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入冬 藥明生物業績估值「雙殺」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CXO入冬 藥明生物業績估值「雙殺」

本報記者 陳婷 曹學平 深圳報道

藥明生物(2269.HK)2023年的業績將不及預期。

日前,藥明生物下調2023年部分業務的業績預期,其中,藥物開發(CDO,即D端)業務營收預期增速下調18%—20%,增速與去年持平;藥物生產(CMO,即M端)業務收入預期增速下調15%—18%,將略低於去年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業務正是藥明生物的重要營收來源。公司預計,2023年整體目標收入增長低於預期,增長率約為10%。過去六年,藥明生物每年均維持40%以上的營收增速,最高點超過80%。

消息一出,藥明生物股價連續五個交易日(12月4—8日)累計跌幅超過30%,其間,藥明生物宣布以不超過6億美元回購公司股份,但仍收效甚微。截至12月13日收盤,藥明生物報28港元/股,跌幅2.1%。

藥明生物在公告中指出,生物技術融資挑戰以及CMO短期面臨收入延期問題是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且稱其為「預料之外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藥明生物下調業績預期兩天後,韓國CDM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服務)企業三星生物發布2023年三季度業績,並上調2023年業績預期,其預計全年將實現20%的收入增長。今年以來,三星生物先後拿到GSK、禮來、輝瑞、BMS等跨國藥企的訂單。

將業績不達預期歸因於行業以外,公司自身將如何提高應對行業影響、市場競爭等能力?下調業績預期後,經營發展策略是否同步發生調整?《中國經營報》記者就此致函藥明生物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予以回復,且公司投資者關係負責人聯繫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D端和M端不及預期

12月4日早間,藥明生物發布關於2023年業務發展情況的內幕消息,當天上午10點49分,藥明生物股票停牌,暫停交易前公司股價下跌23.8%。

內幕消息公告顯示,藥明生物CDO業務2023年收入增速低於預期,CMO業務收入下降。此前,公司對這兩項業務今年的收入預期分別為同比增長23%、12%,經過此番下調,CDO業務今年的營收預期增速約在3%—5%,CMO業務營收預計較去年有所下降。

藥明生物在公告中指出,CDO業務收入低於預期主要是由於在行業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標新增120個項目「顯然過於激進」。此外,生物技術融資放緩導致新增項目減少,公司今年比去年約減少40個新項目,這意味著收入減少約3億美元。目前,公司的CDO業務正在逐漸恢復中,但是不同區域的情況各不相同。

3億美元對藥明生物而言不是一個小數目。藥明生物在2023年半年報中指出,D端每年新增超過80個綜合項目,新增項目每年收入約10億美元,且D端業務成果轉化到M端的比率為90%,是藥明生物的核心業務。

截至11月30日,藥明生物年內新增項目91個,其中,北美市場貢獻超過55%的新增項目,中國區新增項目數量占比恢復至約20%。

分季度來看,藥明生物在2023年第一、二、三季度期間分別獲取新項目8個、38個、15個,10月1日—11月30日獲取新項目30個。藥明生物對此解釋稱,新增項目數量在一季度受影響最大,自二季度以來已開始復甦,預計下半年強勢恢復。公司管理層預計,2023年全年能拿到100個項目。

據藥明生物披露,2017—2022年,公司新增項目數量分別為58個、57個、59個、103個、138個和136個。其中,2020—2022年的非新冠新增項目數量分別為85個、124個和127個。

藥明生物表示,由於新冠收入快速降低,加上公司整體收入包含新冠已是高基數,在達成行業2倍增速的情況下,今年的業務表現或將不及預期。但扣除新冠項目,公司2023年營收預計同比增長逾36%。

新增項目數量減少導致D端預期收入下降的同時,藥明生物在M端遭遇「黑天鵝事件」。內幕消息公告顯示,由於監管機構批准滯後,3個來自大藥企的重磅藥延期,影響藥明生物約1億美元的收入。

