刻的論述。在宋明理學的整體流域中,還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等一座座奪目的航標。總之,如果純粹以哲學家的身份來衡量王陽明,他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耀眼。
而且,按照學術慣例,要安頓這樣一個哲學家,一定還會發現他在某些理論範疇如心、理、意、物、事、無、本等概念上的不周全。讀者如果陷入相關的討論,很快就會頭昏腦漲。在頭昏腦漲中,還怎麼來崇拜他呢?
因此,王陽明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一定還有超越哲學史的原因。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善於打仗,江西平叛,卻又頻遭冤屈,這個經歷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當然,這些都很重要,也很不容易,但細算起來,他打的仗並不太大,他受的冤屈也不算太重。而且這些事情還不像殲滅外寇,勇抗巨奸那樣簡明通俗,容易讓朝野激動。
我認為,王陽明的最大魅力,在於把自己的哲思和經歷,變成了一個生命宣言。這個生命宣言的主旨,是做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
一般說來,多數君子並不是行動者,多數行動者不在乎良知。這兩種偏側,中國人早已看慣,卻又無可奈何。突然有人斷言,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克服這兩種偏側,達到兩相完滿,這就不能不讓大家精神一振了。
而且,他提出的行動是重大行動,他提出的良知是普遍良知,兩方面都巍然挺拔。他自己,又是一個重量級的學者兼重量級的將軍,使這種斷言具有了「現身說法」的雄辯之力。
不僅如此,他還以一個哲學家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把這種斷言付之於簡潔明了的表達。於是,「斷言」也就變成了「宣言」。
這既不是哲學宣言,也不是軍事宣言,而是有關如何做人的宣言,也就是人生宣言。這樣的人生宣言在歷史上很少出現,當然會對天下君子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已經不是一般的君子,而是叩開了聖人之門。因此,這個宣言也就成了入聖的宣言。這一點,對於一切成功或失敗的大人物,也都形成了強大的磁鐵效應。
至此,我可能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心愿,那就是解析王陽明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就要具體論述他的人生宣言了。
第一條:心即是理
不管哲學研究者們怎麼分析,我們從人生宣言的層面,對這四個字有更廣泛的理解。
天下一切大道理,只有經過我們的心,發自我們的心,依憑我們的心,才站得住。無法由人心來感受、來意會、來接受的「理」,都不是真正的理,不應該存在。因此王陽明說,「心外無理」,「心即是理」,理是心的「條理」。
這一來,一切傳統的、刻板的、空泛的、強加的大道理都失去了權威地位,它們之中若有一些片段要想存活,那就必須經過心的測驗和認領。
王陽明並不反對人類社會需要普遍道德法則,但是這種普遍道德法則太容易被統治者、權勢者歪曲、改寫、裁切了。即使保持了一些經典話語,也容易因他們而僵化、衰老、朽殘。因此,他把道德法則引向內心,成為內在法則,讓心尺來衡量,讓心篩來過濾,讓心防來剔除,讓心泉來灌溉。對理是這樣,對事也是這樣。
他所說的「心」,既是個人之心,也是眾人之心。他認為由天下之心所捧持的理,才是天理。
有人一定會說,把一切歸於一心,是不是把世界縮小了?其實,這恰恰是把人心大大開拓了。把天理大道、萬事萬物都裝進心裡,這就出現了一個無所不能、無遠弗屆的偉大聖人的心襟。
試想,如果理在心外,人們要逐一領教物理、學理、地理、生理、兵理、文理,在短短一生中,那又怎麼輪得過來,怎麼能成為王陽明這樣沒有進過任何專業學校卻能事事精通的全才?
