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邏輯: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孩子將受益一生

2019-08-29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我們談素質教育已經談了幾十年了,從我上學的時候就在說素質教育,這些年是有了一些進步,但是,直到我兒子上了小學以後,我才知道進步得遠沒有我想像中的快。

現在的考試依然應試為主,語文主觀題的答案依然以固定答案為主,沒有什麼靈活性,沒有保護到孩子們的發散思維。

(一)學校不但不能保護孩子發散思維,而且還有破壞作用!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三年級,女兒一年級。

為什麼說學校不但不能保護孩子的發散思維,而且還會有破壞作用?這是根據我的親身體會得出來的。

(我不知道國際學校是如何教學的,我的兩個孩子上的都是普通的公立小學。)

我先舉兩個真實的考試試題的例子。

(1)填寫合適的內容。

我喜歡_______車,_______車是用來_________。

這是朋友的孩子做的一道題。大多數孩子寫的都是老師預料中的答案,比如:

我喜歡救護車, 救護車是用來救人的。

可是這個朋友的孩子寫的是:我喜歡跑車,跑車是用來炫耀的。

老師給了一個鮮紅的(叉號)。

先說格式。

如果只是補充內容,使句子完整通順,那麼這個孩子的補充,沒有任何問題。

再來說內容。

我相信一定有人開跑車是為了炫耀的,就如同很多女人買包要買名牌包、很多男人買表要買名牌表一樣,為了質量,同時也為了面子、身份。

面子,在我的認知裡面和「虛榮心」差不多。

所以,既然是事實,寫出來為什麼判錯?

這是孩子另一種思維方式,多麼可貴!可是,老師給了一個大叉號,就讓孩子慢慢收起自己的創新想法,向著考試的條條框框靠攏了。

可惜!

(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這是我兒子淏仔在二年級答的一道題,我覺得他答得很詳細生動,說出的鼓勵語言也挺好的。

可是沒想到老師給了一個紅色的大叉號。

這問題的正確答案是:建議小猴子要有主見。

我建議小猴,你要相信自己。——這句話難道不是「要有主見」的意思嗎?

而且,淏仔還寫了「加油,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這樣的鼓勵的話,對於二年級才學會寫一些字的孩子來說,把這道題答得這麼完整,我認為挺難得的。

可是,這個紅叉號,意味著正確答案的重要性!意味著,不按照標準答案回答,就會扣分的事實!

孩子們的發散型思維,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在這樣的考試製度下,會慢慢消失不見的。

中國人的智商和勤奮,是全球有目共睹的。

可是,為什麼在小學初中,中國的孩子們都比其他國家的孩子出色很多;到了高中大學,其他國家的孩子們卻更容易嶄露頭角呢?

恐怕,與這樣的考試製度是息息相關的。

以上兩題是關於答案對錯的,下面這個例子是關於出題的題型,以及考核目的的例子。

我們區教育局,下發了小學生必讀書目,我很高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閱讀。但是,如果擴大閱讀範圍後,考題以這種形式展現出來,不知道是在考孩子們的什麼能力?

難道是背誦能力嗎?這種方式不是變相的增加孩子們的學業負擔了嗎?

為什麼不能出一些思考型的題目?

比如:

  • 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 你在這個故事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 你覺得這裡面某個人物的某個做法對嗎?為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這些題,都會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

試卷中,小豬向誰借的籮筐,向誰借的扁擔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就如同我們學習歷史,考試題都是考的死記硬背的東西:哪一年哪一天發生了某某戰役?

可是,有的國家,歷史題是這樣出的:如果你是XXX,你會如何面對這場戰役?你認為怎麼做會減少傷亡?

到底如何出題會更有意義,更有引導性?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這樣的問題。

(二)鳥籠邏輯:莫要形成固話思維,發散型思維更寶貴!