M端業務是藥明生物近年來涉足的領域,在2019年以前不具備產能。據藥明生物披露,公司在M端的商業化項目從2019年的1個增加至2022年的17個,有望於2025年增至超過32個。2023年上半年,公司M端商業化項目達22個,已完成全年目標,4個重磅藥物預計帶來10億美元的生產訂單。

藥明生物表示,CMO項目中長期增長確定性強,但短期面臨項目收入延期問題。美國是藥明生物的重要市場,但記者注意到,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年來對新藥的審批態度趨嚴,多款產品因臨床獲益存疑、臨床數據單一等原因被拒,審批時長相較以往也有所拉長。若監管趨嚴成為常態化,公司是否有可能再次遭遇生產板塊的「黑天鵝事件」?公司又將如何應對?記者就此聯繫採訪藥明生物方面,但沒有得到回應。

訂單存量競爭

藥明生物業績預期的丟失,主要歸因於外部環境。

根據藥明生物給出的數據,行業目前正在經歷短期陣痛,今年僅有個位數的增長,而過去幾年間,行業每年增速約為15%。海外市場的生物技術融資在今年二季度重回增長態勢,達到約300億美元,隨後出現小幅度下降。中國市場的生物技術融資自今年以來仍處於緩慢恢復狀態,行業寒冬感受明顯。

藥明生物認為,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極具挑戰的宏觀經濟對全球上游供應商帶來了壓力。」公告顯示,由於全球基地處於產能爬坡期,藥明生物2023年毛利預計虧損1億美元。「公司2023年的毛利率和增速最具挑戰,預計在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

生物技術融資放緩對CXO(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的影響被普遍認識,但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現實。

藥明生物下調業績預期後兩天,12月6日,三星生物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當季營收超過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6億元),達到2011年創業以來的首次突破,凈利潤同比增長約86%至24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08億元)。三星生物解釋稱,營收增長得益於四號工廠的成功擴建,完成了過去積壓的訂單,預計2023年營收將同比增長20%。

財報顯示,2022年,三星生物營收約合人民幣168億元。7月,三星生物宣布獲得來自輝瑞的訂單,價值約8.97億美元;9月,三星生物與BMS達成合作,負責生產BMS已上市的抗體藥物產品,訂單價值約2.42億美元。

對比三星生物的業績上揚及藥明生物的業績下調,有市場聲音質疑藥明生物的業績變臉或與訂單分流至三星生物有關。對此,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於12月7日對外回應稱,公司此次業績預期下降與三星生物的競爭沒有關係。

陳智勝進一步表示,三星生物主要以生產業務為主,在藥物發現(R端)和藥物開發板塊幾乎沒有業務,公司與三星生物的競爭主要在生產板塊,「藥明生物生產業務目前占據公司收入的一半,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約7%,而三星生物在全球所占的市場份額約20%。」對於三星生物業績逆勢上漲,陳智勝表示,生物技術融資環境主要影響的是藥物發現和藥物開發業務,對生產業務的影響很小,這也是三星生物受影響較小的原因。

事實上,過去幾年疫情期間產生的新冠藥物及新冠疫苗市場需求,疊加生物醫藥投融資火熱,新藥研發提速,催生了大量的外包代工訂單,以藥明生物為代表的CXO企業業績高速增長。當前,新冠相關需求減弱,行業投融資降溫,藥企收縮研發管線,CXO整體訂單數量下降。

藥明生物在公告中仍對自身的業務模式表示肯定,R端業務今年營收預計同比增長183%,偶聯藥物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預期2023年收入同比增長70%—75%,2024年收入增長60%—65%。藥明生物表示,將持續在R、D和M端提升市場份額,特別是在D端。目前,公司藥物開發板塊在全球所占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

(編輯:曹學平 校對:燕郁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0343d7715996d49938afd03f26e3d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