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存選
舒城名宦文翁,在史籍記載里和民間傳說中,他都是一位功名顯赫的偉岸名臣,也是一位溫厚和藹的可親長者。
文翁(攝影 | 束文傑)
他守蜀三十餘載,修水利,興公學,舉賢能,樹新風。有效地促進了四川經濟的繁榮,文化的興盛,社會的進步,從而融入大漢帝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為發展與鞏固我國西南地區,立下了垂名千秋的豐功偉績。
文翁能夠取得如此業績,與他的政治才幹、文化素養以及創新精神,是分不開的。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的道德情操、品格修養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史學巨擘班固,在《漢書》中,把文翁排在「循吏」之列,還是《循吏傳》的第一傳主,評論說他「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漢書》書影(來源 | 網絡圖片)
何謂「循吏」?創造這個詞語的,是我國史學泰斗司馬遷,他解釋說:「奉法循理之吏 ,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意思是,能夠按照法規,遵循事理辦事,(而又不使用暴力手段)的官員,他不矜誇自己的功勞,也不炫耀自己的本領,(溫柔厚道的理政),(即使)老百姓沒有什麼贊語頌辭,(但)也沒有什麼錯誤、過失,(貽人口實)。像這樣,既能辦成大事,而又不激化矛盾衝突的「循吏」,在每個朝代,都是屈指可數的。
文翁治蜀化蜀,碩果纍纍,有目共睹。他從不頤指氣使,也不強民所難,一切都是按照辦理事情的規律,供民所需,急民所急,「仁愛好教化」,循循善誘,最終成就大業。
他赴蜀上任之初,蜀郡治下的彭州地區,繁縣常澇,而湔氐縣常旱,兩縣旱澇不均,都長年無收,百姓逃荒,流浪度日。他在成都街頭看到流民,立即展開調查詢訪,得知了具體情況。原來,湔氐縣遭旱,良田裂縫寸余,而繁縣卻一片汪洋,兩縣都顆粒無收,百姓無以為生。在組織官員深入實地考察、研討後,立即行動,解救百姓。
1940年,新繁縣地圖(來源 | 《四川省各縣區鄉鎮略圖》)
他帶領百姓,鑿通皂角岩,打通湔江水,徹底解決了湔江流域上澇下旱的災情,使繁縣與湔氐縣兩縣旱澇不均的災難,徹底得到解決。
接著,拓展都江堰灌區工程開工了 。雖然他爭取來了朝廷的巨額撥款,但工程浩大,仍不夠開支。他便帶頭捐款集資。他夫人也身先百姓,傾囊捐獻,給蜀郡吏民作出榜樣。
都江堰(來源 | 《中國史稿地圖集》)
集資時,有一位富豪受到文夫人菩薩心腸的感染,捐獻出巨款。文太守任命他擔任工地總管。他真是慧眼識真才。這位富豪總管,不僅在整個拓展灌區工程期間,認真負責,嚴格把關,成為太守治水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工程結算時,因為款項巨大,進進出出,繁雜細微,難免出現帳面不平或漏洞,但他都私自掏腰包填補上,減少了太守不少麻煩。這一切都是太守清正廉潔,溫和敦厚,一心為民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染了吏民們的緣故。
文太守興修水利,拓展灌區,使蜀郡地區旱澇得控,生產發展了,經濟繁榮了,老百姓都過上了平順安寧的日子,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湔江(來源 | 品鑑彭州)
古人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又云:「善治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文太守在完成「富民」措施 的同時,又承擔起「教化」百姓的重任。
蜀郡地區,地處我國西南,由於關山阻絕,「難沐王化」 ,風氣鄙陋,「有蠻夷之風」。文太守決心幫助吏民,提高文化水平,增強文明素質,移風易俗,融入中原。
1940年,四川省全圖(來源 | 《四川省各縣區鄉鎮略圖》)
當然,變更習俗,改良風氣,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太守深知,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擔負起導向工作。在整個「化蜀」過程中,他謹身自律,躬自垂範,「以溫厚為政」,誘導教化,循序漸進,逐步推行。
他首先從郡縣官員中,選拔出十八個聰明能幹、上勁心強的年輕人,親自培養訓導,認清各個人的特長與愛好。然後,他通過自己的關係,也許是直接得到漢景帝的許可,也許是徵得太學掌門人的同意,他把十八個官苗子,包送到京都太學留學,學習經學和法律。
