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戚繼光南平浙閩,北鎮薊門,戰功赫赫。就其思想根源而言,得力於陽明心學不少。其子嗣所為《戚少保年譜耆編》說他"私淑陽明,大闡良知,胸中澄徹如冰壺秋月,坐鎮雅俗有儒者氣象",最早揭示戚繼光深受陽明心學影響的事實。後世論者也多論及陽明心學對其治軍思想的影響,"戚繼光身處王守仁思想廣泛影響的大背景下,終生服膺陽明心學,由'良知'發展出'正心之術',並應用到將帥的培養當中,把端正思想作為做將帥的根本" 。
君善識人,大司馬胡梅林方尹姚,君曰:"必為當今明將。"勸其讀先師《奏疏》、《公移》。乙卯,倭奴焚掠鄉居,君作《團練鄉兵議》,以贊成之。首薦門下士,今都督戚繼光、總兵梁守愚,卒賴其力,以成大功。梅林謝君日:"始疑公儒門,不閒將略。乃知善將將也。"
戚繼光與錢德洪之間,具體是什麼關係呢?因為明人所用"門下士"一詞,所指頗為寬泛。大體說來,主要有三個層面。其一,科舉方面考官與考生的關係;其二,官府層面上下級之間、或先達提攜晚輩的關係;其三,學術思想層面老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錢德洪生於弘治九年,僅嘉靖十三年,聘主廣東鄉試。
嘉靖十七年左右,任國子監監丞。戚繼光生於嘉靖七年,嘉靖十九年,13歲時始在故鄉山東從儒士梁玠讀書。嘉靖二十三年,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二人沒有科考、官府層面的交叉,所以,王畿所謂的"門下士",主要指學術思想層面的關係,即戚繼光跟從錢德洪研討心學。
戚繼光生活的嘉、萬時期,正是陽明心學爭論紛紜、流弊漸生之時,僅浙中王門就有王畿、錢德洪兩個派系。
王畿、錢德洪雖並稱王門高第,但二人的見解卻存在較大分歧。大體說來,錢德洪主張在事上磨練,而王畿則主張直信本心,其差別相當於禪宗"漸悟""頓悟"之差異。戚繼光對當時心學流弊有明確批判:"學道者以漸進為愚,以頓悟為賢。天下之人皆欲求頓悟,恥從漸進,而不思吾人生稟中人之材多,上智之材少,只要一步便到聖賢地位,卻將下學工夫不肯討論。"戚繼光明確反對"直信本心"之說,主張以"誠意"為工夫,在事上磨練。