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焦慮、拖延完成作業……暑假結束,開學在即,「開學綜合徵」也找上了門。所謂「開學綜合徵」就是從假期快結束到開學初的這段時間,孩子出現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懶散、逃避學習、拖延完成作業等表現的統稱。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擺脫這種狀態呢?
孩子有「開學綜合徵」,家長先要冷靜
其實,「開學綜合徵」並不是醫學診斷的病症,然而很多孩子的確在剛開學後容易表現出這些問題。一般來講,「開學綜合徵」一般會持續一段時間,對孩子的正常學習、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響,但經學校老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孩子的自主調節,多數孩子症狀會逐漸消失,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大的影響。
但如果症狀較重或症狀持續存在,可能會對孩子健康造成影響,導致孩子無法堅持完成學業,或者發展為軀體形式障礙、適應障礙、長期焦慮等,所以當症狀較重或持續時間較長時還需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如果孩子出現「開學綜合徵」,家長應該保持平衡的心態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以免將自己的焦慮緊張情緒傳遞給孩子,加重孩子的焦慮,同時積極幫助孩子進行正面引導及生活習慣調整。
減少娛樂活動,增加腦力活動
假期期間孩子精神過度放鬆,娛樂活動多,腦力活動少,使孩子難以靜下心。快開學的這段時間,家長需要注意逐步減少孩子娛樂時間,尤其是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用做手工、益智遊戲來取代,幫助孩子安靜下來,使大腦轉動起來,集中注意力。室外運動少的孩子,家長還需逐步適量帶孩子進行室外運動,以免開學後突然增加的室外活動對孩子造成不適。
從孩子的興趣切入引導教育
家長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比如孩子的偶像的成長曆程及在勵志故事、某文藝作品的觀後感想,從中挖掘有教育價值的內容。
家長要與孩子一同進入學習狀態,多鼓勵多溝通,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開學了學校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同學,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讓他們對學校有所憧憬。此外,早晨起來跟孩子打打球、踢踢毽、跑跑步也是一種有效的感情交流,更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與孩子真誠地溝通,彼此尊重,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彼此的心得和體會。
家長帶頭學習,營造學習型家庭氛圍
家長可與孩子共同擬訂新學期計劃,在商討中完成從假期到開學的「頻道轉換」工作,把孩子新學期要讀哪些書籍、以誰為標杆、需要重點提高哪些學科成績、家長怎樣配合等內容一一納入學習計劃,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消除假期後的失落感。
作為家長也不妨制定自己的家庭計劃和學習計劃,購買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與孩子一起閱讀,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人文素養,有利於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學習氛圍,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也在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認知層次,這個家裡不僅是我一個人在學習,我並不孤獨」。
家長要和孩子產生共情
出現「開學綜合徵」的孩子,很多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他們缺乏優秀的成績、老師的肯定、同學的羨慕等所帶來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所以面對學習他們會有畏難甚至自卑的情緒,並且缺乏個人的價值感。
對此,家長首先要和孩子產生共情,感受到孩子為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的擔憂。這時可以對孩子說:「你能對自己的學習擔憂,證明你有積極上進的意識,你有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以此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能理解他(她),能與他(她)共情。然後話鋒一轉,直奔實質內容:「只有意識和態度可不夠,還得有真正的方法和能力。或許你覺得自己也很努力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那你就要改變方法了。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有幾個重要的點還是需要注意的:課前預習,上課集中注意力聽講,課後進行必要的梳理,積極思考,善於提問……」
另外,家長要引導孩子主動與他人傾訴,合理宣洩,把自己面臨的問題、壓力與知心者(可以是同學、老師、家長或其他朋友)交流,或許對方也正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樣可以互相啟發,一起從這個「深坑」里「爬」出來,還能增進與朋友的感情。另外,可以運用一些宣洩的辦法比如大聲朗讀、做一做劇烈運動等。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作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李雪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