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又是馬橋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其中有一站是閔行區馬橋鎮。這個小鎮,曾經「一隻鐵鍬下去,將上海的歷史往前推了2000多年」。回顧歷史,1992年2月,鄧小平同志也視察過馬橋,並指出「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實來回答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有利於社會主義……」
撫今追昔,鑑往知來,筆者感受到三個關鍵詞:改革、開放、包容。
鄧小平一行視察旗忠村
1.通過改革催生內生動力
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中國的GDP僅3795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6.15%、日本的10.7%。當時的中國面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挑戰,遭受美西方的「圍堵」。在此背景下,鄧小平同志開啟了南方之行。他呼籲,「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在當年的馬橋鎮,旗忠等鄉村依靠自主改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幾乎家家住別墅,被譽為「華東第一村」。在國內經濟形勢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下,馬橋用「大膽試」「自主改」的方式,催生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鄧小平在考察期間,對馬橋稱讚有加,提出「農村改革是一大創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問題是用實踐來回答的,城市改革的問題也要用實踐來回答。實踐這個標準最硬,它不會做假」。
20世紀90年代的旗忠村住宅小區
而馬橋也在不斷踐行新時代的「闖」「干」精神,躍變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慧創新試驗區」,「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的產城共生家園。目前馬橋已集聚了370多家泛人工智慧企業,19個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創新智造產業的集聚效應不斷釋放。背後就是綜合性和專業化的營商環境,在發揮作用。
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對上海而言,即是要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增強對國內外高端資源要素的吸引力。
2.堅持高水平開放不放鬆
1990年代初,美西方對我國採取了嚴格的限制措施:終止高管訪華、封鎖技術、凍結合作項目……我們如何克服困難?鄧小平同志在馬橋詢問當時的鄉黨委書記:「你們發展得這麼快,靠什麼?」得到的回答是:靠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開放,是發展的必然選擇。
1992年之前,外資對華投資平均每年僅40億美元。而在接下來的7年里,這一數額達到了平均每年350億美元。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中國逐漸融入全球市場,出口這一架「馬車」開始提速、發力。
時隔30餘年,隨著中歐班列「上海號」的開通,如今的馬橋正努力打造上海陸上絲路的「橋頭堡」。當下,地緣關係緊張、美西方小動作不斷,但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開放的步伐也不會停歇。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讓沿海地區在開放發展上「更上一層樓」,讓內陸地區從「後衛」變成「前鋒」,讓中國市場同世界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上海更是先行一步,高水平地全面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度嵌入和引領全球化合作發展。
3.城市需要走包容性發展之路
總書記專程考察馬橋「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傳遞了發展房地產新模式的信號。上海為滿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打造「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供應體系,是超大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創新之舉。
從市區和郊區居民的「普惠」,到市民和新市民的「普惠」,上海一直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一筆一划,有章有法。這裡的「人民」,包括市民、新市民、外來「游」民,包括「老內」和「老外」,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他們都是「城市共同體」的一員。大家能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敢於夢想並成就夢想,上海這顆具有獨特魅力和迷人風采的東方明珠,將繼續創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而馬橋,也許是世人觀察上海的一扇小窗戶。
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
來源:今日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