在江西平叛時,那麼多軍情、地形、火器、補給、車馬、船載等等專業需求日夜湧來,而兵法、韜略、輿情、朝規、軍令又必須時時取用,他只有把內心當作一個無限量的倉庫,才能應付裕如。查什麼書?問什麼人?都來不及,也沒有用,唯一的辦法,從心裡找活路。
於是,像奇蹟一般,百理皆通,全盤皆活。百理在何處相通?在心間。
由此可見,「心即是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生宣言。依憑著這樣的人生宣言,我們看到,一批批「有心人」離開了空洞的教條,去從事一些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入心」的事情。
林忠玲:做有方向、有營養、有堅守的閱讀
郝曉東:新時代教師自主發展的困境與路徑
第二條:致良知
心,為什麼能夠成為百理萬事的出發點?因為它埋藏著良知。
良知,是人之為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不學、不慮就已存在。良知主要表現為一種直覺的是非判斷和由此產生的好惡之心。
王陽明還認為,他所說的良知很大,沒有時空限制。他說——
自聖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達四海之遠,自千古之前以至於萬代之後,無所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謂天下之大本也。(《書朱守諧卷》)
把超越時空、超越不同人群的道德原則,看成是「天下之大本」,這很符合康德和世界上很多高層思想家的論斷。所不同的是,「良知」的學說包含著「與生俱來」的性質,因此也是對人性的最高肯定。
良知藏在心底,「天下之大本」藏在心底,而且藏在一切人的心底,藏在「自聖人以至凡人」的心底。這種思維高度,讓我們產生三種樂觀:一是對人類整體的樂觀,二是對道德原則的樂觀,三是對個人心力的樂觀。
把這三種樂觀連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以個人之心來普及天下良知的信心。
把「致良知」作為目標的君子,遇到困難就不會怨天尤人,而只會覺得自己致良知的功夫尚未達到,才會出現種種負面現象。負面越大,責任越重。這樣,他一定是一個因善良而樂觀,為善良而負責的人。
在這個問題上,王陽明曾經在天泉橋上概括了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從渾然無染的本體出發,進入「有善有惡」、「知善知惡」的人生,然後就要憑著良知來規範事物(格物)了,這就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行動者。於是,有了人生宣言的第三條。
第三條:知行合一
與一般君子不同,王陽明完全不討論「知」和「行」誰先誰後、誰重誰輕、誰主誰次、誰本誰末的問題,而只是一個勁兒呼籲:行動,行動,行動!
他認為,「知」和「行」並不存在彼此獨立的關係,而是兩者本為一體,不可割裂。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對這個判斷,我需要略作解釋。
「未有知而不能行者」。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總是說:「我知道事情該那樣辦,但是行不通。」王陽明說,既然行不通,就證明你不知道事情該怎麼辦。
因此,在王陽明那兒,能不能行得通,是判斷「知否」的基本標準。他本人在似乎完全辦不到的情況下辦成了那麼多事,就是不受預定的「知」所束縛,只把眼睛盯住「行」的前沿,「行」的狀態。他認為,「行」是唯一的發言者。
王陽明不僅沒有給那些不準備付之於行的「知」留出空間,而且也沒有給那些在「行」之前過於揚揚自得的「知」讓出地位。這讓我們頗感痛快,因為平日見到的大言不慚的策劃、顧問、研討、方案實在太多,見到的慷慨激昂的會議、報告、演講、文件更多得無可計算。有的官員也在批評「文山會海」、「空談誤國」,但批評仍然是以會議的方式進行的,會議中討論空談之過,使空談又增加了一成。
其實大家也在心中暗想:既然你們「知」之甚多,為何不能「行」之一二?王陽明先生讓大家明白,他們無行,只因為他們無知;他們未行,只因為他們未知。
為此,我曾斬釘截鐵地告誡學生:千萬不要聽那些「文藝評論家」的片言隻語。轉頭我又會質詢那些「文藝評論家」,你們從來連一篇小說也沒有寫過,連一篇散文也沒有寫過,連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何以來談論如何創作?如果你們還想問津文藝,那就動手吧,先創作幾句短詩也好。
一定有人懷疑:重在行動,那麼由誰指引?前面說了,由內心指引,由良知指引。這內心,足以包羅世界,這良知,足以接通天下。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行動,不必絲毫猶豫。
說了這三點,我們是否已經大致了解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的生命宣言?與一般的哲學觀點不同,這三點,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我的內心、我的良知、我的行動。
這個穩定的主體,就組合成了一個中心課題:我該如何度過人生?這個課題,當然能吸引一切人。王陽明既提出了問題,又提供了答案,不能不讓人心動。
因此,王陽明的影響力,還會延續百年、千年。
雖然意蘊豐厚,但王陽明的詞句卻是那麼簡潔:「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共才十一個漢字。
來源|璞瑅智庫、守望新教育。
知行合一致良知——轉凡至聖的內在邏輯
一個真實又鮮明的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朱永新散文集序
王陽明:在心裡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作者|儒風君
編輯|守望新教育
一個人如果心裡有花,那這花早晚都會開放。
美麗的大自然,如果失去花朵點綴,一定會黯然失色。
心靈的原野如果沒有花的充實,也會顏色頓失,生機枯竭。
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在心裡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廷杖,大獄,刺客、被貶,被誣,他的一生有太多不如意。
但是他卻立地成聖,成為五百年第一人,著實令人嘆服。
1.
