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縣,歷史悠久且為千年古縣,建國後由安徽劃入

2019-10-11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中部,東臨黃海,長江、淮河由此入海,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市相鄰。江蘇自古為「魚米之鄉」、文化燦爛之地,不僅人才輩出,也是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均十分發達的地區之一,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

江蘇文化多元,省域歷史上分屬數個地理、歷史單元,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才與今安徽同屬直隸(朱棣遷都北京後稱南直隸),清朝康熙初才因江南省(明南直隸)「其制過大」而析為江蘇、安徽兩省,省名取江寧、蘇州兩府各一字而來。江蘇、安徽分設後省界較為穩定,僅建國初變化較多,現在江蘇所轄的一個縣就為建國後由安徽劃入。1955年,為更好的洪澤湖管理,原屬安徽的兩個縣劃入江蘇,其中盱眙縣就為其一。

盱眙縣,位於江蘇省西部,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歷史上曾為郡、州之所在,現為江蘇淮安市轄縣,其與安徽明光、來安相鄰,以小龍蝦聞名全國,是著名的「龍蝦之都」。盱眙,讀音為[xū yí],其來歷有好幾種說法,著名的有兩種,一說為因盱眙山而得名,一說是城在山上「張目為盱,舉目為眙」而稱盱眙。

盱眙,古為淮夷地,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吳之善道,楚邑都梁,秦始皇平六國後於此置縣,稱「盱台」,先後屬泗水郡、東海郡,西漢時改稱盱眙,為臨淮郡地,東漢時先後屬東海郡、下邳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盱眙地處南北激烈爭鋒之要地,建制、隸屬變化頻繁,曾為臨淮郡、盱眙郡、南兗州等治所。

唐初曾於盱眙置西楚州,州廢后屬楚州、泗州。北宋時,盱眙曾屬楚州、泗州、濠州、天長軍等,也曾升為盱眙軍,元朝時曾於盱眙設招信軍、招信路,後為泗州轄縣。明朝時期,盱眙屬鳳陽府泗州,清初屬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安徽省成立後為安徽省鳳陽府泗州所轄。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泗州城沒於水中,泗州自此寄治於盱眙,直至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移治虹縣(今泗縣),其間泗州於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今古泗州城就位於盱眙縣境內。

建國初,盱眙隸屬於皖北行署區滁縣專區,1952年皖北、皖南兩大行署區合併為安徽省,盱眙縣隸屬於安徽省滁縣專區。1955年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縣與宿縣專區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此後先後為六合專區、淮陰地區所轄,1983年地級淮陰市成立,2001年淮陰市改稱淮安市,盱眙均隨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