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開始變得「佛系」:一切隨緣,無欲無求,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但是,隨大流容易迷失自我,白白浪費青春時光。
因此,請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否則,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淚水,你一無所有;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慚愧,你一無所有;當自己回首過去,除了蹉跎,你還是一無所有!
為什麼現在的「佛系青年」越來越多呢?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認為:佛系青年們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不爭」思想,他們應該多讀讀《道德經》最後一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某個節目中,一位大學生問白岩松老師,說道:「人們總是教導我們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把所有東西都放下的話,就會沒有進步的動力和慾望了。很多佛系青年之所以佛系,就是因為他放下了,無所謂了,是這樣嗎?「
白岩松老師回答到:你不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道德經》的最後一句話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要對別人更加有利,而不是有害;人之道,要努力作為但不爭不搶。老子強調「以無為去為」,但不要去爭,因為爭反而會擰巴,這裡頭有更深的超越字面之外的概念。為而不爭是另一種「為」,放得下和想得開才能真正地拿得起來和拿得久,而不是說真的全都放下了,那就出家了。」
《道德經》中,雖然老子的很多話都在強調「無為」和「不爭」思想,但他所強調的是:不在道德上面去爭,而要多用實際行動去作為、去爭。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以及「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謀聖鬼谷子曾經向老子學道,也深得道教思想精髓,因此,他也認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的說法。而且,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不爭名言——「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
由此可見,越是嘴上喊著「佛系」的人,往往內心並不「佛」,只是他們求之不得而怨天尤人罷了。他們大多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挫折磨難,變得消極怠工,不願意再勤奮努力,這實則是心理脆弱、消極避世的表現。
因此,白岩松也勸告年輕人說:「佛系青年應該是另一種解讀——打造你內心的佛。但是,它被很多人解讀成了:20多歲開始,只有眼前的枸杞,還有藏紅花。你別將來還抱怨,那可不是佛系青年,因為我很少聽到佛抱怨。所以,每個人當然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但最後還是要為你的選擇買單。」
真正的智者是大智若愚,在不爭不費中去經常性勝利!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樣,思想境界與心態也都在不斷變化。年輕氣盛,中年穩重,老年心淡,這才是人生該有的奮鬥歷程!
人生苦短,一出生就本是直奔死亡而去。如果我們都不較勁了、都不努力進取了,都變成了佛系青年,這也不可能,因為社會要發展和進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
反倒是,我們明知道死亡的存在,還去不斷創造和豐富人生,這才更加有趣!既然生命的終點是明確的,那我們何不讓人生好玩一些,更要價值和意義呢?
佛系青年們,真應該認真聽進去白岩松老師的教誨,多讀讀《道德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並且好好去悟透,或許這樣可以重拾人生!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