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紅敏 北京報道
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在標品信託業務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
用益信託數據顯示,今年11月,投向金融領域的信託產品成立規模達246.69億元,在整體規模中的占比仍高達47.53%。其中,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占據重要位置。
中信證券相關研報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行業67家信託公司中已有超過30家信託公司推出了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其中,7月份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的成立規模占比達21.41%。
某央企信託公司內部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在信託公司主動管理的標品信託業務中占比更高,其所在的公司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規模在公司主動管理的標品信託業務中占比過半。
快速上量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主要有貨幣基金、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券商的保證金管理產品以及信託公司的現金管理類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信託公司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目前尚無統一的監管定義,實踐中一般是指期限較短(包括每日開放、短期定開等),底層資產主要投向貨幣工具、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信託產品,屬於信託公司主動管理的標品類業務。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髮現,目前市場上典型的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包括上海信託的「現金豐利」系列、中航信託「天璣聚富」系列、五礦信託「日利寶」系列、百瑞信託的「安鑫悅盈」系列等。其中,上海信託的「現金豐利」系列,是早期代表性的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成立於2006年2月,至今已運行15年。
近兩年來,在監管不斷要求信託公司壓縮融資類業務,向標品業務轉型的背景下,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逐漸成為信託公司向標品轉型的突破口。
中國信託業務協會2022年3月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根據協會的調研,除上海信託外,2020年內還有外貿信託、中航信託、平安信託、中信信託、中融信託等超過20家信託公司開展現金管理類業務,超過20家公司在未來三年計劃開展現金管理類業務,以現金管理類產品為基礎,形成一定品牌和規模,進而發展其他主動管理類證券投資信託業務。」
中信證券上述研報指出,現金管理類信託目前在標品信託業務中已經占據相當比重。據統計,今年7月成立規模在所有類型的標品信託中占比為21.41%,目前全行業大約已有超過30家信託公司推出現金管理類產品,考慮到現金管理產品一般為發行後無期限滾動運行,實際的存量規模占比可能更高。
中國信託業協會今年9月份發布的《2023年二季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以下簡稱「信託業協會評析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投向證券市場(包括證券、債券和基金)的資金信託規模為5.06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6萬億元,同比增幅29.92%,占比32.22%,比3月末提高2.3個百分點,同比上升6.01個百分點,信託資金配置向標準化資產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凸顯。
「從目前來看,信託行業的證券市場投資能力較其他資管機構仍有差距,目前產品集中於現金管理類,同時TOF(基金中的信託)模式業也占據相當一部分比例……」上述信託業協會評析報告同時提到。
趁機做大
值得一提的是,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能快速發展起來還有一大原因,即該業務尚處於監管空窗期。
「受現金管理理財新規的影響,目前現金管理類銀行理財的投向、久期、收益表現和流動性特徵均已向貨幣基金靠攏。鑒於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投資限制較少,收益表現相對較好,且凈值波動較為平穩,較現金管理類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具有明顯優勢,信託公司應把握好發展機遇儘快做大現金管理類信託業務規模。」中誠信託投資研究部研究員崔繼培在9月的研報中表示。
中融信託年初發表的研報也提到,在銀行理財要求2022年年末完成現金管理類產品整改後,當前市場的類現金管理類產品,除信託現金管理類產品外,其他在監管要求上已與貨幣基金基本拉平。信託在現金管理類產品上仍處於紅利期,其在流動性和收益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應趁機持續做大產品規模。比如,在投資範圍差別上,貨幣基金、銀行現金理財產品對債券的評級、剩餘期限、偏離度等都有很嚴格的要求和限制,而信託目前只是要求標準化資產,可以投資一些高收益的信用債。
某信託從業人士亦向記者分析表示,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對比其他現金管理資管產品具有明顯的差異化優勢。相較於貨幣基金、銀行現金理財產品,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在投資範圍、結構設計、投資集中度要求、估值核算要求等方面監管限制相對較少,產品運作更為靈活。
「也正因為運作相對靈活,投資範圍更為寬泛,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在收益率方面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上述信託從業人士直言。
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十餘只現金管理類信託產品發現,大部分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集中於2.5%—3.5%區間,部分月開產品年化收益甚至達到4%上下,較公募貨幣基金和銀行現金理財有明顯優勢。
隱憂凸顯
在政策紅利期迅速做大的現金管理類信託業務,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是監管政策的收緊。
中信證券上述研報分析認為,現金管理類信託在T+0或T+1的贖回模式下,若信託公司疏於對產品資產久期和信用結構的管理,一旦現金管理類產品負債端受市場波動或情緒因素而出現大規模的周轉贖回,可能導致整個信託公司的流動性儲備面臨較大壓力,進一步引發連鎖式的擠兌風險,並擴大信託公司和投資者的損失。
「資管新規以來的監管基調始終強調底層資產的透明化和資負兩端的久期匹配,在信託行業主動管理轉型的路徑上,不排除相關部門會逐步落實對現金管理類產品更細緻和嚴格的監管標準。」中信證券上述研報稱。
「當前,全市場只剩下信託,還能在現金管理產品里,持倉久期更長,偏離度容忍更高,信用風險偏好更高,自然帶來了更高的收益和更強的市場吸引力。但年初監管的從嚴態度就不斷釋放出信號,政策收束要輪到信託了。」智信研究院研究總監曾榮今年4月撰文表示,現金管理若比照貨幣基金整改,一個難題是需要調倉滿足投資範圍的要求。監管當然會給一個寬限期的,但有些信託產品底層埋了過多沒有流動性的長債,甚至私募債,如果給你一年,(流動性)能不能處理好?另一個難題是,一旦開始調整,收益率下行是必然的,如果趕上牛市還好說,如果趕上熊市,虧錢出債,對交易能力的要求陡然提高,對流動性管理的壓力也是山大。
上述信託從業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從近幾年的監管趨勢來看,後續監管部門可能針對同類產品繼續拉平監管要求,促進市場有序競爭。建議信託公司未雨綢繆,按照同類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監管要求,在產品的投資範圍、估值方式、流動性管理等方面制定整改規劃。另外,在產品運營過程中也要強化對期限錯配和信用風險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