太學(來源 | 網絡圖片)
這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45年左右。那時,漢承秦制,中央設立太學,安置一些經學博士、法學專家,教授皇家與勛貴弟子學業,並備朝廷適時徵召對策,可從來沒有招收民間學員的先例。而太學博士招收學員的事,可是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才決定的。文太守憑著精誠為民,一心「化蜀」的誠意,竟然提前十年,就開了這種風氣之先,也應是一種創新的舉措。
學員們送上太學,很多具體問題,譬如學員的生活費、學費等等,都要及時、合理的解決。因為,當時的地方各級政府,都沒有教肓專項經費,即使有,也可能很少,難以維持十八個人的留學開支。於是,文太守決定從自身做起,厲行節約,壓縮開支。他命令郡府財經部門少府,把節約的錢,拿來購買蜀地的土特產,譬如蜀錦、蜀刀之類的,送到太學,一來作為博士官的束脩,二來充當學員們的生活費。他的這一舉措,對留學生是一種鼓勵與敦促,對太學的博士官,無疑也是一種獎勵。
留學生學成歸來,都成了他創辦石室公學的得力助手、稱職教官。其中有個叫張叔的,文太守把他推薦給朝廷,後來還官至刺史高位。
文翁石室(來源 | 中小學管理)
在創辦石室公學中,他身為一郡太守,卻一直堅持在百忙中抽空上課,親自垂教。為了讓學員學以致用,他辦公時,總要讓幾名學員坐在身旁,見習他處理公務;出巡時,也挑選幾名優秀學員隨行,上傳下達,協理公事。他這樣做,目的是培養學員處理公務的實際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並擴大他們的社會影響。
結果,蜀郡吏民都認為入公學是光榮的,有前途,適齡青年都爭著要入公學。有些富家人,甚至捐款辦學,爭取入學機會。
公學興盛了。入京都留學的,也自然跟著多了起來,以至於「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蜀地文風比之齊魯」。四川一躍而成為全國教育文化先進地區,真正融入帝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漢書》評論說:「至今(指公元一世紀)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四川大學(來源 | 四川大學)
文太守守蜀期間,作為帝國封疆大吏,集一方行政、經濟、軍事三權於一身,卻能如此奉法循理,謹身自勵,這就是他能夠成就「治蜀」、「化蜀」大業的一個重要原因,用現在的時髦話說,就是他人格魅力產生的巨大影響。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他也能處處留心,邦助百姓。在四川與安徽兩地,至今都還廣泛流傳著文太守吃板栗的故事。
在文太守初入蜀時,他出席一位紳商的家宴。
宴會隆重,菜肴豐盛,檔次很高。
開宴後,賓主之間,觥籌交錯,氣氛熱烈,大家的言行自然也隨意起來。可是,當廚師端上最後一盆菜「板栗紅燒肉」時,大家都客氣起來,一個勁地勸太守吃板栗。講是一盆,其實也僅僅只有四顆板栗,其餘的都是紅燒肉。
板栗紅燒肉(來源 | 日食記)
他問這是什麼禮節?
主人家說,今天您是主客,當然要請您吃板栗,因為蜀郡不產板栗,板栗都是從千里之外買來的,金貴得很,只有貴客來了,才上一盆板栗燒肉,來提高餐飲的檔次;平時人們送重禮時,也要呈上一袋板栗,而板栗也只有四顆,這是當地的習俗。
文太守聽後,呵呵大笑起來:「原來如此啊!」
他說:「我們舒縣滿山遍野,甚至溝旁路邊,都有板栗樹。這可是木本糧食。這麼辦吧,我寫信叫家人來,多多送上板栗,給大家做種子。不幾年,這裡也就出產板栗了。」
不久,文太守家人來了,從舒縣一下子運來了八大車子板栗。
舒城板栗(來源 | 萬佛湖風景區)
他把板栗分發到下屬各地,並教他們播種、培植、管理,以及採摘、保存等一系列知識。 沒幾年,板栗就在蜀郡生根、開花、結果,也變成了主打產業之一 。
在家人回舒縣時,文太守又收購八大車蜀地特產油茶樹苗和種子 ,讓帶回去分發、栽培。於是,蜀地的木本油茶樹,在舒縣落地生根,油茶也成了舒縣的主打產業之一。
舒城油茶(來源 | 中國智慧財產權報)
這就是文太守吃板栗,吃出川皖兩大主產業的佳話。
現在,文翁故里,舒城文沖一帶的小山丘上,仍然長滿了油茶樹。當看到這滿山翠綠,香氣飄溢的美景時,你會作何感想呢?
憑弔歷史遺蹟,回顧先賢業績,你看到的,是一位叱吒風雲,建功立業、光彩炫目的巨人?還是一位「奉法循理」、「溫厚為政」、 可欽可佩的長者?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