善良之花
善良不難,但是歷經人心鬼蜮,依然相信善良,很難。
王陽明因為仗義執言,被劉瑾視為眼中釘。
被貶流放不說,還被派人暗殺。
還好王陽明機警,遁水假死才逃得一命。
因為怕父親被牽連,他帶著僕人跋山涉水來到龍場。
又被當地人惡意攻擊,瀕臨絕境。
但是王陽明卻不惱怒,反而教給他們耕種、讀書、建房。
長久相處下來,鄉民覺得他和其他官吏不一樣,開始信任他,幫助他。
在一個未開化的毒瘴之地,他們彼此扶持。
後來王陽明講學,這些人都是最真誠的信徒。
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聖。
每個人都有良知,內心都有善良的種子。
只要你能真誠對待,總可以喚醒他們內心的善良。
2.
正直之花
王陽明是個讀書人,但他又是明朝少有的統帥。
他的幾次平叛都是教科書級別的軍事案例。
出奇制勝、陰謀陽謀,他把各方勢力玩弄在股掌之間。
他對人性洞若觀火,手段高出同僚一大截。
在官場混了半輩子,他只要肯,功名富貴唾手可得。
但是,他有自己的堅守。
劉瑾專權,他上書叱罵,沒有半點認慫的意思。
嘉靖帝為了給生身父母謀一個名分,發動「大禮儀」。
他只要附和幾句,內閣首輔的位子就是他的。
但是他不發一言。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底線不能突破,總有一些事,不能迎合。
牢獄富貴,恐嚇誘惑,都不能動搖他內心的堅守。
這就是一個人的正直。
3.
淡然之花
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是躺在石棺里成聖的。
他放下了名位富貴,但是生死這一關始終過不了。
他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事情不符合「我」的預期。
「我執」越重,人越痛苦。
但是一旦放下生死,「我執」自然也就消失了。
王陽明外出講學,很多人說他是「異端」。
但是王陽明卻毫不介意,仿佛事不關己。
不斷放下「我執」,人的內心也就愈發淡定。
越淡定越強大,一切看淡,內心才有了堅不可摧的家園。
4.
堅持之花
王陽明也不是天生的聖人,他從十幾歲夢想成聖,到龍場悟道,花了整整三十年。
這三十年間,他從未停下腳步。
少年時代格竹子格到昏倒,被貶之後在毒瘴之地秉燭夜讀。
他堅持講學幾十年。
我們只知道他的光芒,卻不知道他背後付出的努力。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
心懷目標,就像心痛一樣,沒有心思去想別的,一心只想著心痛。
一個人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哪有不成的?
王陽明就是這樣。
他的一生都在堅持做同一件事,上天終究也沒有辜負他的努力。
一個人如果心裡向著陽光,無論多難,他都能抵達溫暖的方向。
一個人如果心裡有花,那這花早晚都會開放。
來源|儒風大家、守望新教育。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