思維方式,是影響人一生的能力。尤其是發散型思維,更是非常重要。

  • 發散型思維強的人,才能看到一個事情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想到更多的解決方法;
  • 發散型思維強的人,才能有足夠的創新能力。

我在楊冰寫的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概念:鳥籠邏輯。

如果你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相信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種選擇:要麼把鳥籠扔掉,要麼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

大部分人都會採用慣性思維(刻板思維):鳥籠就是用來養鳥的。

這就像我之前舉的例子一樣,答案是唯一的,是標準的。久而久之,思維方式變成固化的了。

愛因斯坦是創新能力的典範,他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可是,我們大考小考,遇到了太多的標準答案,極大地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甚至否定了我們的想像力,從而培養出了一批批擁有固化思維的成人。

(三)保護孩子的發散型思維,我們一定要重視!

學校,至少是公立學校,我沒有看到對孩子發散型思維的保護,所以,為了讓孩子能保持充分的想像力和發散型思維,那麼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出努力。

因為:

  • 一個只知道標準答案的孩子,可能會在上學期間考出非常高的成績;
  • 但是,只知道標準答案的孩子,很有可能在社會上遇到困境時,無法想到更多的可能,無法更好地面對與解決。

保護和提高孩子的發散型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這樣做:

(1)肯定孩子的想像力

比如,上面我舉得例子,淏仔對小猴的建議,當我看到老師的紅叉和淏仔失落的表情時,我對他說:「淏仔,媽媽認為你答得非常充分,尤其是鼓勵的語言,說得很好。老師判卷子,按照標準答案判,比較省時省力,我們也要理解老師。以後如果再出這道題,你可以按照標準答案回答,但是你自己回答的這些內容,媽媽認為比標準答案更豐富。」

淏仔當時聽了以後,一掃失落,開心地笑了起來。

我並不主張和孩子直接否定老師,甚至否定教育制度。

我們心中有數就好,和孩子們說了,反而會讓孩子們內心產生混亂,甚至影響他們對老師的尊敬程度。而且,他們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無法理解這麼深的道理,多說無益。

(2)多用「好奇式問題」啟發孩子思考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好奇式問題」(以前稱之為「啟發式提問」)。

當孩子遇到一個疑問,或者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我們不要直接給他建議,而是讓他自己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從而想到更多的解決辦法。

比如:

孩子回到家,對媽媽說:「今天小紅不和我一起玩了,我很傷心,媽媽,我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媽媽看到你傷心,媽媽很心疼。如果我的好朋友不和我玩了,我也會難過的。媽媽抱抱好不好?」

等孩子心情好一些之後,再用好奇式問題。

先問孩子:

你想一想,為什么小紅不和你一起玩了呢?

孩子可以能會說:

  1. 也許她沒看到我;
  2. 也許她心情不好;
  3. 也許我昨天做了一些事讓她生氣了。

然後再問孩子:那你怎麼做,能改變這個事情呢?

  1. 下次我看到她,就主動和她打招呼,叫她和我一起玩;
  2. 如果她心情不好,我就陪著她呆一會,或者給她拿她喜歡的玩具玩;
  3. 我可以問問她為什麼,如果是我做錯了,我可以向她道歉。

如果孩子遇到每一個問題,都能想到儘可能多的原因,也能根據這些原因想到儘可能多的解決辦法,那麼孩子無論是去外地上學,還是去上班,我們都可以放一百個心。

因為他們的這種思維方式,能夠讓他們面對任何問題。

(3)不要操之過急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的孩子才一兩歲,那麼很為你感到高興,你可以直接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從小培養孩子這樣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已經七八歲,甚至青春期了,那麼我建議你:

一定不要操之過急!

因為平時孩子遇到問題,你都是直接給建議、給方法;突然間你不給孩子建議和方法了,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一定會有牴觸情緒。

他可能會說「我不知道」、「我想不出來」。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要著急,要有耐心。

幫助孩子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不難;

難的是打破舊的思維方式。

我們要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目的,要對孩子表達出我們的信任,並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這樣的溝通和思考。

當孩子從「我不知道」到想到一個原因一個方法,我們就要看到這個進步,及時予與肯定,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給孩子信心。

如此,孩子才能慢慢進步,想到第二種、第三種……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我不是專家,我的文字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一定全部準確,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若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媽媽,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20oSG4BMH2_cNUgLm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