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艷羨不已。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就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有兩個最典型的症狀: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
秘(前干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濕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秘(前干後稀)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之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里,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秘。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其實,【消化】是兩個動作。
胃主受納(消),將食物加工成營養精微物質;脾主運化(化),將營養精微物質生成為氣血,並輸布全身。簡而言之,「胃強脾弱」之人「消」的功能強,「化」的功能弱。一個人「胃強脾弱」,意味著他很能吃,但是吸收不了;久而久之,身體就缺乏營養支持,大腦就會不斷發出信號「快給身體提供能量」,人就會出現飢餓感,就會不停地吃。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有人尤其一些愛美女士可能會說,「胃強脾弱」挺好呀,既滿足了口腹之慾,還能保持苗條的身材,多少人求之不得呢!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都知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弱則氣血不足。「女人以血為本」,氣血不足會直接導致早衰,這就是脾弱的女人不耐老的原因。對男人來說,脾弱身體就會缺乏營養物質,就會影響腎中精氣的生成,導致腎虛,而「男人以腎為本」,試想,支撐身體的本源出了問題,身體還能好麼?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1.食療法
白鯽魚煲湯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
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2.中醫艾灸法
由於藥物必須依賴脾胃才能吸收,在脾胃不和的情況下,服藥效果會受影響,因此推薦藉助艾灸調理脾胃。
1.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2.中脘穴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3.關元穴
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4.大陵穴
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瀉火祛濕。
5.內庭穴
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是熱證、上火的剋星。因此,作為胃經的滎穴,艾灸內庭穴可以清胃瀉火。
6.太白穴
太白穴集脾經的原穴與腧穴於一身,艾灸此穴,具有健脾益氣、祛濕止瀉、消食化滯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